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立人的军事才华当属国军第一,为什么始终得不到蒋介石的重用

孙立人的军事才华当属国军第一,为什么始终得不到蒋介石的重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172 更新时间:2023/12/31 21:48:05

在国军名将中,公认薛岳歼灭日军数量最多,但其实薛岳在长沙会战时是战区司令,具体的战功不应该算在他的头上。在军、师一级的名将中,歼灭日军数量最多的,还要数孙立人。

在第二次入缅作战时,孙立人率新38师击溃日军号称“丛林作战之”的十八师团,共歼灭日军3.3万余人,歼敌数量在军、师一级中堪称空前绝后,被誉为“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连日军都为之胆寒的将军,却一直没有得到蒋介石的重用,甚至在其晚年还被软禁长达30年。

关于孙立人的战功,在这里不再赘述,今天我们就孙立人的家世背景、求学历程、思想言行等方面来探究这个问题,为何这个战功卓著的将军始终得不到蒋介石的信任。

1900年,孙立人出生于安徽庐江县一个书香仕宦世家,其父孙熙泽是前清举人,曾任山东登州知府。

孙立人7岁开始入私塾,9岁随父赴青岛入德文小学,14岁考入清华学堂,在清华一呆就是9年。在清华期间,孙立人对体育有独特的爱好,同时当选足球、棒球、手球、排球、篮球五个校队的队长,足见其出色的身体素质。

从清华毕业后,孙立人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学习土木工程,毕业后决定改学军事,遂考入弗吉尼亚军校。弗吉尼亚军校有“美国南方西点”之称,二战中的美军五星上将乔治·马歇尔、四星上将乔治·巴顿都毕业于该校。

虽然孙立人只在弗吉尼亚军校学习了两年,但这两年对孙立人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在清华的九年,孙立人去世后,其灵柩由清华大学和弗吉尼亚军校两面校旗覆盖。

弗吉尼亚军校的教育对孙立人以后的带兵理念、练兵方法、作战思维甚至性格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受西方影响的职业军人理念和特立独行的办事风格,让他跟黄埔出身或者地方军阀出身的国军将领截然不同,这也是蒋介石跟他不对付的一个原因。

1932年,财政部长宋子文组建财政部税警总团,因宋子文的身份,税警总团虽然跟正规部队不同,但在武器装备上非常先进,因此战斗力不亚于任何王牌部队。

由于跟宋子文有相同的西方高校教育背景,孙立人果断放弃了司令部侍卫队上校副队长,加入了税警总团。两年后,税警总团其中三个团改编为新38师,入缅作战。入缅作战是孙立人军事生涯最辉煌的时刻,也是其与蒋介石矛盾爆发的开始。

第一次矛盾就是震动中外的仁安羌大捷。仁安羌英军被围之前,蒋介石曾亲自飞至曼德勒,任命孙立人为曼德勒卫戍司令,并反复叮嘱,没有命令不准擅自离开曼德勒,因为新38师是当时远征军入缅的唯一战略预备队。

但孙立人从军事角度考虑,最终还是做出了支援仁安羌的决定,而且事后也证明了其决策的正确性。但他犯下了一个大忌,那就是不服从蒋介石的指挥,这个非常致命,因为蒋的用人原则就是:宁可不会打仗,也不能不听话。

第二次矛盾是野人山撤退。这次冲突使孙立人不仅和蒋介石的关系更加恶化,而且也与黄埔系骨干将领势不两立。

由于蒋介石害怕远征军被英国控制,所以拒绝了史迪威撤往印度的主张,让杜聿明率包括新38师的远征军主力回国。而孙立人认为蒋介石的命令不切实际,随杜聿明进野人山是死路一条,而且由于新38师非黄埔嫡系,被过分要求一直殿后,孙立人出于保存全师官兵的生命,拒绝了杜聿明的命令,决定遵从与蒋介石有矛盾的史迪威的命令进入印度。

虽然最终结果仍然证明孙立人的决策正确,但他却因此得罪了杜聿明,要知道,杜聿明在蒋介石眼里的地位是仅此于胡宗南的“天子门生”。所以,尽管杜聿明打了败仗,却依然高升,而孙立人保存了全师,却连蒋介石的口头嘉奖都没有。

从这两次冲突中可以看出,孙立人将军在战场上更多的考虑决策的科学性,是如何保存士兵的生命,这与西方军队尤其是美军的作战理念相近。而黄埔系将领,则深受“忠于领袖,服从领袖”思想的影响。从这点来看,孙立人在国军将领中,是不折不扣的“异类”。

随着在东北战场上与杜聿明再次发生矛盾,孙立人逐渐被蒋介石调离国军高级指挥将领的岗位,被授予了没有实权的虚职,直至1955年“孙案”爆发被软禁。

总而言之,孙立人是一个典型的职业军人,不懂政治,不分派别,甚至在国军高级将领中没有朋友,这是他深受西方军事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是他的悲剧根源。

在任何的政治、军事场合中,过于天真、过于感情用事、过于傲骨,都是无法一展所长的,古今中外皆然,而中国尤为显著。

标签: 民国蒋介石孙立人

更多文章

  • 国军上将抗日牺牲后子女沦为乞丐,蒋介石羞愧难当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民国,蒋介石,郝梦龄,卫立煌

    1938年毛主席在延安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上说“他是中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证明中华民族绝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毛主席称赞的这位将士名叫郝梦龄,他在对日作战的忻口会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9岁,他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军长。后来他的抗日事迹还

  • 光绪30年清朝“春晚”节目单:包含歌舞和海内外贺电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光绪,春晚

    光绪三十年(1904年) 大清国春节晚会节目单显示,“春晚”节目内容涵盖:歌舞、 大合唱、新编芭蕾舞剧、表演唱、相声、硬气功表演、小品等,其间还穿插宣读海内外各界发来的贺电和现场采访。“春晚”即春节联欢晚会的简称,别以为“春晚”

  • 李莲英挨光绪帝嘴巴:慈禧太后罚光绪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李莲英,慈禧,光绪

    正当康有为为开办学会事努力时,元月下旬的一天,总理衙门派小吏到南海会馆传令:著康有为明日午后去衙门进见问话。康有为得到传令后至为欣喜,他想,将近等了一个半月,应候召见的这一天终于来了。康有为(图片来自网络)召见的这天中午,康有为早早乘马车来到北京东堂子胡同总理衙门,等候在侧房。一个多时辰后,他被传入

  • 太平天国10万女兵所向披靡,最后却集体自焚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太平天国,女兵

    1856年,三千名来自广西的妇女,挡在了杀红眼的“北王”韦昌辉前,为“天王”洪秀全筑起了最后一道屏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三千女子以及曾经一度达到十万人的“天国”里的女性,是古典世界里第一批女兵,也是最后一批女兵。在她们之前,&l

  • 马步芳曾蹂躏5000女子,兄嫂侄女都不放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民国,马步芳

    民国时期,在我国西北的甘、宁、青地区,存在着数股强大的回军武装力量。由于其首领皆为甘肃河州回族马姓,故称“马家军”,俗称“西北群马”。因割据范围不同,又分成“宁(夏)马”、“青(海)马”、“甘

  • 清代迷信多:鸦片战争主将收集粪尿对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扶乩术盛行,清军主将杨芳、奕山、奕经、文蔚等溺于迷信,视军事如儿戏。为对付洋枪洋炮,杨芳竟想出“以邪制邪”的战术,收集大量粪尿,并筑星坛,结果贻误战机,损失惨重。1841年1月7日英军进攻虎门外大角、沙角炮台时,英舰尼米西斯号与清水师战船展开炮战。该图为英国

  • 史上最狠出轨:妻子与情夫卖科举试题致丈夫遭腰斩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雍正,科举

    我国“作弊入刑”后的首次高考就要来临了,从去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将入刑定罪,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其实,历朝历代,对“高考”舞弊者,都是严惩不贷的,就拿清朝来说吧,那些被处理,甚至死于&l

  • 乾隆帝的小儿子做何荒唐事?引嘉庆的皇后娇嗔无语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嘉庆,永璘

    爱新觉罗·永璘是清高宗乾隆第十七子,仁宗嘉庆一奶同胞的幼弟,初封贝勒,继而晋封惠郡王、庆郡王、亲王。在民间,问起老人最疼爱哪个孩子时,总是回答“老儿子、大孙子”。皇宫里亦是如此,乾隆帝特别疼爱老儿子永璘,嘉庆帝尤其喜欢永璘老弟。乾隆末年某日,高宗父子相聚一堂,皇

  •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是如何应对官场潜规则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左宗棠

    左宗棠是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一生亲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率军平定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中国历史事件。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功名止于举人,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后破格敕赐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与曾国藩、李鸿章、张

  • 皇帝被大臣打40大板,回到皇宫下令杀绝2万多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太平天国,洪秀全,杨秀清

    在古代封建社会,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那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从古至今只有皇帝杀大臣,责打大臣的道理,从来还没有大臣打皇帝的。而下面这位大臣,竟然打了皇帝40大板,最后自己被灭门,全府上下杀了20000多人。这个荒唐的事发生在清末时代的太平天国。当时洪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