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帝退位的瞬间:隆裕太后大哭“祖宗啊祖宗”

清帝退位的瞬间:隆裕太后大哭“祖宗啊祖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501 更新时间:2024/3/16 18:58:43

公元1912年2月12日,也就是宣统三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养心殿里举行了清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仪式。这一次,袁世凯照旧称病不入朝,只是委派了外交大臣胡惟德作为自己的代表,让他领着民政大臣赵秉钧、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谭学衡、司法大臣沈家本、邮传大臣梁士诒、度支大臣绍英、工商大臣熙彦、理藩大臣达寿等前去朝见。

这些大臣,也可以说是清王朝的最后一班大臣,这一天仍旧像以往一样,头戴翎顶,衣冠楚楚,冠带一新,他们一大早就来到乾清宫东南角上的廊子里候旨。当时的空气颇为沉闷,气温又是如此之低,各人捧着热气腾腾的盖碗茶,一个个都不说话,低着头各想各的心思。透过氤氲的茶气,还是可以看出各人在表情上的不同:胡惟德、赵秉钧、梁士诒三个人平静中略带喜色,似乎急不可待;绍英、熙彦、达寿三人面有愤色,却又无可奈何;王士珍、谭学衡两人一副怅然若失的模样,仿佛在为得而复失的高级职位而惋惜;而司法大臣沈家本表情冷漠,似乎这这一切都不关他的事,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这时,一个小太监的通报声打破了尴尬的沉默:“太后已到,请各位大臣上殿!”

大臣们听后纷纷起身,他们习惯性的整了整冠帽朝服,随后由胡惟德领着,一起向养心殿走去。等到了大殿后,大臣们发现宝座上空无一人,唯有内务府大臣世续和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早早的在殿中等候。那些带刀的侍卫倒像往常一样站在那里,依旧是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片刻之后,殿外传来太监的通报声:“太后驾到!”各大臣齐齐转身,只见隆裕太后在两个太监的引领下,牵着六岁的小皇帝溥仪进了殿,慢慢的走向了宝座。因为这一次是最后一次朝见,也就不按以前的规矩,隆裕太后也不用垂帘,大臣们也不必向皇帝三叩九拜,只是由胡惟德领着向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三鞠躬,就算是给太后和皇上行大礼了。

待隆裕太后和小皇帝在宝座上坐定后,胡惟德上前奏:“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因病不能上朝,特委托臣等前来向皇上和皇太后请安。”隆裕太后听后点点头,说:“袁世凯为国家鞠躬尽瘁,为皇室也出了不少力。他能为皇室争取到如此的优待条件,也实在不容易。今天我就按照南北议和的条件,颁布诏书,实行退位,让袁世凯去做好善后事宜。”说到“退位”二字,隆裕太后还是忍不住眼圈一红,几乎又要掉下泪来。底下的那些大臣们见了,也是心有戚戚,但又不知道说什么好,一群人只是局促站在那里,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尴尬异常。

好在这时御前太监将早已准备好的退位诏书捧至御案,隆裕太后拿起诏书看了数行,泪水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她也顾不得太后的体面,终于当众抽泣起来。隆裕太后满怀悲痛,心想祖宗这二百六十多年的江山,最终在自己手里断送,日后如何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想到这里,隆裕太后由抽泣变成嚎啕大哭,嘴里还喊着:“祖宗啊祖宗……”

看到这里,底下的大臣们也被感染,好几个人开始用朝服的袖子抹泪。作为领班大臣的胡惟德干哭了几声,见大家老这么惺惺作态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只好假装哽咽的对已经哭得死去活来的隆裕太后说:“太后,如今大局已经如此,还望太后保重。太后英明睿智,顾全天下百姓,保全皇室上下,臣等深感太后恩德,一定不会辜负太后和百姓的期望。如今优待条件已定,还请太后放宽心,安心退养。”

隆裕太后听到这里,反而哭得更加伤心了,她将退位诏书紧紧的攥在手里,泪珠儿几乎就要把诏书给打湿。赵秉钧几个人见了不免有点着急,他们连连向胡惟德使眼色,让他赶紧的把诏书要回来。胡惟德很是为难,只得用眼神一个劲的瞟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和内务府大臣世续,想请这两位资深大臣想想办法,可这两位对南北和议一向就持反对意见,他俩非但不肯出头,反而扭过头去,装作没看见。

标签: 清朝隆裕太后

更多文章

  • 揭大清首富胡雪岩:60岁时为什么会被慈禧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胡雪岩

    胡雪岩成为商界偶像,主要就是将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发挥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从政府那里得到的回报是十分巨大的:除了黄马褂、红顶子等政治荣誉外,政府公款的代理权,成为他获取低成本巨额资金的主要来源。胡雪岩为人极为高调,有关他豪奢的各种段子,一直广为流行。胡雪岩有次经过一家成衣铺,看到有个姑娘倚门

  • 清朝两大红顶商人盛宣怀和胡雪岩: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胡雪岩,盛宣怀

    清朝有两大红顶商人,誉满天下,胡雪岩被誉为商人之楷模,也成为红顶商人的代名词,至今是小说影视剧中的主角。而盛宣怀作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在李鸿章晚年的改革维新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以及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创办者之一,中国近代的轮船、矿山、电报、铁路、纺织等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他无不

  • 和珅被杀之后,他的老婆子女后代有活下来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和珅

    尽管和珅身边的女人多,但是他的孩子却并不多,最后也没有留下直系后代,那么和珅的后代是哪几个呢,和珅的儿子又是哪几个?和珅与妻子冯氏生有两个儿子。其中,长子丰绅殷德备受和珅的宠爱。同时,乾隆帝对丰绅殷德也不错,除了亲自赐名,还将膝下的固伦和孝公主嫁与他。但是,在和珅倒台之后,丰绅殷德就结束了自己前半生

  • 康熙皇帝到底传位给谁,是老四雍正还是皇十四子胤禵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康熙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农历),清圣祖康熙皇帝在北京病逝,终年68岁。康熙去世后,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不过,关于雍正皇帝继位的问题,从雍正年间一直到现在都是争论不绝。有人认为雍正帝继位合情合理;有人认为雍正继位是偷偷修改了康熙遗诏;也有人认为雍正是弑父谋朝篡位,皇位的合

  • 清朝亲王的名号为何都不用地名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朝,亲王

    根据传世文献的记载,西周建立后,建立起了层层分封的分封体系,周天子之下其诸侯的爵位为公侯伯子男五个不同的等级。而进入到春秋战国以后,这种与宗法制度相联系的分封体系逐渐瓦解。各国又建立起了新的封爵制度,比如秦朝的二十等爵制。秦灭六国以后,自然也将二十等爵制推行到全天下。二十等爵的顶端就是列侯。西汉王朝

  • 清朝的宗人府为何让人听了不寒而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宗人府

    宗人府是明清管理皇家事务的衙门,以清朝为例,只要是姓爱新觉罗的,甭管宗室还是觉罗、包括这些人的家眷等等,都归宗人府管。生了娃要去宗人府登记造成、平日里的生活费要去宗人府领……婚丧嫁娶等等也都必须向宗人府报备。当然,红事、白事等等报备之后一般都是可以领到一笔补贴的。这里有必要说一说清朝特殊的宗室和觉罗

  • 吴三桂为什么要引清兵入关,真得是为陈圆圆冲冠一怒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吴三桂

    公元1644年,面临覆灭的明朝将希望放在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身上,要求他率关宁铁骑回京护卫都城。然而,当吴三桂率军抵达山海关时,突闻京师陷落崇祯自缢,不得不停止脚步。明朝已经灭亡,吴三桂虽然手握数万精兵,却犹如无根之水,引来多尔衮和李自成的招揽。这时候吴三桂就要做一个决定,在两人之间二选一。就在吴三

  • 汪精卫前后变化为什么这么大,汪精卫为什么叛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民国,汪精卫

    聊起我国的近代史,汪精卫这个人绝对不得不提起。前期他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英勇奋战,是孙中山最看重的接班人之一。然而,当孙中山病逝后,世界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汪精卫实际上成了日本的傀儡,成了一个名垂千古的大汉奸。汪精卫的政治态度为什么会出现180度大转弯?孙中山死后十年发生了什么?1925年3月

  • 雍正盛宠李卫长达13年,乾隆继位后为何不喜欢他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朝,李卫

    李卫在历史上,尤其是在雍正朝的时候是名满天下,他身在庙堂,两全江湖被雍正宠了十三年,但是乾隆不是很喜欢他,本文小编给大家谈论下清代名臣李卫,从这位封疆大吏上,读出不一样的历史。英雄不问出处自宋明来,科举取士是朝廷选拔人才非常成熟的制度了,开始于隋朝,在唐代的时候科举制又进一步完善了下,到了宋朝科举制

  • 多尔衮死后,孝庄太后为何要摧毁他的陵墓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多尔衮,孝庄太后

    从历史上看,但凡是摄政王或者是辅政大臣,一般结局都不会太好,甚至其中还有很多真心实意的为了朝廷着想的人。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他们权倾朝野,不仅群臣不满意,甚至皇帝也不满意。在清朝多尔衮那可是大名鼎鼎,在大清早期功劳是很大的,他也是很有机会能够成为皇帝的,不过最终他只是做了摄政王。在多尔衮死后短短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