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溥仪叫太监帮他剪辫子,结果太监连忙跪下连连称不敢

溥仪叫太监帮他剪辫子,结果太监连忙跪下连连称不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762 更新时间:2024/2/10 15:01:17

在中国古代,对于自己的文化看的是相当重要的,而且没一个文化都有这相应的一些表现或者是符号,而这些符号也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寄托,看的非常重要。古代,以头为首,头发对人民来说是相当的重要。

举一个小例子,三国时期,有一次曹操出征,为了严明军纪,下令不准踩踏百姓的田地,庄家,如果有违令者,枭首示众。可是不幸的是,曹操自己的马匹却无意猜到了庄稼地。这个时候就为难了,命令下了不能不执行,但是曹操自己又不能把自己斩了,那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对曹操施以髡刑,就是把曹操的头发剪去,代表斩首。可见头发对当时人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犯人基本上都是剃光头,就是从古代的髡刑演变而来。

头发很重要,头发的发型对于人们心中的文化认也是相当重要的。在北宋年间,党项族首领李继捧,想归附宋朝,并且将自己统治的区域纳入宋朝的版图。但是他的族弟李继迁却是十分的反对,于是率领着一股力量,一直与宋朝作斗争。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还正式建立了政权,称为大夏。因为大夏在宋朝的西边,所以,宋人称之为西夏。李元昊登基之后,做了一件事就是改发易服,建立大夏朝的文化。虽然李元昊改变的发型用现在的审美观点并不是很好看(头发剃光,只在后面留一点,扎小辫儿),但是也能看出,王朝的建立者,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文化符号。

对于头发的斗争,在中国古代还发生过大型的流血事件。有时候想想确实是很不可思议,现在剪个头,做个发型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古代,确是一件十分严重的事情。1645年7月28日(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下“剃发令”,并且明确表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此令一出,遭到了各地人民的强烈反对。于是乎,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流血事件”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据说死亡人数是达到了80多万。可见,但是这种文化符号,对人民的思想影响是相当的严重的。

这种文化符号,往往会禁锢人民的思想,让人们的思想变得比较陈旧而无法接受新的东西,在让我们看到民族气节的同时,并不一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在清朝末期,也就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方的文明开始了碰撞,中国政府频繁的与外国人打交道,外国人也不断的涌入中国,中国和西方各国逐渐开始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思想的禁锢却体现得特别明显。

在中西方文明产生碰撞的时候,中国也曾派遣留学生到各国留学。当时中国一些思想较为开放的士大夫,说服清政府,招收120名学生,用十五年的时间,从小学读到大学,为国家储备现代化人才。清政府同意了,并且在1872年实施了这个计划。这些留美的儿童,到西方后,对于清政府来说,基本上是完全西化了,他们还组织了自己的棒球队,并取得过比赛的胜利。这些在晚清的中国人看来,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国内就有很多人批评他们“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 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极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幼童留学肄业局)。”

在这些留学的孩子当中,有一个孩子,名字叫詹天佑,在后来被称为了中国铁路之父,他凭借着自己的知识,设计出来了当时相当有技术难度的京张铁路,可见这些孩子们,并没有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侵蚀,反而是他们回国后,为自己的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在当时中国某些文化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产生的禁锢。

历史很多时候都是惊人的相似,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自南京成立,当时对全国也下了一道十分重要的法令叫做“剪辫令”,限制20天之内,把自己头上的辫子减掉。而且同盟会的成员还带头剪辫子。但是依旧还是遭到了抵抗,以至于政策推行并不很容易。但是毕竟社会整体还是进步的,对于摘去自己头上250年的禁锢,还多人还是欢呼雀跃的。就连当时当时的末代皇帝溥仪,在剪辫令普遍实施的时候,毅然的要剪断自己的辫子。据说他还让一个太监帮他剪,太监连忙跪下连连称不敢。当时宫里面的宫女,妃子很多也因为溥仪剪辫子的事情而痛哭流涕。

中国的文化,向来都是一个包容的文化,很多文化来到中国之后,都被中国给内化了,中国一直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然而在明朝的时候,中国却被文化禁锢住了,一切都被规范在纲领条文当中了。近代,不少人也在慢慢的开眼看世界。如果,当时晚清政府再多一些像李鸿章,丁日昌,郭嵩焘这样能够思想开放的人,也许清朝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如今,中国依旧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一切文化的精髓,内化出来一个更为强大的中国文化。

标签: 清朝溥仪

更多文章

  • 清朝统治中国近300年,为什么没有推广满语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满语

    满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后,满清贵族为了维持统治,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除了比较著名的剃发易服之外,还和蒙古联合一同压制汉人,最终在各种手段之下,清朝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下,达成了对汉人施加影响的目的。那究其原因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首先,在中国历史中,推行自己语言的少数民族政权并不在少数,其中就有

  • 纪晓岚买到了一只假“烤鸭”?学富五车等纪晓岚到底被骗过几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纪晓岚

    《阅微草堂笔记》是大学士纪晓岚著作的一部短篇志怪小说。其中有很多故事都和神鬼、因果报应、劝善惩恶有关,不过除了这些内容,里面还有一些纪晓岚自己遇到的趣事。原来纪晓岚也被骗子骗过,有一次他买烤鸭,吃了一口后才发现这烤鸭竟然是假的,不得不佩服古人造假的能力,竟然用一只假烤鸭骗过了纪晓岚的眼睛。除此之外,

  • 清朝康熙皇帝的荒唐事,竟与自己的亲姑姑有染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康熙

    历史中都说,康熙在位的时候创造了清朝的鼎盛之世,然而小编了解到,这位伟大皇帝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鲜为人知的阴暗面话说当年的吴三桂有点儿傲娇,所以朝廷没办法除掉他,而为了拉拢他,孝庄太后把自己的女儿和硕公主,也就是康熙帝的姑姑,嫁给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虽然这样的婚姻是因为政治,但是这二人的婚后生活还

  • 诸葛瞻作为诸葛亮的儿子,为什么没能登上高位?刘禅是如何限制他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蜀汉,诸葛瞻

    在三国时期,某位高管去世后基本上都是子承父业,坐上父亲的位置,但为什么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瞻没能继承诸葛亮呢?这其中肯定也有刘禅的干预,毕竟诸葛亮的权势在刘禅心里已经造成了阴影。如果想要摆脱诸葛家的统治就必须限制诸葛瞻。不过刘禅也不傻,当时蜀国也需要更多人才,所以只是限制他在朝中的影响力,下面就为大家介

  • 霍去病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年纪轻轻的霍去病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汉朝,西汉,霍去病

    霍去病,西汉时期的名将,年纪轻轻就身兼各种光环,总结起来就是,西汉第一高富帅。的确,霍去病的一生,虽然极其短暂,但是却能够名流千古,这是很多兢兢业业一辈子的人都得不到的殊荣。霍去病身为武将,自然名声都是从战场上流传下来的,那么霍去病究竟有多厉害,能够被人称为战神呢?霍去病为什么叫霍去病?&ldquo

  • 秦始皇的一生都在追求长生不老,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的修建陵墓?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朝,秦始皇

    秦始皇一生都在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为什么最后还要大费周章修建皇陵和兵马俑呢?实际上秦始皇也是一位读书人,虽然内心十分渴望能够长生不老,但内心还是比价实际的,到了晚年知道自己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所以干脆直接一点对后世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对于秦始皇来说真正的心病是没办法去除的,就算尝遍天下所有的仙丹都没用

  • 刘邦在汉初先后斩杀了哪些功臣?都是因为什么而被杀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朝,西汉,刘邦

    追随刘邦的将臣在汉朝的天下成立之后,都成为了诸侯王,但是在作为诸侯王的时候开始,就不断的有诸侯王被刘邦按以各种罪名杀害,刘邦先后斩杀了: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那么刘邦为什么杀功臣?刘邦到底杀了哪些功臣呢?臧荼:他就在刘邦称帝的那一年被刘邦以谋反罪名消灭。韩信:在刘邦称帝的第二年被逮捕,罪名同

  • 袁绍有名望有实力,为何会败在曹操的手里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朝,东汉,袁绍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门多故吏,实力雄厚,而袁绍自身才能也不容小觑。董卓之乱时,关东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见到联军强势,便劫持汉献帝迁都长安避祸,诸侯们都想保存实力,不思进取,于是讨伐董卓不了了之。袁绍在讨董失败后,采纳逢纪建议,用反客为主之计夺取了冀州,从此袁绍迅速壮大。当袁绍势力壮大后,手

  • 吕蒙真的不应该杀关羽占领荆州吗?真相又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东吴,蜀汉,吕蒙,关羽

    关羽大意失荆州是《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情节,关羽发起了襄樊之战,没有提防东吴势力,导致被吕蒙白衣渡江,夺了荆州,断了后路,最终被擒住杀害。很多三国读者都认为,吕蒙夺取荆州杀了关羽是最大的错误,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最后刘备大军进攻东吴,消耗了双方的实力,加速了两国的灭亡。吕蒙不应该杀关羽占荆州?说出来

  • 为什么刘秀没有沿用长安作为都城,而是定都在了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朝,东汉,刘秀

    西汉与东汉,虽然都是汉朝,但是因为都城的地理位置的原因,我们习惯性地给它们用上了不同的叫法。其中,西汉的都城长安,东汉的都城是洛阳。而东汉,是汉室后裔刘秀重新夺回江山建立的,既然都是汉室,为什么刘秀没有选择继续使用长安作为首都,而是要定都在洛阳?洛阳与长安之间又有什么分别吗?汉朝有东汉和西汉两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