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经征服天下成就李世民的府兵制,为何在盛唐反成了鸡肋?

曾经征服天下成就李世民的府兵制,为何在盛唐反成了鸡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481 更新时间:2024/1/15 20:25:16

在李世民的率领下,唐军扫灭群雄,包举宇内,先后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辅公袥、梁师都,平定东突厥和西域诸国,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天可汗”政治联盟。

在李世民的治下,唐朝达到了之前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李世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唐军之所以如此强大,其实得感谢府兵制度。

府兵制并非李世民首创,它酝酿于北魏、创建于北周、成熟于隋朝、兴盛于唐朝。

可以说,李世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起了府兵制。然而,府兵制虽能统一天下,却不能长盛不衰,唐玄宗时期,府兵制即走到末路,成了不得不舍弃的鸡肋。

公元749年,“折冲诸府无兵可交”,府兵制宣告结束。那么,存在了将近两百年的府兵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灭亡的呢?

一、唐朝之前

公元543年,西魏、东魏爆发邙山之战。

此战,西魏大败,六万精兵毁于一旦。战败后的大将军宇文泰痛定思痛,开始改革军队,“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从而拉开了创建府兵制的大幕。

公元550年,宇文泰模仿北魏的八部落制度建立府兵制。

最初的府兵制是一个金字塔式系统,最高军事领导层是八大柱国:宇文泰、元欣、于谨赵贵、李弼、李虎独孤信、侯莫陈崇。宇文泰是八大柱国领袖,总揽全局,元欣是西魏宗室,没有实权,因此真正领兵的是后六人。

其中,六柱国、十二将军、二十四开府是府兵制的核心,而底下的兵员则来源于地方武装势力。

邙山之败后,原先鲜卑主兵、汉人务农的社会架构被打破,宇文泰不得不从民间吸取兵源,化民为兵。

刚开始,征兵的对象是富农,三丁抽一,士兵可以免去相应的赋税、徭役。后来兵源紧张,甚至发生武帝灭佛,把佛寺里的僧众和土地释放出来,以扩充兵源和财政。

可以说,西魏北周的府兵制是在强大的东魏北齐的压力下,不得已而催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府兵的装备如弓、刀是自备的,甲、槊等武器则由政府提供,这也是为什么征兵对象是富农的原因,也才会出现花木兰替父从军时要逛一圈街的情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隋朝时期,杨坚对府兵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兵农合一。

最初的府兵是职业军人,兵农分籍;到了隋朝的和平时期,杨坚把府兵制和均田制结合起来,“垦田籍帐,一与民同”。

从此,府兵结束了战乱时期居无定所的状态,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兵”。

不过,从府兵制和均田制结合的那一刻开始,府兵制衰败的隐患也被埋下了。

二、大唐盛世

贞观时期,李世民再次改革府兵制,改军府为折冲府,折冲府设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各一人以及长史、兵曹、别将各一人,全国总共设置634个折冲府。

其中光是关中就有260多个,这是出于唐朝廷“据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战略考量。

唐朝府兵的职责主要是宿卫京城和轮戍边防,前者主要来自离长安较近的折冲府,包括著名的十六卫,后者来自于全国各地。

征兵对象仍然是较为富裕的农民,“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材力又均,先取多丁”;调兵需要皇帝的敕书和兵部的虎符,统兵则由临时任命的将领担任。

唐政府为了避免将领拥兵自重而采用的模式,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各回各家。

府兵制在李世民治下达到了顶峰,李世民曾经骄傲的说“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这是府兵制带给李世民气吞山河、威震四方的底气。

但高宗、武则天时期,随着战争的减少,“府兵之法浸坏”,出现了士兵逃亡隐匿现象;高宗、睿宗统治的奢靡腐朽时代,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就日渐衰微了;到了玄宗时代,府兵制终于走到了穷途末路,“折冲诸府无兵可交”。

此后,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而据守一方的藩镇势力则在掌握了财政、行政大权的基础上一手掌握募兵制,造就了藩镇割据时代。

在唐朝,府兵制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制度下的士兵也经历了由尊崇到卑贱的地位转换。

唐初,府兵制下的士兵地位很高,某些重要职位只有世家子弟才有资格入选,甚至发展到“柱国子有白首不得进者”。

同时,士兵还可以获得勋田和勋官,免除一部分租庸调,是帝国的宠儿。但此后,府兵制逐渐衰微乃至土崩瓦解。

从西魏、北周、隋、唐,府兵制存在了将近两百年,它曾经帮助北周灭北齐,帮助大唐建立基业、开疆扩土,一度是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助推器。

可惜的是府兵制和均田制相伴相生,均田制破坏后,府兵制也就崩溃了。

参考资料:《唐书》、《周书》、《浅析古代府兵制的演变》、《唐朝时期府兵制中“兵”的地位变化论述》

标签: 唐朝李世民府兵制

更多文章

  • 隋朝为什么二世而亡?强盛中轰然倾覆的大隋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隋朝,隋文帝,隋炀帝

    历史上著名的暴君隋炀帝杨广在他即位称帝后只用了短短的十余年时间,就使偌大的隋帝国分崩离析,最终导致隋朝像秦朝一样仅两代而亡。炀帝无道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全国政治上的控制,并且使江南地区的物资能够更方便地运到北方来,加上他个人追求享乐,一开始就办了两件事:一是在洛阳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叫东都;二

  • 五废五立,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朝皇后羊献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西晋,羊献容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不论是被废掉的皇帝还是被废掉的皇后,能重新再上岗的都是寥寥无几。就拿皇帝来说,前前后后加起来不过三位--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明英宗朱祁镇,至于皇后就更少了。但有一位皇后却非常特别,她一共被废了五次,却又奇迹般地被立了五次,而且还有幸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做过两国皇后的女性。她

  • 武则天无字碑初立时有文字,李显因怨恨替换了石碑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武则天,李显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虽然为争夺皇位做出种种血腥残忍的事情,但是也令人不得不佩服她的英明才干和敢作敢为,在她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蓬勃发展。就是这样一位在历史上叱咤风云,魄力十足的女皇帝,生前轰轰烈烈,在她死后,却只留下一个块无字碑,却让人们诧异不已。 武则天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

  • 长孙皇后:武则天唯一无法超越的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武则天,长孙皇后

    武则天,一生永远无法超越的两个人,一个是李世民,另一个就是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千古一帝,雄才伟略,十六岁便横刀立马、名扬天下。运筹帷幄,玄武政变,开创大唐盛世,造就华夏民族璀璨历史。他薄情、亦多情。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

  • 南齐基业始自萧道成:揭秘南齐高帝​萧道成​的登极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南北朝,南齐,萧道成

    南齐高帝​萧道成南齐的基业,始自萧道成。萧道成之所以日后建国,也是因刘宋的后废帝刘昱(死后被贬为苍梧王)滥杀而起变端所至。宋明帝死后第二年(474),桂阳王刘休范谋反,右卫将军萧道成临危受命,平灭反叛。476年,萧道成升任尚书左仆射(宰相)。南朝宋国后废帝刘昱即位时,才12岁。在太子东宫,这个孩子自

  • 高洋因何由英明之主转变为绝世暴君?“导火索”竟然是这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南北朝,北齐,高洋

    高洋即位初,本是奋发有为的皇帝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自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性情突变,一个普通人性情的突变,必定是在其人生道路上受到了某种极深的刺激。这种判断,用来分析北齐“变态”皇帝高洋如何由英明之主退变为暴君,完全适用。高洋在位的前六年时间里(550-5

  • 武则天选男宠的特殊要求 年轻、貌美、健壮是三个必备条件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武则天

    在古代,男人可以光明正大地招妻纳妾,可以堂而皇之地招嫔纳妃;而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女人只能与其他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甚至几万个女人共同分享一个男人,能不能分得一杯羹还两说。究其本质,还是一个“权”字。男人打盹的时候,女人偶尔也会掌权,但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以及女性在传统

  • 东晋平定谯蜀之战的战争过程,谯蜀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东晋,谯蜀,谯蜀之战

    消灭了刘毅等人后,刘裕开始筹划讨伐收复蜀地。选择元帅的时候,觉得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他认为西阳太守朱龄石既有勇武,又熟悉胜任官吏的职责,打算任用他。大家却认为朱龄石的资历名望还轻,难以承当重任,刘裕却很看好他。十二月,刘裕任命朱龄石为益州刺史,统帅臧熹、蒯恩、刘钟等人前去讨伐蜀地,并把自己大军的一半

  • 《推背图》预言了人类未来,其中说到“王杀王”,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朝,李淳风,推背图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伟大的预言家,他们拥有预示未来的能力,其中最传奇的就是鬼谷子,鬼谷子是个谜一样的人物,相传为纵横家之鼻祖,通天彻地,人不能及,姜子牙也是古代预言家的达标,姜子牙的《乾坤万年歌》很少有人知道,但却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个预言社会兴衰的大预言,刘伯温也是大预言家,他的《烧饼歌》用四十余首隐语

  • 李世民兵变能成功 在玄武门禁军中安插的钉子最为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李世民

    我们看玄武门之变,有一点百思不得其解:李世民等人是怎么事先埋伏在玄武门里面的。要知道把守玄武门的禁军可是李渊的人,不是李建成的,也不是李世民的。而禁军可是一支独立的武装,不可能受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的调遣指挥。但是李世民却能够顺利埋伏在玄武门内,原因只有一个,他早就把禁军中的关键人物或多数人物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