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理来讲,皇上和贪官的关系,算是“猫和老鼠”。但是乾隆和和珅相处很微妙,明知道对方贪污,为什么没有动手呢?直到他儿子嘉庆上台后,和珅才被“弄下去”,当时乾隆究竟内心想什么呢?
感情上很难舍弃
众叛亲离比干死, 雪尽花残袒已伤。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有人因为受宠成为权臣,相反有人不受重用丢掉性命。那些大贪官、大奸臣何尝不是统治者给“惯出来”,像秦朝赵构、宋朝贾似道、明朝的严嵩等。可能一开始帝王,都没有想到他们会“惯出”一头白眼狼。
皇帝也是人,也会有七情六欲,宠幸一两个大臣原本没有什么。说白了是政治利益,彼此算是互相利用。武则天当初能够当皇后,就是靠几个奸臣帮忙,否则不会那么容易“扳道”长孙无忌。但是帝王心中有数,如何用这些人心中,那是有一杆秤。如果他们做事情影响到帝王统治,肯定不能乱了分寸,否则就是祸国殃民。
这些人刚开始当官时,内心同样有盘算,并不是想要当奸臣。从忠臣慢慢蜕变成这个样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失去最初本心。对于统治者来讲,有很好的印象分,从内心情感上来讲,真的舍不得轻易将他废除。奈何臣子不给力,“权利欲望”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控制不住,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下去。
牵扯到相关政治利益
对于手底下大臣,帝王有内心盘算,只要不影响到统治者的利益,多数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适当“小打小闹”,统治者压根并不在意,任由你发展下去。不过一旦触及到统治者的利益,等待他的就是死路一条。至于乾隆和和珅,同样都是这种“模式”,他就算是在怀,也没有对乾隆起过坏心。
皇帝知道和珅是一个大贪官,但是碍于对方给自己带来的利益,一直保持着很大的容忍性。唐太宗和魏征因为彼此互相欣赏对方,才有了“贞观之治”,这话在几百年之后再度“上演”。和珅能够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支持,等同于一手捧起来。如果没有对方赏识,不断为其升迁之路“开绿灯”,哪能从一个侍卫熬成军机大臣。
仔细看和珅原生态家庭,并不能在他升官之路上,提供太大帮助。他这辈子最大“伯乐”就是乾隆帝,在那些抬轿子的侍卫当中注意到他,从那之后逐步平步青云。于情于理他对皇帝都是忠心耿耿,帮着他处理朝政,并没有辜负这份赏识。很长一段时间在朝廷中,担任乾隆的“左右手”,用的那是十分顺手。特别是他晚年时,帮助乾隆解决不少“麻烦”。
堪称是皇帝的“提款机”
乾隆晚年时生活很奢靡,六次下江南,花费的钱财如流水一般。这时国库里,根本没有大量的资金供他挥霍,正在犯难之际,和珅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利用自己的敛财能力,迅速聚拢了大量的资金,摆脱了没有钱的烦恼。
事实上和珅贪污好大一部分钱,都汇集到乾隆手中,如果他倒台,皇上就没钱花了。君臣两个人一起贪污,谁也别笑话谁。和珅没有当内务府大臣之前,各方日子都不好过,等到他当了没多久,众人都有肉吃。如此做法,哪个人不喜欢他呢?
因此乾隆才会明知道对方贪污受贿,依然选择纵容,原因就是自己有求于和珅。据说和府的钱财和宝贝,远胜于皇家,就连宫中都没有玉器,在这里都能找到。地方官员进献给皇上一些礼物,和珅也敢动手拿。他死后抄家时,加起来收入都能抵得上15年国库钱,就是一个“聚宝盆”。
乾隆为下一任皇帝“铺路”
除了帮助他挣钱之外,和珅还有一个本事,就是猜测乾隆的心理。在史书上确实有记载,有些时候乾隆的话没有讲,他就已经给他办完。当时白莲教起兵造反,乾隆在部署完任务后,嘴上“巴拉巴拉”念,问他们叫什么名字。和珅马上说出两个人名。事后他透露,听到乾隆念经就知道“诅咒”谁,因此马上上前回答。
这份本事不是一般人能具备的,换成那个君王内心不喜欢,因此才会对其这么宠爱。和珅本身也是一个能干的人,懂得多国语言,皇帝和别的外交使臣打交道,都是一直跟随旁边。另外他还有一个能力,在6个部门当中都能胜任,可见其能力多强。毕竟哪个部门负责任务都是不同,不是所有人都全能,但是他却能左右玩转。
据说两个人还有一个特殊情分,乾隆曾经辜负过一个女人,对方被太后赐死。等到乾隆跑过去想要救下她,人已经死透了。当时他悔恨不已,在其颈部点了一下,坦言如果有缘20年之后,两个人再见吧!而和珅的长相就和那个女子长得很像,脖子上有一个朱砂痣,两人见面时间正好是20年,因此乾隆认为和珅就是那名女子转世。
还有一点就是乾隆在下一招“妙棋”,就是为儿子做贡献,利用和珅来“杀鸡儆猴”。和珅是大贪官,那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但是乾隆出于各种原因,活着时没有办法动他,可以留给下一任继任者。反正历朝历代新任君王,都要干一件大事,达到震慑君臣的目的,和珅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小结
乾隆对于和珅如此宠爱,肯定有自己现实情况考虑。同时说明有能力的人在职场上,肯定会受到很大重用,哪怕知道你有问题,上位者同样不敢针对你。然而和珅聪明一时,却忽略乾隆终究会死去,靠山一倒台哪里会有活路呀!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