如此多的皇帝,有的人甚至连名字都不为人所知,有的人则可以做到流芳百世,对整个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便是如此,他们都曾创下不朽的功绩。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开国皇帝的二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期,但是他们也有着一定的历史“交集”。曾经,赵匡胤写了半首诗,400年来无人敢接下这句,朱元璋却张口对了出来。这是怎么一回事情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是出身于农民,仅仅是这方面就已经比赵匡胤艰难,赵匡胤自小受过知识教育,自然懂得一些谋略和作战技能,但朱元璋家里十分贫穷,根本无力供奉他读书。
小时候的他基本都是在地主家放牛,直到出现天灾,父母因此丧命,家中的大嫂也跟他走失,衣衫褴褛的他就像一个小乞丐,险些饿死在街头,最后只好在走投无路之下来到寺庙。
在寺庙也确实求得了一段时间的安稳,是寺庙的经济来源太少,又要供奉着一大批的和尚,而土地大旱更是让他们生活艰难,他也只能离开寺庙求生,四处化缘。
这段经历对朱元璋也是有一定的益处,从小他就生活在偏僻的乡村,又没读过书,见识实在过于狭隘,四处游历的生活逐步打开了他的眼界,也让他有了自己的一番见地。
不过,此时的朱元璋并没有什么雄心,只想安稳度日,随后他便再次来到寺庙,随后他儿时的伙伴邀请他加入起义的部队,本来朱元璋并未有这个想法,只是被他人告密,无奈之下也只能加入起义军。
朱元璋跟随的是郭子义的部队,他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却有勇有谋。对战时,他更是勇猛直前,不久便受到了郭子义的青睐,朱元璋的能力也是在这时候一步步得到锻炼。
在郭子义去世后,他就开始自行领兵作战,逐步攻破各个地方势力,不断地壮大队伍。最终,朱元璋在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等人后,成功登上皇位,建立大明王朝。
在位时期,朱元璋采取了各项措施了实现集权,并且兴修水利,重视农耕,也许是自身农民出身,他对百姓也多了关怀,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障农民的生活,甚至还被人称之为“洪武之治”。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
相比于朱元璋,赵匡胤所面对的改朝换代要更为简单。赵匡胤的出身比朱元璋要好得多,他来自于一个军人家庭,家中代代在朝为官,父亲是宋宣祖,母亲则是昭宪太后。
长大后,赵匡胤加入军队,来到汉枢密使郭威的麾下。年纪轻轻的他已经颇有一番志气,跟随着部队讨伐李守贞叛乱,而赵匡胤在作战时从不退缩,总是毫不犹豫地向前冲锋,多次立下战功。
郭威称帝后,赵匡胤也得到了提拔,郭威有一个养子名叫柴荣,他对赵匡胤多有称颂,对赵匡胤的作战才能和谋略更是深感赞叹,也不吝于将其放在更高的职位。
郭威去世、柴荣登基,赵匡胤便成为了禁军统领,但此时各地骚扰不断,柴荣也只能亲自上场作战。当时边疆的情势危急,还是赵匡胤一鼓作气坚决要与敌军决一死战,整个军队的士气也备受鼓舞。
最终,在一场场的战争中,他们凭借是高涨的军队力量险胜,赵匡胤也因此再次擢升,他的手中也掌握着众多的士兵将士,深受柴荣的宠信。
此后几年,赵匡胤多次被派遣出战,并且屡战屡胜,先后经历高平和南唐的战争,在与南唐军对战时,直接斩杀了上万人,他的地位和权势更是节节攀升,已经达到无人可及的地步。
显德六年,柴荣因病去世,此时年仅七岁的后周恭帝登上皇位,随后朝廷听说边境进犯,便让赵匡胤前去阻拦,在前往边境的路上,赵匡胤开始散布:
“当今皇上年幼,根本无法堪当大任,还不如让赵匡胤成为皇帝,带领他们应对敌军,他们也就可以成为有功之臣.......”等言论。后来,军心纷纷向赵匡胤一边倒,当即将他拥立为皇帝。
赵匡胤带领军队回到京都,多年的征战,他的权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许多守卫京城的将士都曾是他的手下,在战场上一同作战。毫无意外,赵匡胤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的来到皇城,轻易的登上皇位,改立国号为宋。
新的国家也就此创立,皇朝也就此改名换姓!赵匡胤也确实是有一番才能,当时宋朝正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赵匡胤先后颁布了多项措施,不仅促进了国家统一,同时还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得到了快速有效的发展。
两人的文采展现出来
话说,朱元璋和赵匡胤都是开国皇帝,虽然坐拥天下的方式不同,但却还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他们的文化水平,因为两人更为突出的都是军事才能,在文采上反而相形见绌。
只是,赵匡胤在年轻的时候也算是受过教育,还是有一些文化基础的,并且也爱侍弄文采,或许也是想证明自己不仅仅是武夫,而是一个真正有才华能力的人吧,所以他经常会作一些诗词。
曾经,有一天晚上,当时夜色正浓,一盘圆月在天空中高高挂起,赵匡胤由此来了兴致,便开始吟诗:“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
这首诗前两句非常有韵味,只是,这一首诗赵匡胤却只作了一半。到底是文化水平有限,仅仅作了一半,赵匡胤便不知道后续该如何,多少有些尴尬。
不过,他身旁的奴才却不敢说话,却只敢奉承皇上此乃千古绝句,想必无人可以超越。此时,赵匡胤也对此来了兴致,便传令让人寻找对诗,如果能够答得出来便要重重赏赐。
这一首诗是皇帝所作,可想而知,昭示下达后肯定无人敢接,毕竟,如果连皇帝都无法作出,他人又怎么敢随意接下去,这可是要掉脑袋的。
就这样,赵匡胤的“半首诗”一直持续了400年都无人对出来。直至明朝时期,当时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听人说起此事,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想要看看究竟是多难得的诗竟然时隔400年无人作出。
朱元璋看着那两句诗,大笑道:“这有何难,看我的”,随即他便决定自己来,仅仅想了片刻就开口说道:“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听到朱元璋的诗词后,随后大臣们便对此诗赞不绝口。
从诗的意境上来说,朱元璋的诗也算是比较霸气,但与赵匡胤的诗多少有些不搭。大臣们吹捧他,或多或少有一些对皇帝的恭维,而不是真的欣赏。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