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真正的赵括是个怎样的人?真的是无能之辈吗?

历史上真正的赵括是个怎样的人?真的是无能之辈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683 更新时间:2023/12/9 13:40:01

我们都知道,汉语中有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叫做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名叫赵括的将领。正是因为赵括的失误,导致赵国整整四十万精锐主力,被秦国一战打得灰飞烟灭。至此之后,赵国再无力抵挡秦国的进攻,也为后来秦国一统天下埋下了伏笔,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赵括这个名字,在后人眼里,就成了只会说大话,实际一无是处的代名词。千百年来,人们似乎一直习惯于此。但是,大家在习惯于这个观点的时候,却很少有人会想另外一个问题。真实历史上的赵括,真的就是那么一个只知道夸夸其谈,一点军事都不懂的蠢材吗?若真是那样的话,赵王为什么会将全国四十万精锐,都交给他来指挥?

实际上,历史上真正的赵括,其实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1.赵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括在长平一战中,让赵国几乎损失了全部精锐,彻底失去了和秦国对抗的勇气,这点确实不假。不过,如果只从这一点出发,认定赵括是个一无是处的白痴,那就太天真了。

就算从最笨的角度去想,大家都知道,纸是东汉之后才出现的。既然这样,在比东汉早数百年的战国时期,为何会出现赵括在纸上去谈兵这么一个说法?唯一的可能,只能是后人强加上去的!

历史上真正的赵括,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厉害的多。赵括出身将种门庭,他的父亲赵奢,曾是赵国一个普通的底层收田租的这么一个官员。因为在收租的时候不畏强权,被平原君看中,然后青云直上,开始执掌整个赵国的赋税。在赵奢的治理下,赵国的赋税连年增长,大大增强了赵国的国力。

简单来说,赵括的老爹赵奢,其实原本是出身文官,而且是很会管经济的一个文官。

至于后来,赵奢是如何成为名将的,则是另有原因。因为当时秦国派大军入侵赵国,赵王征求满朝文武的意见,大家都觉得不可以去救援,就连老将廉颇,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作为一个文官的赵奢,却主动提出来,要去阻击秦军。最关键的是,赵奢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真的很有本事!他自己带兵去阻击秦国,竟然还真的打赢了这场连廉颇都觉得毫无胜算的大战。也正是因为这样,赵奢成了赵国的名将,成了和廉颇蔺相如平起平坐的赵国重臣。说完了赵奢,我们在回过头来说赵括。有这样的老爹,你觉得就算赵括再怎么窝囊,会一点军事都不懂吗?当然,即便在成语故事里,也只是说赵括只会空口说白话,军事或许懂一点,但并不懂实际带兵。但真实情况,其实与我们的传统印象相去甚远。

实际上,赵括从小就被赵奢带在身边,在军中历练,可以说是深谙军事。而且,史书上曾明确记载,有一次赵奢率赵军进攻齐国,曾经在对一座城池久攻不下。对此,赵括提出,向已经弹尽粮绝的城内,定点投放几包粮食。后来事情的发展,就如同赵括预料的一样,城内的军民,因为这几包粮食开始自相残杀,城内军队也彻底失控。最终,赵军按照赵括的计谋,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这座城。后来,赵括的这个计谋,还得到了那位燕国名将乐毅的赞赏。后来乐毅投身赵国,在赵王面前曾对赵括赞不绝口。

有了乐毅这位顶级名将做信用背书,赵王重视赵括,自然也就理所应当了。

2.赵括是怎么当上主帅的

说完了赵括本人,我们再来说说长平一战之前,赵括是如何成为赵军主帅的。

实际上,赵王之所以会让年轻的赵括上位,其实并不是因为他昏庸。相反,是因为他不得不如此。

长平一战发生的背景,是当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一个。随着秦国国力的增强,向外扩张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而战国七雄当中,首先受到秦国冲击的,就是与秦国最近的韩国和赵国。

这其中,又以韩国实力最弱。

当时,秦军最先进攻的,是韩国的上党地区。这个地方,处于秦、韩、赵三家的交界处,如果秦国拿下上党,将来赵国和韩国就会陷入被动。

而面对秦国的来袭,当时的韩国根本无力抵挡,韩王只能认怂,将上党地区割让给秦国。秦国等于是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上党,自然是一件喜事。但问题是,偏偏上党地区的守将是个硬骨头,打死不愿投降秦国。在韩王认怂的命令传来后,这位守将一狠心,索性直接投降了赵国。宁愿带着上党地区归降赵国,也不愿投降秦国。

就这样,原本只是秦、韩两家的战争,却反而将赵国给扯进来了。

对于当时的赵国来说,能够白得上党那么大一块地盘,自然是天大的喜事,等于是天上掉馅饼了。于是,赵王立即派老将廉颇,率大军前往上党增援。但可惜的是,上党的那位守将,骨气虽硬,但本事一般。等到廉颇率大军赶到的时候,上党已经被秦军给打下来了。

如此一来,赵军面对的局面,就相当尴尬了。

马上率大军班师回朝?那样的话,秦军肯定会在背后狠狠捅上一刀,绝不是明智之举。而如果和秦军正面硬磕,赵军的损失恐怕也会大的无法接受。

于是这个时候,老将廉颇采取了最正确的策略。

以守待攻。

战国四大名将当中,廉颇本就是以防守著称。当时赵军驻扎在长平,和秦军遥遥对峙。如此一来,秦军就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如果正面进攻,面对廉颇的防守,几乎肯定是必败无疑。如果大军撤去,上党地区肯定会落入赵国手中。而如果长时间大军留在上党,秦军等于是在慢性自杀。

因为当时的上党地区,距离秦国相对遥远,运送补给成本太高。反观赵军,是在本土作战,补给线更短,长时间拖下去,秦军在军事上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赵国主动换帅,然后主动出击。这个办法,看似是天方夜谭,但最后秦国却真的做到了,赵王竟然真的换下了廉颇,让赵括去统帅军队。那么,当时的赵王,是脑袋坏掉了吗?

当然也不是!

赵王当时之所以换掉了廉颇,其实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一方面,当时秦国在赵国境内煽动舆论,说廉颇拥兵自重,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才不和秦国决战。如果换成赵括,秦国估计早就败了。这种舆论,在当时的赵国国内相当有市场。不管赵王如何信任廉颇,面对这些流言蜚语,肯定难免起疑心。就算他自己能坚持,朝堂上大臣们也不会信任廉颇。

另一方面,当时赵国的国力,也确实打不起这种消耗战。

当时的赵国,综合国力远不如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而且赵国地处几国交接处,连年征战,远不如秦国那样的地利。所以,哪怕是在国内本土作战,廉颇的大军所需的补给,对赵国依然是个难以承受的负担。如果拖下去,只会最终和秦国两败俱伤。

恰巧在这个时候,赵王又有另外一个选择,一个当年被名将乐毅都认可的年轻将领。如果你是赵王,会不会选择换帅呢?于是,赵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了赵国军队的主帅。

3.长平之战是怎么打输的

客观来说,赵括刚刚接手赵军之后,其实打得相当出彩。

赵括担任主帅之后,迅速进行大规模的人事调动,换上了一大批主战的将领。当时秦军久攻不下,锐气已失。而赵军则是防守日久,心理上有了一定的优势。

所以,当赵括率领赵军主动出击,最开始的时候,实际上秦国是节节败退的,损失了不少人马。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秦国换人了。

统军的主帅,换成了著名的杀神白起

如果是面对一般的将领,赵括的军事才能,其实已经足够应对了。但面对白起,他实际统兵经验不足的这个弱点,就会被迅速放大。毕竟,这是赵括第一次作为主帅,统领数十万军队。

偏偏第一次统军,就遇上了白起,这只能说赵括命不好。

在接下来的战斗里,赵括本想通过诈败将秦军引诱到包围圈,奈何老辣的白起根本就不上当。反倒是将计就计,让赵括率领全部大军,彻底走出长平防线,和秦军进行决战。

决战的时候,赵括本想让一支奇袭部队从背后偷袭秦军,然后进行夹击。却不想老辣的白起早有提防,事先解决了这支奇袭部队。然后将计就计,突然反攻赵军,一下子就把赵军给打懵了。这个时候,赵括想率领赵军退回长平,却发现退路已经被秦军给截断了。

这时的赵军,彻底陷入了秦国的包围圈里。

不过,就算是深陷绝境,赵括依然想出了对策。他的这个对策,名叫诈降,想要在投降的时候,忽然对秦军发动进攻。奈何白起根本不上当,让赵军每一百人组成一队,一队一队的来投降。如此一来,赵括的假投降,就变成了真投降,彻底没了法子。

所有计策都被破解的赵括,再也没了法子,只能率领军队突围。但是,深陷包围圈的赵军,怎么可能再突围出去。在突围的过程中,赵括也被秦军射杀,身死当场。

没了主帅的赵军,除了真正投降之外,已经别无他法。而面对数十万投降的赵军,白起一时也犯了难,因为这数十万投降的赵军,吃饭也是个大问题。而且如此多的赵军,想要反叛实在是太容易了。所以最后没办法,白起只能下令,将这二十万的投降赵军,尽数坑杀。

经此一役,赵国彻底一蹶不振,再无回天之力。

客观来说,赵括的本事,其实并没有那么差。之所以会一败涂地,也是因为他面对白起这位高明太多的名将。如果赵括能够扎扎实实,一步一步走上主帅的位置,多点统军的实战经验,未必会输给白起太多。而赵括最后的突围死战,也证明了他的勇气。

当然,输了就是输了。赵括的失败,也确实是因为他统兵经验不足的原因。所以,用纸上谈兵这个词来形容赵括的失败,倒也不算太过辱没他。

标签: 战国廉颇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有没有双胞胎?为何相关记载非常少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上古,双胞胎,历史解密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纽带,新生命的诞生不止是家族的延续,同时也是精神的继承者,可以说是莫大的喜事。如果生下的是一对双胞胎,那可以说是喜事成双了。双胞胎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由于两人的基因相同,外貌也非常相似,双胞胎的两人总是有莫名的心灵相通的感觉。虽然很多人都想要双胞胎,但是这不是想要就能要的。不过,我们在

  • 为什么说刘备的死才是三国鼎立的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夷陵之战蜀汉大败,刘备永安托孤,诸葛亮掌握大全后,实行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士族地主阶级统治着当时的社会,严重阻碍了士族地主阶级的发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诸葛亮没死的时候,蜀国大臣忌惮诸葛亮,没人敢违背依法治国这条国策,可诸葛亮一死,益州还是由刘

  • 慈禧对听戏几尽奢靡,听完为何把唱戏的打了一顿?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杨隆寿,清朝,历史解密

    慈禧喜欢听戏这是众所周知的,她对听戏几尽奢靡,因为她经常一听就是三天。这三天除了休息外,戏班子就是一直在唱戏。这待遇,也没谁了,普通老百姓一年能看上一场大戏就不错啦。慈禧最爱听杨隆寿唱戏,杨隆寿主要唱武生,可他的丑生以及净生唱的也不错。那腔调,字正腔圆。该滑时要滑,该正时有非常正。每一句,每一字甚至

  • 成语典故乘风破浪在历史上有何故事?主人公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乘风破浪,宋朝,历史解密

    乘风破浪指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志向远大,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乘风破浪”这个成语典故的主人公是南北朝宋时期的人,名叫宗悫,出自《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是指宗悫的叔叔宗炳,字少文。乘风破浪”的历史典故是

  • 关羽和庞德有什么恩怨?为何要杀了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庞德,历史解密

    在《三国演义》中,庞德和关羽之间的恩怨,可谓纠结绵延。当初关羽刮骨疗毒,是因为庞德的弓箭所伤,虽然关羽英雄盖世,但这一箭之仇说什么也忘不掉。最主要的是,射箭的箭头上涂抹的有剧毒,这就是庞德不地道了。而事后关羽俘虏庞德以后,庞德依旧不认输,最终,关羽一怒之下,将庞德斩杀。若干年后,庞德的后人利用蜀汉灭

  • 抗战期间,滇军做了哪些贡献?曾受到最高统帅的三次通电嘉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滇军,民国,历史解密

    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危机,全国各地、各方势力捐弃前嫌、共赴国难,位于大后方的云南也不例外。在“云南王”的大力支持之下,抗战八年,云南先后出兵三个军,征召士兵60余万人,供应军粮80万吨。云南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全面抗战爆发之初,云南就调集12个团,组成六个旅三个师,

  • 东晋四大家族权势到底多大,造反都不治罪?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东晋四大家族,晋朝,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贵族仅仅出现在从东汉到南朝的这段时间内,等到隋朝建立科举制度,开始以学问应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以后,以门阀制度为根基的贵族算是彻底蹦溃了,而期间我国历史上最为出名的贵族就是东晋—王、谢、桓、庾这四大家族。也正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

  • 吕布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那他有哪些缺点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吕布,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知道,三国的人物都非常鲜明,单独列出来都可以写成一部英雄传,不过人无完人,虽然这些人物在战争中斗智斗勇,各有各的特色,同时缺点也是挺多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即便是曹操,也有多疑让人不喜的一面,更何况是吕布这样的武将。吕布一生自负,曾经几次将曹操压得死死的,可是为何却仍然斗不

  • 道家都有着哪些流派?不同流派有着什么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道家,儒家,历史解密

    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复杂的学说,自上古至今,已历数千余年,中间自然会经过许多发展的阶段,出现许多不同的名称,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它的较早时期,按地域与时间则有郑道家、晋道家、秦道家、楚道家、齐道家、战国道家、先秦道家、原始道家等种种称谓。按方向则有北方道家与南方道家。从战国末至秦汉是一大阶段,当时人称“刑

  •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一定要回故乡?归故乡有着什么寓意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官员,退休,历史解密

    古代的官员和现在的官员不一样。现在的官员退休后,一般会一直生活在退休的城市里。而古代的官员则都会回到家乡。无论是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在京城,最终都不会生活在那里,而是一定要回到自己的故乡去。那么,古代的官员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呢?先要说明的是,古代官员的退休情况和我们现在官员是不一样的。古代官员一般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