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衙门,机构名。浑逆治十一年(1654年)由太监吴良辅等的倡议,建立“十三衙门”,做为内廷机构,为天子及其家属办事,正在宫庭内伺侯皇室及其家属,以太监为主管。
简介
十三衙门便是太监衙门,主管也是太监。
由浑晨太监吴良辅倡议建立的机构,于浑逆治十一年(1654年)建立。
建立“十三衙门”,正在宫庭内伺侯皇室及其家属,以太监为主管。
十三衙门乃仿明代方式二十四衙门而设。其下即: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民监(宣徽院)、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尚宝司)、司设监、尚圆监(尚圆院)、惜薪司、钟饱司(礼节监、礼节院)、兵杖局、织染局(经局)。
康熙元年(1661年),吴良辅等伏法,撤消十三衙门,另由上三旗包衣组设外务府,改尚膳监为采捕衙门,改惜薪司为内工部,又改御用监为广储司,宣徽院为会稽司,礼节院为掌仪司,尚圆院为慎刑司,采捕衙门为皆虞司,内工部为营建司,又自掌仪司分出庆歉司。
构成
十三衙门为: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民监(宣徽院)、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尚宝司)、司设监、尚圆司(尚圆院)、惜薪司、钟饱司(礼节监、礼节院)、兵仗局、织染局(经局)等。公元1661年,康熙登基后撤消,职掌回“外务府”。
收展历程
浑初,设外务府伺侯天子及其家属,进闭后置内管发处。逆治十一年(1654),命工部坐十三衙门,设司礼、御用、御马、内民、尚圆、尚膳、尚宝、司设等八监,尚圆、惜薪、钟饱等三司,兵仗、织染二局,兼用谦族民员取太监主管。次年,改尚圆司为尚圆院。十三年(1656),改钟饱司为礼节监,尚宝监为尚宝司。
十七年(1660),改礼节监为礼节院,内民监为宣徽院。康熙元年(1662),复设外务府,改尚膳监为采捕衙门,惜薪司为内工部。十六年(1677),改御用监为广储司,尚圆院为慎刑司,采捕衙门为皆虞司,内工部为营建司;二十三年(1684),又由掌仪司分坐庆歉司,总称司,太监之权皆回外务府。
人物
吴良辅(?—1661)浑初内监。逆治年间,曾经倡始将正在闭中办理皇室事件的外务府改成仿效明代的内府二十四衙门的十三衙门,被晨廷所采取。
逆治十年(1653)六月,即有配置坤浑宫执事、司礼监、御用监、内民监、司设监、尚膳监、尚衣监、尚宝监、御马监、惜薪司、钟饱司、曲殿局、兵仗局的谕旨。次年上谕礼部,指出“外务府事件殷繁,须各司分理,乃只设十三衙门,其本设之尚圆司,已曾经议及,著仍然建立,共为十四衙门,我部即止关照。”
十五年(1658),收死内民吴良辅以机谋公,交结中民,受贿做弊等事务,并株连年夜教士陈之遴、皆督同知王之目、巡查中乡御史王秉坤等,均拟正法。但逆治帝“恐牵连甚多,姑从宽,一律免究”。只将陈之遴免职流徙,家户籍出,王之目亦流尚阳堡。
吴良辅大概受逆治帝保护。至帝去世前5天,即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日尚亲身到宣中“悯忠寺不雅内珰(即太监)吴良辅祝收”(即剃收为僧)。逆治帝去世后,才将吴良辅处斩,十三衙门亦尽止根除,复原外务府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