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荆轲刺秦时秦始皇三次拔不出剑,真是因为剑太长了吗

荆轲刺秦时秦始皇三次拔不出剑,真是因为剑太长了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023 更新时间:2024/1/16 20:32:28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荆轲刺秦王时,秦始皇三次拔剑都没拔出来,是因为当时秦国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使得秦国的剑普遍做得比较长,所以这才没能及时拔出来。还拿了秦始皇兵马俑遗址中出土的秦代青铜剑为证。

其实这个论点是错的,是站不住脚的。

早在先秦时期,并非只有秦国一个国家冶剑技术牛逼,韩国、吴国、越国等都是发达的铸剑地区,最富盛名的当属越王勾践剑。所以说,这些国家同样也有技术做出更长的剑来。那么越王勾践剑为何全长不过55.6厘米呢?那是由于春秋末期的文化和地区风格所导致的。

到了战国时期,剑的长度就开始逐渐增长了,当时的其他国家也有长剑的生产。比如《战国策》中就有记载,齐国名将田单所佩戴的剑就很长,剑柄都到下颔了,时人称之“修剑拄颐”。所以那篇文章说60厘米就是青铜剑的极限是不正确的,而且据考古的发现,到了战国后期,长达90到100厘米的铜剑已经很常见了,甚至个别的能到140厘米。

那么这个时候剑增长是啥原因呢?一来是为了在战争实践中增强格斗技能,二来也和当时贵族佩剑风气的流行有关。《楚辞·屈原·涉江》中的“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说的就是战国贵族高冠长剑的日常形象。

兵马俑目前为止出土了22把青铜剑,长短不一,最短的81厘米,最长的95厘米。就算秦始皇当时的长剑有100厘米,在情急之下也是可以拔出来的。我们想一下,一个普通成年人的臂章伸开,一般可以有150厘米左右,哪怕是如今普遍超过100厘米的武术用剑,也是可以轻易就拔出来的,秦代的剑还没现在的长呢,秦始皇怎就拔不出来呢?

所以说,秦始皇拔不出剑是因为剑太长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那么根本原因是啥呢?是当时佩剑的方式所导致的。

我们现在常见的佩剑方式叫做“吊挂式佩剑法”,就是在鞘口弄一到两个挂耳,穿上绳索或是金属链条,将剑挂在腰间。这种佩剑方法不是中国独创的,是自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从中东和北方草原地区传入中原的,后经过主动汲取多民族文化的唐朝之后,才开始在中国广为流行起来。

在此之前,中原民族的佩剑方式叫做"璏(zhì)式佩剑法"。

这种方式,就是在剑鞘的上半部分设置一个穿贯腰带的方孔装置,有点儿类似现在挂在腰间的手机套。通过这种方式的佩剑,剑是和身体平行的,和地面是一个垂直状态,同时剑又和身体紧密结合,不至于晃荡影响行动。但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拔剑不是很方便,如果在慌乱中,就更加手足无措了。

因为此时剑是固定在腰间的,拔剑时一只手只能在腰间握剑,抽剑只有单手伸直的距离,这自然就要比双手平伸短很多了,所以拔剑就十分不方便。

秦始皇当时就是这样佩剑的,所以在被荆轲追杀时,一边躲一边拔剑,自然就拔不出来了。好在此时一位大臣大喊了一声“王负剑”,这才顺利将剑拔出来。

那么何为“负剑”呢?就是为了能够顺利将剑拔出来,人们通常将剑顺着腰带向身后移动,使剑形成一个被人背负的状态,拔剑时人稍微低头哈腰,用手从肩膀或是脑后握住剑柄向前抽出。

不是说秦始皇不会负剑,是太慌张了,后经大臣这么一喊,瞬间就拔了出来,从而砍断了荆轲左腿。

另外,以璏式法佩剑,如果用手将剑柄往下压,剑尾便会上翘,和身体呈一个垂直状,这称之为横刀或是横剑。古人为了彰显英雄气概,走路时也多以此炫耀,所谓的“长揖横刀出”就是这种状态。

所以说,有人将“我自横刀向天笑”理解为,拔出刀横在面前,其实也是错误的。

标签: 周朝东周战国秦国荆轲嬴政

更多文章

  • 秦穆公秦国奠基人,他晚年做了什么荒唐的决定?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周朝,东周,战国,秦国,秦穆公

    说起秦国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秦始皇一扫六合,建立起了大一统的集权专制王朝。而在秦始皇之前的秦国历代君主中有着许多雄才大略的君主,正是在他们的发展推动之下为秦国统一打下厚实的基础。今天我要讲述的这个人就是使得秦国在春秋时期奠定霸主地位的秦国君主秦穆公。穆公可以说称的上雄才大略,他一生当中致力于秦国的强大

  • 为什么廉颇可以位列战国四大名将,看战绩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周朝,东周,战国,赵国,廉颇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三人是最无可争议的,因为他们的战功都比较显赫,争议比较大的要数廉颇了,好多人都说是从负荆请罪和长平之战里才知道了有廉颇这么个人,没办法谁让战国的武将那么多呢,偶尔忽略几个也在所难免,其实廉颇的战绩也相当不错,他的成名之战是在齐国,当时乐毅率五国联军刚刚打败齐军,第二年廉颇

  • 功臣被赐死,死前发毒誓:将我眼睛挂城门上,我要亲眼看国家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周朝,东周,春秋,吴国,伍子胥

    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每个国家都有一统天下的雄心,也都致力于发展。同时也在春秋时期,出现了很多的能臣志士,为自己祖国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比如秦国的商鞅,为了致力于秦国的改革,不惜与贵族阶级反目,最终也死在他们的手中。不过他一生致力的改革,他的改革方案却得到了秦王的认可,这让他死而无憾。伍子胥(图片来

  • 齐文姜被退婚:一个与兄长乱伦到美艳女政治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周朝,东周,春秋,齐国,文姜

    齐文姜,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公主,是齐国僖公的二女儿,长得十分动人,她桃腮杏脸,峨眉凤眼,走路的姿态也十分妖娆动人,《诗经》有专门的句子称赞她的美貌,其中“颜如舜华”说的就是她。当时各国诸侯和公子们心动不已,仰慕她的美色。齐文姜到了适婚年龄,老爸齐僖公非常操心,开始为她挑选夫婿。

  • 真正的春秋第一霸,周天子在他面前黯然失色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春秋,郑国,郑庄公

    春秋有五霸,战国分七雄,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很多人也都知道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并将之称为春秋第一霸,不过实际上的第一霸还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郑国的郑庄公。郑国属于姬姓贵族封国,第一任国君郑桓公是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异母弟,因此作为第三位郑国国君的郑庄公也是有着贵族血统的。郑庄公名叫寤生,相传其母武姜

  • 赵烈侯的儿子是谁,为什么赵烈侯不传位给亲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赵国,赵烈侯

    赵国的开国之君赵籍,也就是赵烈侯,他死后并没有传位于自己的亲儿子,反而是他的亲弟弟继承了君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赵烈侯为什么不传位给自己儿子?赵烈侯的儿子是谁?公元前409年,赵献子之子赵籍继位赵君,就是赵献子在晋国的爵位和封地。但是在公元前408年,赵封地的腹地便遭到了中山武公的进攻。赵烈侯向魏文

  • 苏秦:系六国相印,合纵六国以抗秦,为何还是以失败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国,苏秦

    在苏秦佩戴六国相印、成为六国从约长的十五年时间里,秦国与六国确实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原因是什么?是苏秦的合纵之术成功了吗?苏秦者,战国时人也。鬼谷子徒弟。传说鬼谷子高徒有五百之多,有名的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李斯、毛遂、徐福、甘茂、司马错、范雎、蔡泽、邹忌、郦食其、蒯通、黄石、李牧、魏僚等

  • 孙武与孙膑是什么关系,两位孙子有何惊世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春秋,孙武,孙膑

    孙武与孙膑分别是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人。据考证,孙膑是孙武之后世子孙,《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之间存在内在的师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和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阐述和继承。孙武和孙膑(图片来自网络)谱书认为:田书单传二代至孙武,孙武生驰、明、敌三子,其中孙明生服、膑,也就是说孙膑为孙武之孙。但据最新的

  • 周王朝最后的尊严之战:合纵伐秦却被逼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国,东周,秦国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享国近八百年,是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从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周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已经名存实亡。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周天子偏安一隅,到东周末代君主周赧王姬延即位的时候,周天子仅控制洛阳附近的一些城池,三万多人口,就这种情况下,周王室还分裂成东周国和西周国。秦国自商

  • 同是战国四大名将,为何白起被秦王赐死​王翦​却能安享晚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国,秦国,白起

    白起和王翦为何一个被赐死,一个安度晚年。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人称”千古第一杀神“。他作战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歼灭战专家。比如长平之战,一下子坑杀了赵国四十万精锐,直接将赵国从一流强国的行列踹倒了二流国家的行列,再也没机会争霸天下。但是,白起最后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