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李贺一生之中始终无法得中进士,也就无法在当时的官场中取得好的前途,而且原因只是为了“避讳”,这个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有点不可理喻的理由。避讳在古代真的那么重要吗?仅仅因为父亲的名字,就要毁掉人一生的前途?答案是肯定的。
避讳的说法出自《公羊传》,“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像上面提到的李贺,之所以无法参加进士考试,那就是要“为亲者讳”,不过这里面最狠的是“为尊者讳”,也就是地位比自己更加尊贵的人,最为典型的就是国家的皇帝,因此而产生了所谓的“国讳”。
也就是这个国家中所有的人都需要避讳的字眼,在日常生活的交流讲话中不能够说到,在写文章的时候也不能够将其写出来,这些字眼最开始只是皇帝及其父亲、祖父的名字,后来扩大到皇后及其父亲、祖父的名字,甚至连皇帝的字、前代年号等等都不能够提到。
最为典型的就是因为东汉王朝的建立者汉光武帝,名字叫做刘秀,所以在整个东汉时期,秀才都不叫“秀才”,而是叫做“茂才”。这种因为皇帝个人姓名,而让老百姓的个人习惯发生重大改变的例子还有很多。
明朝的开国皇帝名字叫做朱元璋,于是“朱姓”就成为了“国姓”,而“朱”自然也就成了“国讳”,在日常生活中不允许用到这个音的,然而老百姓们得吃猪肉,屠户得杀猪啊,猪早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了。
然而由于“猪”与“朱”同音,那么屠户自然不可能说“杀猪”,一说就是“杀朱”,那可是诛九族的罪名,那么屠户总不可能不杀猪,广大百姓们也不可能不吃猪肉吧。那朱元璋也不可能因此而将自己的姓氏都给改掉啊,于是他选择了将“猪”给换个读音,将其称为“豕(shi)”或“彘(zhì)”,便轻而易举地将这个问题给解决掉了。
不过由于现代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用到“豕”与“彘”这两个字,所以很多人至今都会读错,你知道怎么读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