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周瑜叹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诸葛亮“草船借箭”,几乎是家喻户晓。当时的曹操,兵临赤壁,直逼江东阵营,使得东吴集团内部因“主战”“主降”而纷争不下,直到周瑜从鄱阳(今江西波阳)返回议政时,方才使孙权有了“主战”的念头。然而,孙权“战”与“降”的意念却摇摆不定,并被当时身在东吴共谋筹划的诸葛亮察觉。周瑜为诸葛亮的才识与远见所震慑,暗起杀机。后来,诸葛亮识破周瑜用反间计杀蔡瑁、张允,周瑜大惊,决意除之。
聪明如周瑜,他以对抗曹军为名,行谋害孔明之实。表面上,他谦逊有礼与诸葛亮谈论军事战略,暗地里却一再拖延材料及工匠人,如此一来诸葛亮定无法交差。更何况诸葛亮自己又将十日期限改成三日,还立军令状以示负责,乐得周瑜忙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以为证据。然而,诸葛亮对于周瑜想要借刀杀人一事早已心知肚明,在鲁肃的协助下,不费吹灰之力便完成了草船借箭。
布八阵图退陆逊
在《三国演义》中,吴军在夷陵之战中大获全胜,并试图追击蜀国溃军,然而遭乱石阵阻挡,陆逊年轻气盛自是不放在眼里,认为只是简单障眼法,但而后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座巨大迷宫,不知身在何方,欲寻出路也始终一无所获,石阵中更是杀气腾腾,虽不见一兵一卒,却有毁天灭地之感。
原来困住陆逊的是诸葛亮名动天下的《八阵图》阵法,其为诸葛亮得意之作,经其非凡的创意巧思,设计出独一无二的行军、作战或宿营等相关阵型,这样的布阵手法不仅相当实用,更对后世影响深远。无怪乎陆逊回营后,也仅能无助叹曰:“孔明真“卧龙”也!吾不能及!”
木牛流马运粮草
一位杰出的军事家,除了要熟稔于各种战略知识外,更是要据其所需,创造出神兵利器,方能因地制宜、克敌制胜。在《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中有描述:“忽一日,长史杨仪入告曰:‘即今粮米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运谋多时也。前者所积木料,并西川收买下的大木,教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也。’”
对于远伐曹魏的蜀军来说,粮草的搬运是个大难题,对于占地小、人口少的蜀国来说,分配大量人力于搬运粮草之上,必使得战场的可用之兵大为减少,战斗能力也会减弱。
于是诸葛亮发明了“皆不食水,可以搬运昼夜不绝”的“木牛流马”来解决蜀军粮草搬运的问题。在今日看来,或许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东西,但被远在三国时期的军师所造出,那可就是一项令人瞠目结舌的大发明了。
依法治国、赏罚分明的统御之术
中华文化数千年来,读书人立身处世无不遵循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进而实现自己的愿望。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诸多有智慧、胆识、德行的怀才贤士,各凭本事辅佐主公拓展疆土。其中最为出类拔萃的精英谋士非诸葛亮莫属了。
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
法律,乃是建立国家的基本条件,国家有完善的组织、规章,来规范其人民应有之行为,那么人民便不会像无头苍蝇般的无所适从、乱象丛生。因此,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中,可以看到初入蜀地的刘备,委请诸葛亮订定治国规章,展现其依法治国的坚定态度。
在诸葛亮的坚持下,蜀国的法政系统一步步趋于完善,国泰民安。可惜好景不长,诸葛亮誓死效忠的刘备病逝白帝城,此时的蜀汉内忧外患,岌岌可危,作为丞相,诸葛亮依旧奉公守法,尽心尽力地去完成先帝“复兴汉室”的遗愿。
以信为本的治军态度
一位治军严谨、言出必行的将军,自然能够得到下属的信任与效忠;相反的,若是在上位者出尔反尔,毫无规准可言,那想必其领导的军队必然是一盘散沙。先前长史杨仪曾与诸葛亮提到,大军若是征战久驻于前线,必定是兵乏马困,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因此,采取“时限制”的方式轮番换兵,士兵们必然更有与敌军搏斗的意愿与体力。
然而,在紧急时刻,诸葛亮认为:“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令在先,岂可失信?”而不肯为了一己之难,而背信忘义、失信于兵,宁愿独自领着四万军马去抵抗雍、凉的二十万大军。此举反倒激起了蜀军将士们的士气,兵士们也决意一同大杀魏兵、共抗外侮。诸葛亮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治军态度,树立了他在军中的威望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