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魏五子良将的不同死法:一个羞死四个中箭,其中一个死因至今不明

曹魏五子良将的不同死法:一个羞死四个中箭,其中一个死因至今不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440 更新时间:2024/1/25 14:17:29

五子良将之首是于禁还是张辽,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答案:按照陈寿在《三国志》中的排序,是张辽第一,但于禁却是五人中最早受封四方将军并假节的大将,他统领七军三万人驰援襄樊的时候,地位曾仅次于诸夏侯曹。

于禁晚节不保,谥号“厉侯”也是贬义:“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

细看《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于禁这个谥号还真是实至名归。老朋友昌豨降而复叛、叛而复降,按规矩得由交由曹操处理,但是于禁为了显示自己“大公无私”、“大义灭友”,直接把这个投降自己的老友杀了。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时点评:“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

于禁就像手电筒,只知照别人短处却不知自己有多黑,所以他在曹营的人缘儿不是很好:“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

汉水暴涨而七军皆降,说明于禁贪生怕死且又治军无方,曹操是真的看错了人:“吾知禁三十年,何意思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耶!”

于禁的死法,正史和小说是一致的,那就是羞死的。但是在半壶老酒看来,他其实是吓死的:他得罪了那么多人,并且一向以正人君子自居,对别人的小错揪住不放施以严刑峻法,现在轮到他自己了,破鼓万人捶,总有一点会被捶死,曹丕让他去拜谒曹操陵墓的时候,其实已经动了杀机——从于禁“羞死”这件事中,我们也能看出曹操“七十二疑冢”一说纯属瞎掰。

于禁羞死了,乐进是怎么死的,正史和小说都语焉不详,《三国志》说他“建安二十三年薨,谥曰威侯。”在《三国演义》中,甘宁百骑劫营的第二天,乐进在持枪准备击杀凌统的时候,被甘宁一箭射中面门翻身落马。

乐进在此战中生死不明,其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但肯定不是被甘宁射伤身亡,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写得很清楚,“两军齐出,各救一将回营,鸣金罢战”。

甘宁百骑劫营发生在建安十八年,乐进薨逝于建安二十三年,这五年间乐进还有哪些战绩,陈寿也不知道:“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于禁死得没面子,乐进死得稀里糊涂,五子良将中的另外三位,在《三国演义》中全部死于飞箭之下:张郃在木门道被乱箭穿心,徐晃被孟达射中头额当晚身死,张辽被丁奉一箭中腰,回营后不治身亡。

演义的说法当然不可全信,罗贯中没说乐进被甘宁射死,跟史料记载冲突不大,而丁奉箭射张辽和孟达箭射徐晃,那就是猴吃麻花——满拧了:孟达降魏复叛被杀是太和二年的事情,徐晃已经在太和元年挂掉了,孟达叛乱的时候,徐晃已经病得爬不起来(病笃),根本就不可能上前线给孟达当靶子。

丁奉射杀张辽,更是只能在小说中出现,如果张辽真的死于丁奉之手,《三国志·丁奉传》是一定要大书特书的。

丁奉的传记没有记载“射杀张辽”的大功,是因为张辽在打赢他对吴的最后一战就病死了:“孙权复叛,帝遣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临江。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是岁(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

张辽是病逝而非重伤不治,带兵出征的张辽尚且能令孙权十分忌惮,丁奉想射杀他,那得等张辽痊愈并且被降级,那才能有万分之一的机会。

张辽跟东吴的最后一战,已经成了曹魏方面军主帅,其职能并非冲锋陷阵,自然没有机会中箭。罗贯中把这件大功赠与丁奉,是因为丁奉后来成了江表十二虎臣中最出色的一个,“雪中奋短兵”在正史中也确有其事,让丁奉“射杀”张辽才显得不那么突兀。

于禁、乐进、徐晃、张辽的死因在史料中都有据可查,只有张郃死得不明不白,如果把陈寿也算曹魏之人的话,那么魏人的说法就自相矛盾了:《三国志》和《魏略》两本书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记载。

陈寿写的《三国志》说张郃是自己作死:“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曹魏郎中(是官职而非医生,秦汉郎中替皇帝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东方朔曾任此职;后世郎中在六部中地位仅次于尚书侍郎,李卫当过正五品兵部郎中)鱼豢所著《魏略》则是另一种说法:“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陈寿原本是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跟着刘禅一起投降后,在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一直做官,《晋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记载的第一个人就是陈寿,其排名尚在习凿齿之前。

陈寿只要为司马家族唱赞歌的,他贬低诸葛亮、诸葛瞻,在当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轻视他,与多之反义)。”

张郃是曹操的忠臣宿将,也是三马食槽的硌牙之石,司马懿借诸葛亮之手除掉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陈寿为“晋宣帝”司马懿涂脂抹粉,是很正常的事情,而鱼豢在晋代似乎并未任职,所以两人谁的说法可信,读者诸君想必都是心中有数的。

孔子曾对颜回说过:“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孔子这番话的意思,是说人们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而眼睛看到的仍然不可信,我所依靠的是心,但心也仍不完全可靠。

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陈寿和鱼豢谁说得靠谱,还需要读者诸君慧眼明鉴:以君之见,五子良将的死亡方式,正史和演义哪个说的靠谱?五子良将的不同死法,哪一个更憋屈,哪一个更离奇?张郃死因不明,他是不是被司马懿算计死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宣帝刘病已后宫佳丽三千,为何抵不过一个死去多年的许平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许平君的女儿,汉宣帝真的爱许平君吗,刘病已怎样评价汉宣帝

    自古传统文化中有君子和小人之分,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也有人发达了就变脸,就像“考公热”背后的许多调侃,如“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认为自己高贵了,原本的配偶就不再配得上自己,这种现象好像慢慢变得普遍,甚至总给人一种错觉——见异思迁、富贵变脸好像是正常的,专心和专情才是罕见的。可是普遍了

  • 孙权的儿子被关羽以虎女焉能嫁犬子所拒绝:那虎女最后嫁给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孙权的妹妹离开刘备后又嫁给了谁,孙权的七个夫人结局,孙权他有过哪些事迹

    都说虎将无犬子,一代武圣关羽曾被孙权提过亲,想要让他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但是关羽果断拒绝了,认为孙权的儿子配不上自己的女儿,那么最后关羽的女儿嫁给谁了呢? 武圣关羽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文圣孔子,武圣关羽”的称号,从中足以看出关羽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之高。 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一时之间天

  • 魏晋之后,史书上不能提司马懿,否则不是有人被杀,就是有人倒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魏晋人物谈司马懿,司马懿正史记载,司马懿在魏晋南北朝中实力如何

    论名将风采,关羽和张飞是最著名的万人敌,以至于后世不断碰瓷这两人。尤其让人发笑的是西晋,都达到了“关羽、张飞遍地走”的程度。如苻飞、邓羌等,至少有五六位,都号称“关张之流”,但问题是有几人,听说过他们?尤其是关羽,最后还一屁股坐在武圣宝座,跟文圣孔子平级。无论是谁,服也好,不服也罢,反正关羽应该是最

  • 大秦最后的名将,亡陈胜、破项梁,手握40万大军仍难阻王朝崩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大秦二十大武将排名,大秦将领有哪些,刘邦与陈胜的反秦之路

    然而这些名将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后,或过早亡逝,或隐居田园,或被奸臣所害,所以在陈胜、吴广、刘邦、项羽揭竿而起时,秦国甚至出现无将可用的尴尬境地。最终,章邯扛起大任,率领苏角、王离等年轻一代将领出征,灭陈胜、破项梁,手握40万大军在巨鹿和项羽对峙,手中掌控着大秦最后的希望,但最后仍难阻止王朝的崩坍,实在

  • 商鞅变法,为何能够让弱秦走向强秦?商鞅把人性看的很透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商鞅主要是怎么变法的,商鞅变法对秦国的最大影响,商鞅变法为什么能使秦国迅速崛起

    [var1]不统一才会战乱不断,当时各路诸侯,不会因为你或者其他人反对侵略而放弃,固守养民只是一厢情愿而已。确切来说,当时并不是侵略,而是内乱。不统一则连年战乱,比如战国、三国、南北朝,而统一至少每个朝代前中期都能过点好日子。秦统一六国之后,一是统一货币度量衡,二是书同文,这两大卓越功绩也是基于统一

  • 春秋战国时代,家族到底代表着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春秋战国有几个家族,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家族,春秋战国贵族是怎样划分等级的

    所谓家族,指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在天子之家有天子家族,在诸侯之家有诸侯家族,在朝臣之家有朝臣家族。民间也是如此,不管是大富之家还是贫贱之家,皆有家族之说。对家族的认同感贯穿于家族成员的血脉深处,属于这个家族的成员就要维护这个家族的尊严,尊严之中即包括了家规家训,包括了家族财富。因此,传

  • 于丹讲《论语》,究竟有没有“曲解”?你看孔子第73世孙说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于丹论语讲解,如何评价于丹解读论语,于丹是怎样解读论语的

    古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今有于丹一部《论语》走天下。事实确实如此,于丹最开始的走红确实是靠《论语》,凭借《百家讲坛》的影响力迅速蹿红。就当时而言,于丹确实是做出了贡献,引发了“国学热”,促进文化传播功莫大焉。可久而久之,于丹不知什么时候背上了一个“曲解”《论语》的罪名。连老梁都说要是孔子看见于丹

  • 山海经中藏有一重大秘密,纪晓岚发现后想极力销毁,如今已被破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纪晓岚在山海经中发现了什么,纪晓岚销毁过山海经吗,山海经十大秘密

    [var1]《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山海经》的主要内容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var1]《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

  • 经典反间计:赵匡胤用一幅画就让李煜自毁长城,3年后南唐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匡胤李煜完整视频,赵匡胤如何对待南唐后主李煜,李煜为什么毒死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作为宋代的开国皇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马上皇帝,也是野史、正史当中记载的武力值相当高的皇帝之一。图注:影视剧中的赵匡胤野史不用说,什么太祖长拳、盘龙棍法据说都是赵匡胤所创,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写到:"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有"百拳之母"的美誉。正史当中也记载有赵匡胤骑

  • 杨贵妃与安禄山情愫暗生,为避人耳目巧合下发明一物,至今还在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杨贵妃和安禄山故事,杨贵妃安禄山比自己大16岁,安禄山为何要杀杨贵妃

    曾有野史记载了唐朝时期的一件趣事,话说安禄山反叛之前曾与杨玉环有不清不楚的关系,又因为想攀附于唐玄宗,便认小自己十多岁的杨贵妃为干妈,后来也就成为了李隆基最宠信的大臣,从而给了安禄山叛乱的权力和机会,也为日后的叛乱埋下了导火索。在对外界有了母子这层名义关系,安禄山和皇上宠妃杨玉环来往也就容易多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