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玄武门之变的真正面目,主要在于李渊支持太子和齐王迫害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的真正面目,主要在于李渊支持太子和齐王迫害李世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770 更新时间:2024/1/15 9:41:47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宫李渊,先被立为太子,不久父亲李渊禅位于他,这场皇子之间的自相残杀,以李世民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一般来说,玄武门之变,大多数人认为是因为李渊昏庸,一碗水端不平,所以兄弟失和,以致自相残杀。

其实兄弟失和的背后,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的矛盾,才是重点所在;正因为李渊致力于打压李世民的秦王小集团,所以才导致了玄武门之变。

为什么这样说呢,宋安之以唐朝的两位元谋功臣来代入说说。

大家知道任何朝代都是有着开国功臣的,像李渊定的元谋功臣,就等于是唐朝的开国功臣。

武德元年五月,李渊公布了“太原元谋功臣”名单,共十七人:尚书令秦王某、尚书左仆射裴寂及纳言刘文静特恕二死,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

其中裴寂和刘文静二人最为特殊,说明二人功劳很大,是不相上下得。

但两个人结局却不一样,刘文静是被唐高祖李渊处死,裴寂是失宠于李世民登基以后,但怎么说也是得以善终了。

今天我们来看裴寂和刘文静二人之事,表面来看,就是因为裴寂太得宠,不仅是开国以后官拜尚书右仆射,力压刘文静这个纳言官职一头,更是与唐高祖李渊都好到穿一条裤子了,是同坐共食。

所以刘文静心里不平衡,史书上也解释道:“文静自以才能干用在裴寂之右,又屡有军功,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每廷议多相违戾,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由是与寂有隙”。

所以后来刘文静被人诬陷要谋反时,秦王李世民等人是力保他是清白的,而裴寂来了一个神补刀,对李渊说道:“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大概意思是刘文静这个人的确有能力,但是有些小鸡肚肠,现在天下未定,就需要以杀刘文静来杀鸡给猴看,震慑下面之人。

李渊听到以后下定决心,不顾李世民等人力保,马上杀了刘文静。

但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我们先看看刘文静是支持谁的,刘文静是支持李世民的。

像武德元年七月,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拒薛举,刘文静为元帅府长史。十二月秦王李世民拜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镇长春宫以经略山东,刘文静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镇长春宫。

而且两人早在太原起兵之时,关系就不一般了。

而裴寂呢,自然是坚定的支持跟随唐高祖李渊了,大家想想当时李世民因为战功赫赫,已经有些功高震主了,再加上有开国功臣中的刘文静支持,能不威胁到李渊的统治吗,所以李渊需要借杀刘文静,剪除李世民的羽翼,来打击震慑内部的秦王小集团及其其他派系。

可以说刘文静之死,主要在于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因为权力之争的矛盾。

而刘文静死后,李世民势力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李渊依旧是打击为主。像李世民平定山东以后,将山东的精兵强将及其谋士收入秦王府之中,还凭着“于管内的专处分”的权力,来与李渊的诏敕对抗,气得李渊对裴寂说道:“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意思是这小子翅膀硬了,不是以前那个听话的儿子了。

从此以后呢,李渊就开始有意无意的抬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地位,来借此制衡秦王李世民。

由此可见秦王李世民在开国过程中战功赫赫,已经形成一个军功小集团,有些功高震主了,所以父亲李渊为了打击他,先是杀了支持他的刘文静,然后加强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权力,想制衡李世民,达到平衡效果。

当然最后是玩脱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与李世民是势如水火,李世民秦王府的力量慢慢被架空,眼看就要变成没有实权的皇子,所以最后干脆孤注一掷,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从而险中求胜,结束了与父亲李渊的对抗,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李世民在继位以后,通过纂修《高祖实录》抹黑父亲李渊、丑化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给人营造出一种李渊昏庸无能,以至于他们兄弟自相残杀的情况;其实以实际来看,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与父亲李渊的矛盾爆发下的结果,李渊想打压李世民,结果却被李世民逆袭了。

等到李世民登基以后,碍于父亲李渊还在,直到贞观三年才借故将裴寂“免官,削食邑之半,放归本邑”。不久将其“徙交州,竟流静州”。

同年又为刘文静平反“追复官爵,以子树义袭封鲁国公,许尚公主”。

这是通过打压父亲李渊的旧臣,平反支持自己的刘文静,来慢慢全盘否定父亲李渊。

所以说玄武门之变,看似兄弟自相残杀,其实背后真正的矛盾在于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二人的对抗,失败者李渊,自然在史书中被贬低了。

当然平心而论,李渊被贬低也正常,毕竟身为天下之主,搞平衡不成,支持太子和齐王压制秦王李世民,反被儿子李世民所逆袭,阴沟里翻了船,本身还是太大意了,也怪不得儿子李世民以胜利者的身份将其在史书中贬低。

更多文章

  • 玄武门兵变,如果太子李建成成功逃出,李世民还能继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玄武门之变李建成为什么杀李渊,李世民李建成在玄武门决战,玄武门李建成结局

    李世民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唐国公李渊顺应时代潮流,起兵反隋,他的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在反隋战争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二儿子李世民,手下人才云集,像秦琼、程咬金等瓦岗寨一众人员都投奔了李世民。在两个儿子的帮助下,李渊的唐军迅速推翻了隋朝,李渊称帝,建立了唐朝。李建成是李渊的长子,自然而然被立为太

  • 李渊退位前愤怒留下14个字,李世民嗤之以鼻,结果16年后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渊十四字遗言,李渊怎样让位给李世民的,李渊何时让位的

    李渊退位后留下了十四个字,李世民对李渊留下的字并不在意,但是十六年后这十四个字竟然应验了。那么李渊是真的无能吗?李渊留下的十四个字是什么呢?李世民杀兄上位,并且篡改历史李世民在我们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位明君,对待国家非常负责,关心百姓民生,正是因为李世民对百姓的注重,使唐朝的社会秩序和谐稳定,使经济也更

  • 李世民权利没有皇帝大,他凭什么敢逼李渊下台?李渊:打不过啊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世民和李渊谁功劳大,李世民当皇帝后对李渊好吗,李渊是李世民什么人

    然而在事后,李渊不仅没有追究,反而还迅速传位给了李世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世民又是用怎样的手段来逼迫李渊让出皇位的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打不过。征战天下公元617年,李渊招兵买马后正式发动兵变,一路挥师南下直至长安。在此次起义战争中,他的后代建功颇多,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就连女儿李秀宁与其

  • 霍去病年纪轻轻就名震天下,那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霍去病真正死因,马踏飞燕和霍去病,李广和霍去病在同一时期吗

    对于他的死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虽然有几种说法,但也都充满了疑问,因而霍去病的死因成了一个千古谜团。霍去病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同父异母兄长。但因为他是私生子,所以小时候的日子并不好过,他甚至在很长时间里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后来也是因为卫子夫成为了皇后,他也

  • 霍去病死后,汉武帝四伐匈奴全部惨败,十多万汉军惨死边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岳飞评价卫青和霍去病,马踏飞燕和霍去病,麒麟阁十一功臣和霍去病关系

    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匈奴并未停止对汉边的袭扰,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河西走廊及西域地区的争夺和控制。因此,为了打击匈奴的扰边和确保西域,汉武帝统治后期,汉军曾经多次向漠北进军,而这些进军的结果,大多是难以启齿的失利或无果。图/漠北之战元狩六年(公元前 117 年),年仅24 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病故。汉

  • 同是恢复汉室江山,刘秀能成功刘备却失败了,三个细节注定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刘备和刘秀的关系图,刘秀为何没刘备出名,刘秀为什么能恢复汉室

    乍一看这个问题确实是能发人深思,刘秀和刘备看起来都是白手起家,一路争取各个谋士将领加入而逐鹿天下。看似相同的奋斗道路,而为何两者的结局却又大相径庭?其实在我看来,中国历史上有志于复国的各色人等,大多以失败告终,而刘秀是一个特例,刘备才是常态。而刘秀为何能成功,可以用一句话解决。这就是范晔在《后汉书》

  • 如果公子扶苏成为二世皇帝,秦朝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快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假如扶苏当皇帝能挽救秦朝吗,秦朝二世有公子扶苏吗,秦朝如果是扶苏会灭亡吗

    虽然导致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秦二世胡亥和赵高实行苛政。在这种残暴的统治下,百姓的赋税日益沉重,力役、杂役、军役等无偿的徭役任务更是没完没了,百姓的生存和生活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加上赵高又建议秦二世修改了法律,导致法令刑罚一天比一天残酷,不仅百姓深受其害,连秦朝的官

  • 刘表死后留下三员猛将,曹操刘备孙权各得一位,刘备却最占便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备从刘表走后去了哪里,刘备刘表曹操哪个厉害,刘表死后刘备还能夺荆州吗

    刘表死后其实留下来很多比较出名的将领,比如蔡瑁文聘甘宁霍峻以及黄忠魏延等人,这些都是能征善战冲锋陷阵的当世名将,然而在这个不思进取的主公手下却不能尽情显露自己的才华,所以其才能并不能被世人知晓。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这些人中最强的三个,分别是跟随曹操的文聘,跟随孙权的甘宁,以及跟随刘备的魏延,这三个人都是

  • 汉武帝首次出兵,为何缩手缩脚,东瓯国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祖母太皇太后窦氏希望与其侄窦婴重归于好,便让汉武帝重用窦婴。当初窦氏让汉景帝传位给其弟梁王刘武,遭到窦婴反对。窦氏一怒之下,将窦婴扫地出门,在族谱上革除窦婴姓名。此时三公只有二人:丞相卫绾、太尉(空置)、御史大夫直不疑。丞相卫绾与废太子刘荣(武帝长兄)生母栗氏有亲属关系,虽然短暂出任过刘彻的太子太傅

  •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养生息,蜀国最终命运会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假如诸葛亮不去北伐蜀国将会怎样,诸葛亮死后蜀国为什么不继续北伐,如果诸葛亮没死蜀国能一统天下吗

    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后期的一番操作令人不解,蜀国明明是实力比较弱小的一方,却频频发动对魏国的战争,消耗了蜀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养生息,蜀国最终命运会如何?在刘备最鼎盛的时期,蜀国可以说是相当强大。首先益州是天下第一大州,面积最大,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作为大本营非常合适。在益州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