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仁宗立太子足足拖了四十年之久,他在四十年间都做了什么事情

宋仁宗立太子足足拖了四十年之久,他在四十年间都做了什么事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363 更新时间:2024/2/4 14:49:35

立太子对于古代的一个王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有了太子,那么当皇帝死后,不管是寿终正寝还是意外死亡,整个国家也不会会陷入混乱,群龙无首,因为大家知道应该怎么样去做,就不会手忙脚乱。可是历史上也不是所有的皇帝,在当上皇帝之后,马上就立太子了,比如宋仁宗,他足足拖了四十年的时间才终于立下太子。为什么会拖了这么久,他这四十年都干什么去了?

在帝制时代,皇位继承人的确立,事关皇权的传承、国本的巩固,所以,每当新皇帝上台后,通常都要把立储选定太子的事儿纳入首要议事日程。但北宋仁宗皇帝赵祯似乎是一个例外,而且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外他于乾兴元年(1022)二月即皇帝位,到嘉佑七年(1062)八月,历经四十年才确立太子,时间跨度之长,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宋仁宗曾有过三个儿子:长子杨王赵昉,次子雍王赵昕,三子荆王赵曦,皆早亡。他之所以迟迟不立太子,没有儿子应该是一个主要原因。不难想象,作为一个万民臣服、拥有四海的皇帝,啥都不缺,缺的就是儿子若大的家业没人继承,放在谁身上谁不着急?宋仁宗肯定着急。至和二年(1055年)初,46岁的宋仁宗得了一场大病,病的不轻。他的病是不是与立储有关,只能留待博学的君子考证了。皇帝病成这样,接班人的位子还空着,一旦山陵崩了怎么办?一些大臣沉不住气了。

最先找宋仁宗谈这件事,希望把太子定下来的是宰相文彦博。病中的宋仁宗同意了。文彦博和宋仁宗都谈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的是,如果按照文彦博的建议在这个时候确立太子,这个太子肯定不是宋仁宗的亲儿子。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宋仁宗的侄子宗实,即后来的宋英宗皇帝。《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四《英宗之立》有这样一段记述:

仁宗景佑二年春二月,育宗室子宗实于宫中。宗实,太宗之曾孙,商王元份之孙,江宁节度使允让之子也。帝未有储嗣,取入宫,命皇后抚鞠之,生四年矣。

也就是说,因为自己的儿子早亡,宋仁宗把自己的侄子宗实接进宫里,当儿子养,希望他将来接自己的班。宋仁宗即位的时候,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那时候宋仁宗十二岁,把侄子宗实接进宫里的时候,是景佑二年(1035年)二月,宋仁宗应该是二十五岁。在这样的岁数正是一个人生育年龄最好的时候,就做好了这样的准备,显然在立储的问题上,宋仁宗是有两手打算的。不过,他最希望的还是这期间自己能生一个儿子,狗皮贴不到羊身上。或许正因为这样的心理,宋仁宗病好了以后,便把立储的事儿撂下了。

也就是说,因为自己的儿子早亡,宋仁宗把自己的侄子宗实接进宫里,当儿子养,希望他将来接自己的班。宋仁宗即位的时候,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那时候宋仁宗十二岁,把侄子宗实接进宫里的时候,是景佑二年(1035年)二月,宋仁宗应该是二十五岁。在这样的岁数正是一个人生育年龄最好的时候,就做好了这样的准备,显然在立储的问题上,宋仁宗是有两手打算的。不过,他最希望的还是这期间自己能生一个儿子,狗皮贴不到羊身上。或许正因为这样的心理,宋仁宗病好了以后,便把立储的事儿撂下了。

皇帝说话不算数,如此食言,惹急了一个大臣,他就是知谏院范镇。知谏院是个什么官呢?宋制,谏院是负责规谏讽谕的机构,其长官称为知谏院。范镇认为关于建储的事儿自己给皇帝提建议正对口。于是,在嘉佑元年(1056年)的五月,理直气壮地给宋仁宗上了一道疏,奋然说道:“天下事尚有大于此(立储)者乎!”并三次觐见陈述自己的观点,以至于痛哭流涕。宋仁宗也很感动,但就是不松口,并以委婉的语言安慰范镇说:“朕知卿忠,卿言是也。当更俟二三年。”宋仁宗为什么说要等个二三年再立太子呢?他还是希望能生个儿子,把自己的位子传给儿子。

这样又过了两年,嘉佑三年(1058年)六月,刚刚就任宰相的韩琦向宋仁宗又提起立储的事儿,说的很坦率、很直接:“陛下何不择宗室之贤,以为宗庙、社稷计?”意思是,你没有儿子可立,就在宗室子侄里选一个嘛。但宋仁宗回答的更坦率、更直接:“后宫将有就馆者,姑待之。”就是说,后宫妃子马上就要有生孩子的了,看看生啥再说。这分明告诉韩琦,宗室子侄再贤,也比不上亲生的呀。

但宋仁宗似乎命里注定没儿子的命,后宫生的偏偏是个女儿。按理说,这回他该听大臣们的劝说,把立太子的事儿拿到桌面上了吧,可宋仁宗还是拖着不办。这时候,刚刚担任御史中丞(相当于监察部部长)的包拯也出来说话了:“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夫万物皆有根本,而太子者,天下之根本也,根本不立,祸孰大焉!”说的义正言辞。但任凭你树梢怎么摇晃,树根就是不动弹。宋仁宗对包拯这样说道:“徐当议之。”一句话把包拯打发了。

宋仁宗“出尔反尔”的这种态度,尽管叫人摸不着头脑,但给人的感觉似乎有两点:一是他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眼目前没有,只能等有了再说,这就需要时间;二是他不想把皇位传给宗室子侄,但大臣们又总给他施加压力,所以,他只能拖得一时是一时。然而,宋仁宗盼儿子想传位给儿子,固然是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宋仁宗也不是不想立宗室子侄为太子,这一点也同样是事实。说宋仁宗只想把皇位留给自己的儿子,不想传给自己宗室子侄,显然站不住脚。

那么,宋仁宗为什么终于确立了自己的侄子宗实为太子了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盼了四十年,宋仁宗始终也没有盼来一个儿子,只好认命,只能退而求其次;再一个就是宗实的父亲汝南王赵允让已死,宋仁宗认为宗实能实心实意给自己当儿子;赵允让死的时间是嘉佑四年,嘉佑七年其子宗实就被立为太子,仅仅相隔三年的时间,联系宋仁宗在建储问题上的种种顾虑,我以为,这不说是问题的关键,也绝非偶然吧?

标签: 宋朝北宋宋仁宗

更多文章

  • 宋朝的花石纲到底是什么,竟然会导致北宋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北宋,花石纲

    宋徽宗赵佶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是历史上有名的“贪玩”皇帝。由于生于帝王之家,所以从小就养成了养尊处优的性格。少年时代在诗词书画上就很有造诣,尤其是对蹴鞠、玩鸟、赏石一类的事几乎是无所不能,无所不通。他在书法绘画方面也表现出了超凡的天赋,是一个颇有才华的艺术家。但是这些

  • 慈禧太后一天要花多少钱?换成今天的人民币,竟要500万人民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慈禧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与此同时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相信大家对于清朝的了解一定也远胜于其他的王朝。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912年溥仪下诏退位,总共历时296年,出了12位君主。还出了一个女性掌权者,也正是因为她的存在,加速了封建统治的灭亡。这个人就是慈禧了,溥仪

  • 清朝周培公发现宫里的蜡烛没捻,为什么就预料到有人要刺杀康熙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周培公

    周培公是康熙身边重要的谋臣,康熙做成了很多的大事,这些大事背后都少不了周培公的出谋划策,是一位很聪慧的人。《康熙王朝》中有一个剧情,让我们看到了周培公的不凡,这个剧情就是发现宫里的蜡烛没捻,就知道今晚有人作乱。康熙年间,地方的反清势力还是挺大的,特别是朱三太子,打着明朝的旗号“反清复明&

  • 慈禧闹笑话有人敢笑吗?慈禧第一次看到电灯是说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慈禧

    现如今电灯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了,最早的电灯就是白炽灯,不过在清朝时期,电灯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当时的清朝是没有人见到过的。清末时期,电灯等一些物品走入了清朝,这其中包括电灯和火车。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东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清末时期,火车第一次走入清朝,只不过当时的清朝没有人能够识别这种技

  • 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是一个卖国贼还是爱国者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李鸿章

    李鸿章是清朝的四大名臣之一,现在关于李鸿章的评论有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方面有人说李鸿章是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魁祸首,他是一个卖国贼,但是还有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爱国者,是清朝少有的忠臣,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他究竟是一个卖国贼还是一个爱国者呢?李鸿章其实一直都是在为慈

  • 康熙时期的八旗兵战斗力都下降了,康熙是怎么平定三藩之乱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康熙

    清朝入关后,凭借着剽悍的八旗劲旅,横扫天下,很快就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然而随着生活环境的安逸,这支昔日的劲旅很快就腐化堕落。1657年,顺治帝无奈地说道:“今八旗人民,怠於武事,遂至军旅隳敝,不及曩时”。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康熙帝该怎么对付吴三桂呢?吴三桂确实不好对付!

  • 清朝知县一般都是空降过去的,他们们是如何在陌生地方开展工作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知县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有一个令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那就是仅仅用很小规模的官员编制,就能实现对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进行统治。即便到了十九世纪,西方许多国家都已经迈入了工业化进程,但在行政制度方面,却还远不及作为农业帝国的清朝。为了说明这一点,今天小编就以清朝最基层行政单位为例,来跟大家聊聊基层

  • 清朝什么样的人才能当皇宫侍卫,当侍卫的好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朝,侍卫

    在很多清朝的宫廷戏中,大家都能看到不少侍卫。有的跟在皇上后面,有的在门口站着目不斜视。打打杀杀冲锋向前的也是他们,最快被干掉的也是他们。反正给人的感觉就是这群侍卫身份比较低,从做的工作看也就相当于今天的保安吧。但是实际上,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现在保安人人都可以当,只要没有啥前科。但是这个侍卫在清

  • 伍廷芳: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参与马关条约谈判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伍廷芳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法学博士。曾作为李鸿章的法律顾问,参与中法谈判、马关谈判等重要谈判,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1922年,听闻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惊忧而亡。此人就是国民党元老伍廷芳。伍廷芳,1842年出生,本名叙,字文爵,又名

  • 和珅的家产是清朝的十几倍之多,嘉庆是如何在一年时间里花完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和珅,嘉庆

    说到和珅大家一定很熟下吧,不论是书中记载还是历史演绎,和珅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一个大贪官的形象,当时在乾隆在位是和珅就十分讨好以至于皇帝十分信任他,所以才能够借着机会捞了不少的钱,当时很多人都对他不满,但是没有办法,和珅在皇帝面前是个红人,自然没有人敢说什么,但是到了嘉庆的时候和珅被打倒了,据说从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