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杨广做了不少贡献,为何历史评价却不高呢?

杨广做了不少贡献,为何历史评价却不高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509 更新时间:2024/1/16 10:12:53

虽然隋炀帝的历史评价不高,定性是有名的昏君暴君,所以今天我想来说一说隋炀帝杨广的另一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说起隋炀帝杨广失败的直接原因,可能很多人会马上想到修隋朝大运河、三征高句丽之类昏招导致民怨四起,酿成农民起义,天下大乱云云。不过呢,如果换个角度,先理清隋炀帝登基后的一系列执政行为逻辑,可能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首先隋炀帝将首都从长安迁到了洛阳,有人批评导致大兴土木,但这背后其实也是有深意的。他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出自关陇集团,上位走的是权臣篡位模式。要知道自从东汉后期开始门阀政治历来很盛,要到几十年后的武则天才真正结束了它。所以这个空白期隋文帝杨坚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少用甚至打压关陇集团的官员、制定三省六部制限制相权,创办科举制度增加寒门庶族做官的机会等等。

但是要知道关陇集团所在地就是关陇地区(关指的是关中、陇指的是陇山),而长安就位于关中的核心地带,原本就是关陇集团的大本营。所以隋炀帝杨广迁都洛阳的其中一个深意就是跟关陇集团割裂开来,是延续父亲隋文帝杨坚的国策,本身是没有错的,而且很高明且成功。

其次是修运河,它实际是连接洛阳跟江南的快速通道。隋炀帝杨广在成为太子之前一直在扬州经营,很清楚江南的富庶,修运河可以将江南的粮食与物资运到洛阳,支援洛阳庞大的人口与经济。这可是一条快速将洛阳建成比长安繁荣的捷径,有了这条捷径,隋炀帝杨广自己培植的新势力可以很快壮大起来,消除包括关陇集团在内的门阀带来的对改革的阻力。

然后再回到洛阳,这里是中原的核心地带,四周都是平原,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往东北是幽州以及还没完全成型的“幽云十六州”,往北是是突厥,如果以这里为核心聚兵,跟北方的游牧民族攻防都十分便利,且有运河作为保障,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江南运来粮食与物资,支援讨伐外族的战争。

所以迁都、修运河,都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后世的李唐,不知道吃了隋炀帝杨广多少的红利呢。如果没有他这些举措,大唐哪里有那种战略能力,支撑起大规模讨伐外族的战争?

的确很想吹一吹隋炀帝杨广在迁都、修运河之后第三大战略目标讨伐外族,但是史实不容辩驳,成绩真的没法看。别说西征吐谷浑这种不大不小的部族,就光光小小的高句丽就打了三次,还没捞到便宜。而北边的突厥也是,被欺负了好几次,又一次隋炀帝杨广还被他们困在了雁门关,差点回不来了。

隋炀帝杨广的战绩这么差,是他跟他手下的将领军事能力不足吗?我看未必,因为当时好多隋将韩擒虎、宋老生、杨素来护儿史万岁王世充裴仁基等等,都是很能打的大将,能力都不差。杨玄感造反的时候,不到两个月就平定了,说明朝廷的将领跟兵力还是有的。

那问题又是出在哪里了呢?

答案很简单,就两个字太急!我认为隋炀帝杨广迁都、修运河这些是不足以激起民愤的,程度远远不够的,真正会导致民怨激增的是对外战争。他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把从东北到西北所有异族都打了几遍,规模跟耗资可以说是后来的唐初几十年对外战争的总和,这无疑必须提高全国赋税才能应付得了且不说输的多,人口消耗也着实不小。

隋炀帝杨广就是野心太大了,步子迈得太开了,结果导致劈叉,伤了根本。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唐初的统治者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等皇帝,对外战争都是分批一个一个地来的原因,很明显是吸取了隋炀帝杨广的教训。

但是隋炀帝杨广的失误还不仅限于此,之后局势失控的时候,迁都到扬州也是有问题的。虽然江南确实是隋炀帝杨广的基本盘,且有长江天险,但在乱世中一旦迁都,皇权马上就动摇了,起义军的气焰会更加高涨。这也是后世李泌为什么力劝唐德宗面对吐蕃人袭来不要学唐玄宗放弃首都长安的原因。

所以面对蜂拥而起的农民起义军,隋炀帝杨广首先是在气势上就输了。而且他带去江南的兵,均来自关中,家属都在那里。后期李渊听从了李世民的建议直取长安,直接就把这些关中的将士吓住了,生怕李渊为难他们。所以尽管隋炀帝杨广各种赏赐,都阻止不了这些关中将士回乡心切。

既然这些部队已经没了士气,扬州又被各地起义军包围了起来,长安、洛阳都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隋炀帝自感回天 乏力,只好退而求其次,学陈后主守江南,打算造就第二个东吴。但他哪里想得到,这些关中将士,为了回去跟家人团聚,发动了兵变,直接杀了罪魁祸首隋炀帝杨广。

综上所述,隋炀帝杨广并不是一无是处,相反他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基本是对的;主要问题就是他野心太大,心太急,盲目用兵导致国力衰退、民怨四起;而各地起义军蜂拥而起的时候,他又错误地将主力移到江南,丢失了气势,皇权彻底动摇,最终因为他自己带去江南的关中将士了结了自己的性命。

标签: 隋朝隋炀帝

更多文章

  • 明武宗朱厚照为什么会在宫内建“豹房”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明武宗

    明朝皇帝是2000多年封建历史上最奇葩的一届,而正德皇帝又是明朝奇葩皇帝的代表。他的一生放飞自我,把一众老朽的大臣们逗得一愣一愣的却又无可奈何,用现代的话说,正德就是一个十足的逗比。奇葩过往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朝第9位皇帝(不含朱允炆),明孝宗朱佑樘唯一的成年儿子,从小备受溺爱,养成了随心所欲的

  • 魏忠贤死后,崇祯皇帝派人秘密收葬魏忠贤的遗骸是不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崇祯,魏忠贤

    人在面临绝境时,往往会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崇祯皇帝也在这将要国破已亡之时,重新回顾了魏忠贤的价值,才发现,也许此时魏忠贤尚在,明朝不至于走到今天这样的境地。魏忠贤专权主政时,时任皇帝是明熹宗朱由校。这个皇帝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那个木匠皇帝,爱木匠活胜过爱国事,说实话,真让这个木匠皇帝来治理国

  • 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他都做了哪些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元朝,忽必烈,元世祖

    孛儿只斤·忽必烈,即元世祖、薛禅汗,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的弟弟,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以孝闻名,他熟悉汉文化,并任用汉人儒士整顿吏治和军政。其兄蒙哥即位为元宪宗,忽必烈受京兆封地,同年率军灭大理国,后随蒙哥伐宋。蒙哥逝后,忽必烈即汗位于开平,并出兵击败

  •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都有哪些共同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皇帝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此时的他雄心壮志,一心想要做一位开国明君,还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许多家法。可是纵观明朝历史,像朱元璋这样有能力的君主太少了,从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大部分帝王纷纷沦为“问题”人士。这些“问题皇帝”大多都有以下特点,快来与我一起看看吧

  • 胡惟庸为何会惨死,他到底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胡惟庸,胡惟庸案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朝代,可能是由于其开国皇帝朱元璋本来就是一个传奇人物,让整个明朝的历史中也出现了很多人们所不能理解的事件,这些事情在饱受争议的同时也为整个朝代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众所周知,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在发家之初曾经从事过很多底层人民的事业,这些不同于其他开国皇帝的经历

  • 张居正被万历清算时,有人替他求情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朝神宗时期的内阁首辅,十年时间里,权倾朝野,还进行了张居正改革,对明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是他对明神宗的影响也很大,导致其对他深恶痛绝。也因此,在张居正死后,明神宗还没有打算放过他,还把他的家给抄了。很多人觉得奇怪,张居正好歹也在官场混了几十年,同僚众多,虽说官场尔虞我诈很常见,但难道就没

  • 陈圆圆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明朝灭亡后她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陈圆圆

    从明代中期开始,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衰败的征兆。首先,受东南倭寇进犯的影响,东南沿海屡次实施海禁政策,不仅严重妨碍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还切断了中国对外交流的主要渠道。其次,土地兼并问题是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顽疾,发展到最后往往会引起农民起义。明代中后期,农民起义频发,而北方的后金则强势崛起,最终灭了明

  • 宋徽宗为什么要重用高俅 高俅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朝,北宋,宋徽宗,高俅

    在《水浒传》里面,高俅原本是一个地方的小混混,整日在街头惹事生非,也就是个无业游民,可要是有职业吧,当时高俅确实在一家药铺给人抓药,可混混的性格让药店老板辞退了高俅,可哪知高俅赶上了好运气,经人介绍,成了苏大学士的书童,这苏大学士就是宋朝有名的大诗人苏轼,自从攀上了苏轼,高俅是好远连连,最后被苏轼推

  • 如果朱元璋没有清洗功臣,朱棣还能造反成功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朱棣

    朱元璋如果不清洗功臣,朱棣照样敢起兵造反。朱元璋死后,孙子朱允炆登基了,也就是建文帝。不过没有多久,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兵了,经过近四年的战争,打败了建文帝,取而代之了。朱元璋怎么算都没有算到这一层。他当年为了接班人的稳定,大肆屠杀功臣,可以说是杀戮殆尽了,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狡兔死走狗烹 飞鸟尽

  • 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他解决了哪些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朱高炽

    机会从来不分先来后到,它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诚然,对于人一生的功绩,也是如此道理,可能有人需要用一辈子去实践,才会获取一定的价值,但有的人,或许一年时间不到,就会名流千古。这并非后者有多幸运,而是在他们蛰伏的日子里,用尽了一切精力,只为一朝盛放的到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