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史记》大家都知道,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诸战当中,唯有赵国最难打,原因很简单,当时赵文王文韬武略,知人善任,并有大将廉颇护国,而且他作战指挥沉着冷静,以至于秦国吃了很多次败仗,所以秦国在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屡次受阻。随着时间的流逝,赵国赵孝成王执政以来,则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我们知道,秦国灭赵前后,廉颇和蔺相如已经人到迟暮,身体状况都已大不如前。而且我们知道,老将廉颇遭郭开诋毁,到临了还被免职,最后逃亡到魏国,等到赵王想再用他时,已然觉得廉颇老矣。
[var1]
就战国时期的历史形势而言,秦国拥有当今的关中平原、四川平原大部分;魏、韩两国位居中原,拥有黄河及其支流冲刷出来的肥沃土地;燕国占据着当今辽河平原及华北平原一部分;齐国坐享山东滨海地区及部分华北平原之利;楚国几乎拥有当今中国的整个南方;而赵国地区民众的自然生存环境可以说是战国七雄中最恶劣的。同时,赵国居于四战之地,西邻韩秦、林胡,楼烦,北接燕、东胡,东与齐国隔黄河为界,南连魏国,并有中山国这一“心腹之患”在这种强敌四环、自然生存环境恶劣、社会和经济状况复杂化的背景下,赵国社会从上到下自然而然形成了尚武风习。
[var1]
赵国虽然是人才上的高地,但也是人才内斗最为激烈的国家之一。最后廉颇被逼出走,李牧被冤杀,虞卿也离开了赵国。归根结底,是赵国的公族势力太过强大,赵国的核心决策层一直为公族所把持,平原君就是代表。但是,这样的人才政策很容易埋没人才,挤压人才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人才会受到过多的猜忌而心灰意冷。像李牧就是典型的无法得到国君的完全信任,郭开几句诬陷就使得李牧被杀。
[var1]
俗话说,在绝对的综合实力面前,一切招式都是徒劳。秦国与赵国相比,不仅综合实力强,而且制度先进、思路明确,历代国君意志坚定、坚决贯彻基本国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况且,赵国胡服骑射确实厉害,但被军功爵制打了鸡血的秦锐士也非泛泛之辈;赵国赵奢、廉颇、李牧确实强,蔺相如也不错,但秦国的白起、王翦、张仪、范雎、李斯更不是吃素的。因此,赵国最终败秦国,既是败给了实力,也是输给了制度。但能令强秦如此头疼,赵国军民确实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