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在位六十年,为什么还是没能选出最好的接班人?

乾隆在位六十年,为什么还是没能选出最好的接班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619 更新时间:2024/3/18 0:22:32

乾隆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掌权实际时间最久的皇帝。自己主动禅位,但嘉庆皇帝上位以后,他又当了几年的太上皇,说明乾隆对嘉庆还是感到不太满意,为什么乾隆在位60年还是选不出最好的接班人呢?其实乾隆能做的选择很多,但都被他自己给错过了,都说乾隆是一位痴情的皇帝,但太痴情可能会把其他事情给耽误了。皇帝选太子是一件非主观的事情,到底是凭借自己的喜好,还是为了国家以后的发展,能否做到大公无私可能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了。

清朝皇室来重视皇子的教育,严格要求皇子读书。乾隆总结了皇父、皇祖两代教育子女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特别加强了对皇子们的管束,达到了近乎苛刻的严厉程度。在清朝帝中,乾隆的做派绝对是强硬且传统的。

其后即位的皇十五子永琰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他从6岁开始便跟随师傅读书。每天天刚蒙蒙亮,永琰就被保姆从睡梦中摇醒,随着太监来到上书房接受严格的教育。永琰虽然不能算是一位有为的皇帝,可就读书而言,却是难得的勤奋认真。

乾隆三十七年,年仅13岁的永琰便学通了许多儒生一辈子也读不通的五经。乾隆见孺子可教,然后又命工部侍郎谢墉教他学习今体诗,命侍讲学士朱珪授他古和古体诗。这段刻苦努力的学习过程,为他打下了较为坚实的文化基础。

在众多皇子中,永琰以“克勤力学”著称,他曾经在回忆他的这段学习经历时说,自己“悟性迟钝”,只有通过勤奋来弥补,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这样才能学到知识。年幼的永琰常常以不学为戒,因此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三伏酷暑,每每学到深更半夜,还手不释卷,当然他读的都是圣贤的典籍。

长大后的永琰同样强调“勤”,曾经说:“自天子以至庶民,如果都知道勤的重要性,那么万事就都能有条有理。如果不勤,那么求学的人就会安于下流而不能进步。治理国家的人会惰于办事而使政务荒废,还怎么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呢。”

永琰尚在年幼时,乾隆帝有一次见到他手上拿着一把折扇,上面的题画诗句落款有“兄镜泉”三字,询问之后知道是十一阿哥的手笔。“镜泉”是十一阿哥为自己取的别号。乾隆立即对小兄弟俩讲了一番大道理:干这种附庸风雅的事,实在不是适合皇子做的事情,皇子读书,应该讲求大义,使之有益自己立身,这些虚文都是读书人的陋习,你们还在童年,应该加强修养才是,怎能学这种浮伪的东西?

乾隆皇帝为了防微杜渐,尽早地去掉他们这种尚在萌芽状态中的不良习气,特派人将这番话写出来贴在皇子书房中的墙壁上,还让他们“触目儆心”,永远不要忘记大清是以“国语骑射”为本的。

这番教训,给了永琰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嘉庆九年二月,已经做了皇帝的永琰也颁布了二道类似的上谕来告诫自己的子孙。他说:词章之学,本属末节,况我朝家法世代相传的是国语骑射。所以满洲语言文字和骑马射箭的武艺才是你们最为应该勤加练习的,如果以风雅自命,想与汉族文人学士比争高下,那就是舍其本而务末了。永琰这段话多么像他的父亲乾隆当年教训他时的口气,可见他当时的学习有多认真、仔细,做到了“无所遗漏”和“学以致用”。

经过这么训练而且自己又好学的永琰,在长大以后,品格端方,为政勤勉,循规蹈矩,待人宽厚,而且能够自我约束,他多少能体恤民生疾苦,一心想有所作为,做个好皇帝。

然而,乾隆算是一位明君却算不得是教子高手,在他的高压之下永琰苦读圣贤之书,却变得因循守旧而又书呆子气。当年大清还是盛世之时的乾隆皇帝自然没有料到,在他晚年时王朝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官场腐败成风、人口迅速增长加上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一触即发,时刻危及着江山社稷。

面对这样的局势,熟读圣贤书而又恪守传统礼教的永琰根本无法应对,从后来他推行的一系列新政而最终失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作为皇帝,永琰没有个性、生气和雄才大略,他始终是一个勤勤恳恳但缺少才气的儒雅仁爱之君。清朝的统治,不可避免地在永琰的手中继续衰败下去。

标签: 清朝乾隆

更多文章

  • 光绪和慈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慈禧连死前为何都要带走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慈禧,光绪

    光绪自小都被慈禧太后威慑与胁迫,他的人生经历是十分悲惨地,因为光绪的人身自由完全不受自己控制,其决定权完全掌握在慈禧的手中。那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是从光绪被抱进皇宫那天起,慈禧就已经开始筹划操控光绪的阴谋。光绪的童年时光无疑是充满了绝望,没有一点欢乐可言的,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慈禧的严密监视下执行

  • 浅谈清朝政治制度:清代借用考试制度推行愚民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清朝制度

    清朝的政治制度大体沿袭明代,中央和皇权更加集中。但明朝是汉人统治,清朝是满族人统治,算是异族入侵中原,清政治治理的方式就带有了种族色彩,与以前朝代的士人政权不同,清是部族政权,多用法术而不是制度。清朝的部族政治带有浓重的种族色彩中国的政治讲职责不讲主权,以往朝代的政府大权都通过考试由读书人掌控,汉代

  • 赫舍里氏本来被皇帝看中,为何最后却嫁给了王爷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赫舍里氏

    清朝是我们历史当中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正是因为距离现在的历史并不远,所以很多人对于清朝的皇宫特别的感兴趣。满清实际上一直都存在着严格的选妃制度,只要是在八旗女子中,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都要参加妃嫔的选拔。而这也是大多数女子进宫的唯一渠道,假如说能够被皇帝给选中的话,那无异于是飞上了枝头变凤凰。而落选的

  • 太平天国覆灭后,洪秀全真的一个后人都没留下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洪秀全,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初期,在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的带领下,起义军势如破竹,攻占了全国不少省市。就在运动前途一片大好时,天王洪秀全开始过奢靡的生活,贪图享乐,把大权交给东王杨秀清。同时,几大天王内部开始出现分裂,争权夺利,起了内讧。1856年8月,杨秀清居功自傲,逼

  • 秦国时期大良造的权利有多大?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战国,秦国,大良造

    武安君白起号称杀神,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武庙十哲左列第一人。白起一生未尝败绩,其名扬天下之首战是伊阙之战,面对二十四万魏韩联军,白起以不到一半的兵力,全歼对手。此战后次年,白起被秦昭襄王任命为大良造。大良造这个官名也叫大上造,名称源自“主上造之士”。在秦孝公在位之时,大良造同

  • 揭秘鲁班书为何无人敢学?如果稍有不慎,就会轻易丧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东周,春秋,鲁国,鲁班,鲁班书

    鲁班,是古代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发明了数不清的东西,被古人称为“鲁国七圣”,被后人尊称为“百业之祖”。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鲁班可以说是很牛逼了,鲁班在各个行业都表现出了突出的成就,导致很多现代人都对他顶礼膜拜。关于鲁班书有一个传闻,传

  • 秦昭襄王本来就是一个贤明之主,他什么会杀大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东周,战国,秦国,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被后世认为是一代明君,他在位的时间非常地长,差一点就到六十年了。要知道,那可是战国时期,当时人的寿命,活得长点的也才五十多岁呢。不过他虽然在位这么多年,可是最初的十多年里,大权并没有真正掌握到他的手里,因为他继位之时,年纪幼小,都是他的母亲以及舅舅在处理秦国的大事,故而当范睢去投靠的时候,就

  • 揭秘: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的师傅究竟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周朝,东周,战国,齐国,扁鹊

    扁鹊从小就干宾馆,当舍长,并且一干就是十几年。在这期间,有位名叫长桑君的老者,经常下榻该宾馆。别人都拿他不当一回事,只有扁鹊看出他不是寻常的客人,十几年如一日,一直恭恭敬敬地接待他。扁鹊的态度感动了长桑君,这位老者终于将自己珍藏的医药秘方全部传授给他。战国时期,我国出了一位神医,名叫扁鹊。他发觉齐桓

  • 春秋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的逆袭成功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周朝,东周,春秋,越国,勾践,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在成为霸主之前,经历了十分艰难而屈辱的一段时日。后世卧薪尝胆的励志故事,就是越王勾践做主角。勾践的父亲允常和吴王阖闾在世之时,两国之间多次征战。允常去世之后,勾践继位。阖闾听闻这个消息,就想趁越国新君继位,国家不稳之时将越国灭了。得到消息的勾践,派出敢死的勇士与吴军作

  • 周平王迁都洛邑延续周朝的统治却失掌控天下的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周朝,东周,春秋,周平王

    周幽王因为烽火戏诸侯的事情,天子的威信在诸侯中大减,本来作为预警的烽火被用来博美人一笑,诸侯们也对这个人天子失望了吧。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到了之后周朝基本上算是灭亡了,这也是历史的西周,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即位,他就是周平王,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延续周朝的统治,也开启了春秋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