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岳飞北伐失去其他几路援军,南宋朝廷为何认为,北伐已经失败

岳飞北伐失去其他几路援军,南宋朝廷为何认为,北伐已经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74 更新时间:2024/1/19 16:15:25

金国不是只有黄河一点突破,而是处处可以突破,岳飞只选了一点而已。北宋又不是南陈,长江更不是边界,乃是帝国腹地,根本不可能遭遇外敌,干嘛耗费重金打造一支派不上用场的内河舰队。所以金国实际处境比tg当年还好,因为tg是真正在突破江防,而金国只是突破江,却不用破防,一点小舢板都可以。等到几十年之后南宋真正建立起江防,完颜亮再来试试?至于岳飞能突进河南,岳飞本身就在襄阳,离河南不远。在我看来,诸葛亮那一套,其重点在于“待天下有变”这五个字,这个“变”,就是敌方内部不稳,可以以弱破墙的机会,诸葛亮一辈子都没等到,他和姜维前后十五次北伐,都是不想被动等待,而是图主动创造机会,当然结果都是被教做人了。历史上,这个“变”出现在司马代曹的那一刻,可惜诸葛亮和姜维都没等到。

、再说宋朝,对宋朝来说,这个“变”是出现了,那就是伪齐被灭的那一刻,大量前伪齐的军民向南宋投降,才有后来的绍兴大北伐。但是(重点),这个“变”并没有南宋预想的那么大。这次北伐,除了岳飞之外,吴磷,韩世忠,刘錡,张俊等人都参与进来,但除了岳飞大发神威打败了金兀术之外,其他几路是什么情况,是僵持。如果岳飞也打成僵持(很有可能),那么此次北伐就该是寸功未立,就和历史上诸葛亮北伐的结果一样,到了一定时候就得自己退回去。就算岳飞侥幸赢了郾城大战(一万多破十万,能赢堪称奇迹),也改变不了根本问题,那就是岳家军人数太少,全军加起来才有三四万,根本无法完成北伐,连河南都只能占半个。只要其他几路败退,金国集中其全力,岳飞怎么来的就得怎么回去,就像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已经占据的天水三郡也要得重新扔回去一样。

岳飞最后和南宋中央的争执在于,南宋中央认为北伐已经失败,其他几路就该调回来节约军帑,岳飞失去其他几路支援独木难支,自然也该回来。而岳飞反对其他几路撤退,认为应该再坚持一下,以拖待变,万一金国又出什么变故呢。以后来者眼光来看,岳飞对胜利的幻想是不切实际,历史上金国再也没什么“变”了,反倒是南宋这边出了“变”,那就是削藩。实际上早在绍兴大北伐之前就已经开始,当时已削掉软柿子刘光世,而其他几路也已经准备好了。最后除了吴磷之外其他几路都被削掉,这时候岳飞还坚持在前线手握大军拒绝削藩是不合适的。

岳飞第四次北伐时期,各战区已经完全牵制住所有金国兵力,金国最大的一股机动兵力就是金兀术率领的十来万人。挑上岳飞也简单,因为河南地区地势十分有利于骑兵作战,而且岳飞推得最快,最容易抓住爆头。只要解决他,就能腾出手去支援其他战线,可惜最后被岳飞反打,只能隔着黄河对峙了。至此,四条战线上金国完全动弹不得,任何一路取得突破性进展,都有可能做到破局。可惜的是,一直到最后,除了张俊小赢一把占到上风之外,所有战线上依然是僵持不下的局面。

宋军在农忙季节的实力是大于金军的,一旦战争持续,金军要么签军要么多招职业兵,前者耽误农业生产,后者造成财政压力。直接打击不了河北的农业生产是真的,农忙签军可能会间接打击,因为金的河南人口不足,招兵河北可能也要分担。看宋朝官吏数量远比金多,投入到军队里的资源不一定比得过金,长时间作战宋朝财政也不一定吃得消,金军还有机动性有事,让宋军的补给线很容易被攻击,真耗起来宋未必耗得过金。

宋金是世仇,宋朝皇帝以为联元攻金,可以削弱金国,还可以拿回北方屏障燕云十六州。只是在战争期间,已经被打的不行的金国,还能用三万人战胜二十万的宋军。让蒙古人看到了南宋的外强中干,所以后来决定灭掉南宋。东晋到南朝多次打出经典北伐,问题南方政权内耗无解,南宋诞生及北伐中断本身就是皇帝连续作死的结果,明初成功范例,南明作死程度不输南宋(还是士大夫集体作死),民国北伐其实已经成功一半被国外干涉了。两宋以后南方整体实力已经不输给北方,难点更多在于内部整合。一方面,是皇权独自掌控军事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宋代军事形势有关,曾瑞龙说评价过“将从中御”的问题,他认为宋代由于机动力量的不足,颇为仰赖几支部队的配合就夹击,这无疑增加了战役风险和组织协调风险。所以需要更高层级的指挥者与协调者。往往也就是皇帝。后期走出五代传统后,随着安抚使,宣抚使,招讨使,制置使等战区指挥制度的建立完善,这种情况就少多了。

更多文章

  • 岳飞被冤死, 十万岳家军想为他报仇, 却被皇帝一招破解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岳飞死后岳家军报仇吗,岳飞被谁和谁以什么名义杀害,岳飞岳家军视频

    岳飞家虽然在名字上是以岳飞姓氏为名,但是真正意义上并非岳家军,在古代有一个传统就是喜欢把军队的名字直接用统帅的的姓氏来命名,例如:杨家军等,因此岳飞只是这支军队的领头,并非军队的所有者,但是由于岳飞在军中的威信,岳飞的号召力可以说是高于皇帝。竟然自己的领头被害死,按理说就岳家军和岳飞深厚的交情是不可

  • 为何宋江选择接受招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江为啥要招安,宋江为什么在梁山上接受招安,宋江会接受朝廷招安吗

    宋朝一直采用重文轻武的政策,所以宋朝非常重视文人培养,自然人才不在少数。朝中大臣大多都是大才。但是梁山主要是一群英雄好汉,他们其中一些人虽然接受过教育,但是教育程度不够,而且受教育的人也并不是很多。但是梁山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医生,军事家,文人,武将样样俱全。不过因为能力不足,所以梁山上众人中没有几

  • 为何宋朝大臣们上朝都要拿着一块板子呢?这个板子的作用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官员上朝拿的牌子有什么作用,宋朝上朝用的是什么器皿,宋朝上朝是站着吗

    ▲官员上朝周朝时期就有礼仪规定,任何诸侯上朝的时候必须手执牙笏,笏板在古代的时候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一份荣耀,为此,官员们都是很乐意拿这块板子,拿这块板子的人,最低也得是九品的官员以上,官职不同的人所使用的笏板也是不同的,玉质的、象牙的、竹板、木板这些都是用到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官员们所

  • 为防朱棣造反,朱元璋留下一位名将,朱允炆却不用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允炆真的不让部下杀朱棣吗,朱允炆朱棣和朱元璋的关系,朱允炆为什么不直接传位给朱棣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年仅36岁的朱标英年早逝,为明朝的政局埋下了一个隐患。朱标是马皇后的长子,也是朱元璋的嫡长子,自小便被朱元璋悉心栽培。朱标的东宫臣子就是由朱元璋的朝臣兼任的,每当朱元璋外出、朱标留守时,他就要独自处理国事。朱标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储君,在朱元璋之后也能成为一代明君,只可惜天不

  • 朱元璋给34个功臣都发了免死金牌,真的无一人善终吗?对此你咋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元璋免死金牌发给哪些人,朱元璋发了多少块免死金牌,朱元璋给开国功臣发免死金牌

    尤其是在明朝,如果你突然获得皇帝给你的一张免死金牌,你先不要开心,先找好一块墓地吧,省得到时候株连九族的时候不知道把自己埋在哪。朱元璋发的34张免死金牌。朱元璋作为大明朝的第1个皇帝,对朝政作出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但不限于设立锦衣卫撤裁丞相。但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我们今天主要讲的就是朱元璋发

  • 喜欢“参人”的白面包拯,为何进化成了黑青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包拯简历简介和资料,历史上的包拯是黑色的吗,历史上的包拯是白脸还是黑脸

    一出场,包拯就率领一众言官义愤填膺地拦驾进谏,逼得官家进退不得,只能默默用衣袖挡一下横飞的吐沫。铁面无私的人设,立得妥妥的。确实,《清平乐》中的包拯与许多人印象里面如黑炭,额带新月的形象相去甚远。但如果比照历史画像,就会发现《清平乐》中的包拯形象其实更接近历史。白书生变包黑炭虽然包拯在如今家喻户晓,

  • 震撼!北宋汝官窑百多款不同器型同现身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北宋最珍贵的官窑图片,宋代官窑器型大全图片,清凉寺汝官窑图片大全

    ▲北宋汝官窑 神秘的“蟮血纹、蟹爪纹、蝉翼纹”林衡鉴藏林衡鉴赏汝官窑十三言:北宋汝官窑,器物美不美,工艺精不精,釉色润不润,颜色纯不纯,线条直不直,器型规不规,蝉翼细不细,鳝血红不红,蟹爪长不长,胎质腻不腻,乳钉黑不黑,落款有不有。艺术珍稀瑰宝五大名窑之首“汝”,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官窑”必

  • 被朱元璋厌恶,被朱棣忽悠,最后被做成烤肉的朱高煦为何如此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上朱高煦怕朱棣吗,朱棣忽悠朱高煦,朱高煦为什么杀朱棣

    古时候可能很多人都渴望出身皇室,享受着荣华富贵,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可有时候人们的幻想与实际不一定相符,虽然说出生在皇室之中,的确是有着尊贵的身份和非常优厚的待遇。可从另一方面来讲身处于皇室又岂是那么容易能够生存下来的?最常见的危险就是皇子之间互争夺皇位,即便有些皇子不喜争s斗,对于皇位也不感兴趣,

  • 仁宗皇帝为何毒死包拯?包拯坟墓被挖开,真相在遗骨里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包拯仁宗,包拯为什么死后用二十一口棺材,宋朝包拯葬在哪了

    仁宗皇帝为了一碗水端平,便召见包拯。但包拯却指责仁宗皇帝受人影响,甚至还当面批评仁宗皇帝。不过,仁宗皇帝宅心仁厚,知道包拯的善意,并没有过多追究。在包拯调任端州知府期间,因为端州的砚台很出名,定期都会向朝廷进贡。这让当地的官员看到了发财的途径,便私自把进贡砚台的数量加大,从中牟利。但包拯上任后,第一

  • 赵匡胤为何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他是自愿的吗?原因很扎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兄弟,赵匡胤怎么不传位,赵匡胤怎么传位给他的儿子

    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次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这就是历史上悬疑的“烛光斧影”。事发后第三天,晋王赵光义便登基,是为宋太宗。那么这就有个疑问,为何赵匡胤选择传位弟弟而不是给自己的儿子?这里面官方的解释是这样的。据《宋史》记载,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两兄弟的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