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玄武门之变,秦琼没有露面,却被李世民封邑七百户,其实不多

唐朝玄武门之变,秦琼没有露面,却被李世民封邑七百户,其实不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031 更新时间:2023/12/8 22:40:18

在李渊起兵打天下的时候,李建成李世民配合的相当默契,有的时候还互相比功劳,但是比来比去两个人都差不多大,所以也没有什么事情。当胜利的果实摆在兄弟二人面前的时候,父亲李渊就一脚把李世民踹开了,并且跟他讲:皇位这个果实是你大哥的,你一口都不能碰。

李世民对此没有任何的意见,继续领兵去征战,毕竟他只是老二,上面还有老大呢?可是李世民的心中经常会出现杨广的影子,按照辈分上来说杨广是李世民的表叔,而且李世民还是杨广的女婿。

李世民经常在想:为什么表叔杨广是老二,最后却当上皇帝了呢。李世民应该仔细分析过杨广,然后发现自己的处境比杨广差多了,因为杨广深受皇帝和皇后的喜爱,而李世民呢?起初李渊对李世民很满意,但也架不住很多人说李世民的坏话。

尤其是后宫中被李建成收买的那些女子。而且李世民对于这些人也都看不起,毕竟李世民的妈是窦皇后,而窦皇后早逝,这一点对于李世民而言一直是一个心结,李世民也在李渊面前经常提起窦皇后,这就让后宫中的女人非常不满,女人的嫉妒心是很强的,后果就是李渊慢慢的不待见李世民了。

在说玄武门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个问题:玄武门针对的究竟是谁?如果大家说针对的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那么我本人是有点不太赞同的,我个人的观点更加的倾向于针对的人是李渊。

李世民身上有军功,而且背后有很多的能人,不仅有像秦琼尉迟恭那样的猛将,还有房玄龄杜如晦等谋臣,这些人的组合是完全能够对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联手的,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背后却是李渊。李渊支持太子,压制秦王李世民,所以在明争暗斗当中,李世民渐渐的处于劣势。

眼看就要被人给推下悬崖,李世民决定破釜沉舟,临死反击。不仅仅是李世民坐不住了,他手下跟随着他的那些人也坐不住了,毕竟李世民代表的是一个利益集团,而不仅仅是一个人。

再说一下李世民身边的两位猛将,这两个人就是秦琼和尉迟恭。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时亲手杀了李元吉,并且还强迫李渊交出兵权,所以尉迟恭是一位非常猛的人。

这么猛的人,李建成和李元吉自然不会放过,所以就弄了很多的金银珠宝送给尉迟恭,希望收买他,结果尉迟恭收完之后就对李世民说了。李世民听完之后说道:他给多少你就要多少,不用有什么心理负担。

李元吉知道收买不成后就打算刺杀尉迟恭,结果刺客根本没敢进屋。这些暗地里的手段不成,李元吉就让李渊把尉迟恭给抓了起来,李世民拼命的求情,加上李渊也不忍心杀害功臣,所以尉迟恭侥幸活了下来,他活下来了,注定有人要死了。

李世民在得知李建华和李元吉要害他的时候,就准备提前动手,当时的李世民应该是有两手打算的,因为他直接堵在了太极宫的玄武门,太极宫里面住着李渊,而东宫就在太极宫的旁边,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只是附带着的。

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来到了玄武门之后就被李世民和尉迟恭给杀了。其实历史说着很简单,但是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李世民是没有什么胜算的,如果说有的话,那应该就是五比五。

因为李建成手下也有很多的悍将,还有像魏徵这样的谋臣,魏徵的能力就不多说了,后来辅助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一场被后世人津津乐道的盛世。

玄武门之变成功后,李世民封功臣,其中的秦琼赫然在功臣名单之中,并且被封了700邑,很多人都很好奇,秦琼明明在玄武门之变中没有露面啊。

其实秦琼受封700邑真的不多,我们上面提到过李世民不敢保证他能够成功,在他成功后,他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后人,如果他失败的话,李建成和李元吉应该也会如此,毕竟两兄弟的能力什么的都挺相似的。

而秦琼的任务就是保护李世民的家人,比如他深爱的女人长孙皇后和儿子李承乾等人。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把最猛的一员战将留在了自己妻子的身边,这一点让我很钦佩。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战死2名虎将,留下一名,最终结果是天壤之别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全部过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都杀了哪些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死了哪些大将

    众所周知,李世民原本不是太子,却有超人的才学,引起了兄弟的疾恨。原本他的兄弟打算到他们的父皇跟前去诬陷他,没想到让他事先知道,反倒来了个鱼死网破,弄了出玄武门之变,把自己的兄弟骗进圈套,并且杀了。杀了之后才禀明皇帝,还把逼宫这个屎盆子扣到兄弟头上,皇帝无可奈何,只好让他做皇帝。皇帝在得知太子死后,以

  • 玄武门政变之前,李建成干了一件事,令李世民痛下杀手!李渊不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建成和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什么杀李建成,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李建成才是罪魁

    然而,在唐朝也有一个小人物,他的行为救了李世民的命,提早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甚至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贞观之治!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当无数豪杰为隋朝这块“大蛋糕”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李渊却很沉的得住气,按兵不动。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当这个“出头鸟”杨玄感被打死后,李渊终于开始暴露他的野心。

  • 为何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朱棣却不造朱元璋的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世民敢反李渊朱棣不敢反朱元璋,李渊李世民朱元璋谁厉害,李世民跟朱元璋是什么关系

    而且,历史上的近500位皇帝,并不是每一个都是有作为的皇帝,大多都是籍籍无名、昏庸无能之辈,能称得上明君,甚至是千古一帝的皇帝,更是寥寥无几。而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大致有秦始皇、李世民、朱元璋、朱棣、汉武帝等等。因此,要成为皇帝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成为千古一帝,则更是难上加难。而要成为皇帝,无外乎

  • 玄武门之变前,为何李世民不惜想密杀掉房玄龄和杜如晦?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什么杀房玄龄,李世民房玄龄和杜如晦谁的功劳大,李世民杀房玄龄杜如晦

    他的贤能,也使得当时的朝廷一片清明。朝内人才济济,流名千古的大臣也大有人在,其中的谋士以“房谋杜断”最为出名。房玄龄善于谋划策略,杜如晦则专攻判断得失,这两人都是李世民的心腹谋臣。可为何,李世民曾下令将两人杀掉呢?其实,即使李世民这样一个贤能君主,他也有着自己不光彩的上位经历,玄武门之变就是他一生中

  •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对待李渊到底如何?真的形同陌路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渊痛骂李世民,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渊退位,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为何不杀李世民

    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关系的僵化是分层次说的,最开始的时候就是武德九年到贞观三年这三年的时间里。李渊的待遇一直在下降,原本李渊还能居住在皇帝的寝宫太极殿,李世民还居住在太子的东宫,但是后来李世民没有任何理由直接把李渊赶到了一处偏殿。贞观三年的时候,李渊在朝廷里最大的依仗裴寂被李世民贬谪,李渊自此失去了左右

  • 为何隋文帝没有让仁厚的嫡长子杨勇作为太子,反而选了狡诈的杨广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杨广杨勇谁当皇帝好,杨广和杨勇的历史,隋朝杨广和杨勇谁当了皇帝

    天赋的聪明让他很清楚怎样才能搞掉自己的哥哥,成为天子。就像一只老练的苍狼一样蛰伏,静静地等待机会,然后再恰当的时候迅猛出击,务必一击致命。果然,在太子杨勇二十岁左右,发生了一件意味深长的事情。那年冬至,大臣依照惯例要给皇帝陛下行礼,考虑到与日渐年长的皇太子搞好关系的必要,许多大臣从皇宫出来后,又纷纷

  • 玄武门之变,如果李建成上位,会比唐太宗厉害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有胜算吗,李建成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玄武门李世民和李建成谁厉害

    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的人才班底其实一点也不比李世民差,齐王李元吉,著名的魏珍。这些不说。作为太子,李建成死后,整条防备突厥的北方防线以幽州罗艺为代表都反了李世民,导致突厥颉利可汗长驱直入长安渭水边上,足见李唐的北方防线应该是李建成构建的。李建成意外死后,他的太子府(和齐王一起)亲兵离去的一直忠于他直到

  • 最会“撩妹”的 诗人,元稹一生追女无数,留下一句诗成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元稹与唐朝两大才女的爱情,元稹经典佳句,元稹是第一个大胆书写爱情的文人

    不过,就渣男的段位来说谁也比不过大唐第一渣男元稹。毕竟,那时候的生活都是绿色无添加,渣男的武力值少了一层防腐剂的阻挡,功力深厚的可谓是真的扎心渣。而且,元稹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套路也是杠杠的,除了诗词方面,他的智慧全部用在如何提升渣男级别上来了。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也算是书香世家和宦官大家的

  • 秦琼的带头大哥,被李世民一语点中死穴,落得个斩首示众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琼是怎么跟着李世民的,秦琼和李世民的恩怨,李世民封秦琼为什么

    李世民驳斥裴寂等人,劝李渊抓住机会,一举拿下霍邑,进而攻打咸阳。李世民的话很多,提到李密的时候,特意强调他“顾恋仓粟,未遑远谋”。李世民的这句话,不是小说段子,而是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四.隋纪八》的记载。当时的李密,拥兵三十万,手下有秦琼和程咬金、单雄信、徐世绩等一大批猛将,还有魏征等顶级谋

  • 煮酒聊西晋:司马炎留给“傻子皇帝”晋惠帝的几颗大雷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晋惠帝是司马炎第几个儿子,晋惠帝和司马炎,司马炎为什么传位给晋惠帝

    司马炎有个座右铭:凡事跟老子混的,都可以吃香喝辣。司马炎拿着“陈留王”小品牌,跟人家曹奂交易一个“皇帝”老字号,明眼人一看就不是等价交换。围观的吃瓜群众,只要帮着起哄架秧子的,统统是哥们,统统给干股。西晋上市成功,董事席位不够怎么办?汉代是“三公九卿”,司马炎大手一挥:扩编“八公九卿”。在西晋司马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