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的半两钱开始,中国铜钱便流入了日本列岛,到了唐朝,日本更是大规模使用中国铜钱,日本政府也曾自行铸造过铜钱,但技术水平远低于中国,得不到日本贵族和平民的认可,几乎没人用。
宋朝明令禁止铜钱出口,但挡不住日本人对中国铜钱的热爱,海上走私现象十分严重,再多的铜钱也能消化掉。宋朝推行的纸币交子、会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铜钱不够用,中国一向缺铜,很多时候铸造铜钱是亏本的,而纸币不存在这个问题,想印多少都行。
可是到了明朝末年,日本不但不再需要中国铜钱,反而三次铸造帮助中国铜钱,并且是为名义上的明朝官府所铸。这个明朝官府指的是郑成功拥戴的南明永历朝廷。
北京沦陷后,明朝并没有马上灭亡,福王被拥戴为弘光皇帝,在南京登基,史称南明政权。从人口和兵力角度看,南明并不比满清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差,但南明内部的勾心斗角和腐败比崇祯朝更为惊心动魄,弘光、隆武、绍武,一个比一个短命。
永历是最后一个南明政权,到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用弓弦绞杀为止,总共坚持了16年。而郑成功一直奉永历为正朔,并多次铸造“永历通宝”铜钱。
不过,郑成功政权占据的福建沿海和台湾岛不具备铸造铜钱的技术实力,便想到了日本。郑氏与日本的关系匪浅,前后三次请日本长崎藩代为铸造,使这些“永历通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由外国铸造的铜钱。
第一次铸钱是在1651年,清军1644年入关,已经横扫大半个中国,永历朝廷逃到西南地区,无法给郑成功提供军饷。于是,郑成功委托长崎藩铸造“永历通宝”铜钱,用来发军饷和购买军需物资。
此后,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也请长崎藩铸过两次钱,一次是1666年,用于发展内部经济;另一次是1674年,打算配合三藩之乱,用作反攻的军费。
其实,郑氏也自己铸造过铜钱,但质量很差,无法流通便放弃了。日本铸的“永历通宝”质量很高,材料为日本特产的红铜,中国一般用黄铜,两者有明显区别。
日本代铸“永历通宝”钱,折射出了明末的那段纷乱历史。郑氏心系明朝,却后继乏力,技术力量衰微,连个铜钱都搞不定,反清复明大业终究成为一场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