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如何能够养活4亿人口?看看清朝皇帝都是如何推广农作物的

清朝如何能够养活4亿人口?看看清朝皇帝都是如何推广农作物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963 更新时间:2023/12/17 10:23:03

一,康熙帝试验、推广高产水稻

人地矛盾,始终是古代社会无法解决的问题,历朝历代都只能减少人均土地的减少,但是不能遏制。当一个社会的人口超过了社会承载力,那就必然会爆发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因此,历代都非常重视农业,也非常重视农业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这就是“劝课农桑”。

清朝入关后,面对明朝留下的烂摊子,推行了减免赋税、招揽流民、鼓励开荒、更名田(分明朝藩之土地)等措施,使得全国的社会矛盾逐渐缓和了下来,经济也开始恢复。在1652年,全国人口大约为6000万,但是在1662年已经恢复到了1亿。但是,人口的增长也会稀释社会发展的成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康熙御制耕织图》

首先,就是继续开发土地。康熙年间规定,新开发的土地,免除六年的赋税,鼓励人们到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开垦。1661年,全国耕地面积为549万顷,到1685年增加到了607万顷,出现了“崎岖之地,已无弃土,尽皆耕种矣”的局面。

另外,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土地的单产量了,除了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修建水利工程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推广高产的农作物。康熙即位之初,发现宫廷中的丰泽园内的稻田有一株水稻“鹤立鸡群”,比其他水稻早熟2个月。康熙非常高兴,将这株水稻的种子收藏,开始不断地试种,增加规模。这种水稻是康熙发现和培育的,因此被称为“御稻种”。

1703年,这种水稻终于在热河开始推广种植,随后又在天津进行了推广。1715年,康熙帝派遣苏州制造李煦在江南试验推广“御稻种”,第一次由于种植时间晚了,所以比较失败。第二年,在水稻专家李英贵的指导下,提前播种,结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当地的稻谷要150天才能够成熟,而“御稻”只用了70天,由此就可以连作两季,提高了大约五成的产量。

后来,这种水稻不断在江南试验,江宁织造的曹家也参与了其中。然而,到1722年,康熙去世,曹李两家被抄家,“御稻”的推广遭到了挫折。不过,根据考证,康熙推广的“御稻”直到民国还是江南播种。民初高润生的《尔雅谷名考》说到“近世最优良之稻种,无过于此。且观此可知选种之益,收效最大,故备录之”。

《清史镜鉴》评价道“康熙的贡献,一是把水稻的种植推进到了长城以北,二是在南方推广连作双季稻。这在17世纪乃至近代以前,不但在中国前无古人,在世界上也是罕与伦比的。”

二,雍正的短暂试验

康熙试验、推广种植水稻的事情,让我想起了明朝万历年间的故事。1584年,明朝的农业专家徐贞明终于在北京培育出了能够在北京种植的水稻,后来在永平府进行了试种了近4万亩,后来取得了大丰收。北京能够种植水稻的事情传遍了北京,老百姓欢呼雀跃。然而,明朝的大臣却拿这件事小题大做,各种扭曲事实,搞起了党争,最终万历皇帝下令禁止推广。

再说清朝。雍正即位后,就在河北一带大规模经营水田。1725年,他派遣官员到河北进行考察,得出的结果是“畿辅土壤膏腴,甲于天下”,理论上可以种植水稻。于是雍正帝立即成立了营田水利府,大规模种植水稻。乾隆帝上台后,继续雍正的事业,在北京附近排除沼泽之水,开辟水田。最终,清朝又培育出了一种新的水稻,被称为“御田米”。

雍正耕织图册

雍正即位时间很短,但是却在全国推广了“摊丁入亩”,废除了实行几千年的人头税,意义非常重大。他非常重视农业,登基之初就颁布了《劝农谕》,其中提到“悉心相劝,并不时咨访疾苦者,有丝毫妨于农业者,必为除去。”

1724年,他推行了“八品农官”制度,下令各州、县、卫、所每年推举一位终身耕地、勤劳朴实的农民,授予八品顶戴,这些人就是雍正帝表扬的“劳模”。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陶有增、吴惟铭,他们推广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得到乡民的拥戴。

雍正帝还曾经在东北地区试验、推广种植棉花。1729年,雍正帝下令人们带着棉花种子到东北试种,并让东北满洲妇女学习织布。这些棉花种子一半赶上霜冻,一半收获。雍正帝连续试验了三次,结果大部分都是失败。但是雍正帝并未放弃,而且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继续试种,最终也没有取得成功。不过,雍正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农业技术的改进、推广就是在这种失败中一步步取得突破,最终为人类造福。

三,乾隆年间推广高产作物

清代农业发展到乾隆年间,已经进入高峰阶段。当时的农业耕作技术也是历代巅峰,例如江南、湖广一带已经推行了水旱轮作,包世臣的《齐民四术》提到了个别地区推行了“三熟”,清代的双季稻已经从广东推广到了长江流域。

清朝时期,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也为全国粮食产量的增加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首先来说甘薯吧,甘薯又叫做番薯、红薯、地瓜,在明朝万历年间传播到中国的福建、广东一带。1776年,山东按察使陆跃刊印《甘薯录》,总结了甘薯种植种植的经验。乾隆得知后,下令北方各省都要刊印、传抄,使得甘薯种植向全国推广开来。乾隆还将推广甘薯种植有功的陆跃升任为湖南巡抚。

玉米,俗称包谷,原产于美洲,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适合在山地种植,但是在明朝始终未能推广。雍正乾隆年间,在大西南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许多土司土地被开发为了土地。两代帝王就鼓励军队、百姓耕种适合山区生长的玉米,其目的在于增加粮食产量,加速西南地区的土地开发,保障当地的军队粮食供应。乾隆年间“川楚人多,遍山漫谷,皆包谷矣”。乾隆到道光年间是中国玉米种植推广最关键的时期,其种植规模已经超过了传统的黍稷等作物,成为新兴“六谷”之一。玉米是一种价值很高的农作物,它的推广对中国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玉米和番薯在粮食中的比重不能高估。根据民初统计,玉米播种面积0.97亿亩,番薯播种面积0.25亿亩,共占总播种面积(13.6亿亩)的7.6%,而清朝则远远低于这个数据。到20世纪,玉米、薯类的种植面积才达到了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另外,高粱大约在宋元之际引进中国,到明朝在南方普遍种植。清朝建立后,又在北方大规模推广种植,很快就取代了粟的地位。根据统计,清代的高粱耕种面积占据10%,在北方的比例则更高。高粱的推广,加速了东北土地的开发。到民国时期,东北成为了全国主要的高粱产地。

除此之外,清朝还扩大了大豆、茶叶、花生、油料、甘蔗、棉花、桑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范围和规模。根据《中国经济通史》的资料得出:清朝每年进入市场的粮食大约是360万石,是明朝的3倍。所有流通的经济作物中,棉布取代了传统的盐,成为了最大的流通商品。这些资料都足以说明清代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更多文章

  • 林则徐为什么能成为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后世对林则徐的评价,林则徐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林则徐真实人生经历

    林则徐一生清廉,为官正直,被后人称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个荣誉呢?其原因有两点。1、良好的家教林则徐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教,为他形成开阔的视野和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林则徐从小家庭贫困,但是他运气不错,他的父亲是一位私塾的教书先生,因此他的父亲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所以林则徐有一个

  • 清朝灭亡后,几位格格都怎么样了?五格格最惨,只有她让人羡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朝十大漂亮格格,清朝灭亡后公主格格们都嫁给了谁,清朝的第十四位格格是谁

    大格格韫媖,她出生最早,但同时她也是最早离开人世的,在1992年的时候她因为阑尾炎,而没能救治回来,最终去世,当时的她只有17岁,是最短命的格格。二格格韫和,她的生活比较艰苦,并不如意,但是她却比自己的五妹要顺利很多,国外投降之后,她和自己的丈夫郑光源一直过着流离颠沛的生活,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当新中

  • 顺治问高僧:大清能传几代?高僧的话没人懂,溥仪:朕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顺治和溥仪什么关系,顺治到溥仪期间的历史事件,从顺治入主中原到溥仪多少年

    秦始皇在开创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时候,也建立了皇位继承制度。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皇位能够代代传下去,不过这样的想法虽好,却终是痴心妄想,别说传给千秋万世的子孙,到秦二世就宣告灭亡了,此后王朝更迭频繁,历代帝王竭尽全力也无法改变这一亘古不变的发展法则。当然,在这其中不少的帝王还是很重视自己的王朝命

  • 内有鳌拜、外有三藩和葛尔丹,那么如何评价清圣祖康熙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康熙晚年如何评价鳌拜,康熙皇帝对鳌拜评价,鳌拜和葛尔丹

    康熙也算是一生坎坷:幼年丧父,继位后遭受权臣鳌拜打压,除掉鳌拜后就是长达八年的三藩叛乱;可以说好容易恢复生机的大清王朝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平定了叛乱。但是在这八年中,西北的准噶尔、北部的沙俄、和台湾的郑氏不断袭扰清朝。康熙在南征北战之余还要尽心治理天下,这才为康乾盛世的局面奠定了基础。清朝自康熙起才

  • 从一个山寨到大帝国:清朝是如何实现了女真族的统一大业?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女真族建立过什么王朝,清朝如何统一全国的,清朝女真族的历史

    一,统一建州各部明朝后期,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部分。这里先从建州女真说起。建州女真起源于黑龙江五国城一带,是金国核心地区,在明朝初期迁徙到了图们江、绥芬河一带,最后又迁徙到了浑河上游的苏子河流域,融合发展成为了五个部落,分别是苏克素护河部、哲陈部、完颜部、浑河部、董鄂部。建州女真地

  • 清朝为什么对现代中国版图有巨大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提到清朝通常给我们的印象是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无数黑暗的记忆仿佛清朝一无是处。其实在版图方面清朝非常积极,并对现代版图起到了奠基作用。虽然晚清时期有点崽卖爷田心不疼,但是客观来说清朝对于现代版图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入关后的清王朝形成东北加两京十三省的版图雏形,东北第一次以稳定直辖的方式置于清朝版图

  • 为什么电视剧雍正王朝,十四子哭康熙的灵位是坏了礼法?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康熙的灵位,雍正王朝十四爷给康熙送寿礼,雍正王朝康熙临死之谜

    在夺嫡众位兄弟中老十四是典型的能力配不上野心的代表,老九、老十有自知之明所以坚决辅佐老八胤禩;而老十四在被康熙任命为大将军王时心里就打起了小九九。其实老十四还是太天真了,他觉得天赐良机不过是四哥和皇阿玛的有意而为。就连八哥也没把他这个手握重兵太当回事,认为在京里的老师才是心腹之患。所以说也就老十四自

  • 清朝灭亡后,国库还剩多少钱?专家:10个银元,网友:谁信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国库有多少钱,清朝最后的银子都去哪了,清朝末期的货币是什么样子

    单是个人财富都能如此巨大,更别说举一国之力的王朝国库了。我们都知道清朝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的最后一个朝代,虽然最后在列强的侵略下,隆裕太后无奈代末代皇帝溥仪在退位诏书上盖下了宝印,但清朝中期还是有过辉煌的时候的。康乾盛世很多人应该都不陌生,那是指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君主的治理下,整个封建王朝最后一个辉

  • 康熙给百姓免除1.5亿两的税收,是中国史上首次出现的盛世气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康熙赋税,康熙晚年财政危机,康熙为什么要赋税改革

    康熙皇帝不仅开疆拓土,还在内政上励精图治,他整顿吏治,治理黄河,发展经济,使得清朝进入了盛世阶段。而康熙皇帝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重视“藏富于民”,减轻百姓的负担。康熙初期,全国的战乱刚刚结束,经济尚未恢复。为了恢复经济,康熙皇帝推行了多项措施。首先就是鼓励开荒,规定全国新耕种的土地十年之内不收税。三

  • 《雍正王朝》张廷璐为什么即使掉头也没有向雍正供出弘时是主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雍正与张廷璐谁厉害,雍正儿子弘时谁演的,雍正王朝张廷璐之死

    张廷璐不用说肯定是整个案件的替罪羊,但是除了不能提上台面的主谋弘时外就他的头最大。所以用张廷璐的头来对雍正元年的科考舞弊案做个了结是最合适的。由于弘时参与在最大限度上被做了保密,所以以孙嘉诚为首的清流文官在此过程中充当了被利用的角色,客观上推动了张廷璐的被杀。科考舞弊案发生背景雍正继位后的雍正元年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