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公子扶苏成为二世皇帝,秦朝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快灭亡了?

如果公子扶苏成为二世皇帝,秦朝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快灭亡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758 更新时间:2024/1/23 17:27:31

虽然导致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秦二世胡亥和赵高实行苛政。在这种残暴的统治下,百姓的赋税日益沉重,力役、杂役、军役等无偿的徭役任务更是没完没了,百姓的生存和生活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加上赵高又建议秦二世修改了法律,导致法令刑罚一天比一天残酷,不仅百姓深受其害,连秦朝的官员也是人人自危,于是想反叛秦朝的人很多。最终官逼民反,一支从楚地前往渔阳戍边(军役)的士卒率先起来造反,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因这支平民起义军首先进攻的是大泽乡,故而也被称为“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反秦是因为这支900余人的军役队伍,在途径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微省宿州市)的时天降大雨,导致道路不通,从而误了到达渔阳(今北京密云区)的规定期限,按照秦二世重新修订的法律,这些前往渔阳戍边的士卒,最后大部分都会被判处死刑。

在这种情况下,误期是死,逃跑是死,起义还有可能活,于是陈胜、吴广便设计杀死了押送的县尉,说动一同去戍边的九百余人,打着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发动了农民起义,在攻下陈县后,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建立了张楚政权。

也正是秦朝的行政更加苛暴,天下苦秦已久,在陈胜、吴广起义后,附近饱受秦苦的百姓纷纷加入到起义队伍之中,因此陈胜、吴广的起义队伍不断壮大。不久后,各地听闻陈胜“举大计”的壮举,也开始纷纷响应,数千人的起义队伍多到不计其数,彻底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其中除了有饱受苦难的广大百姓,还有秦朝的一些官员,比如会稽郡守殷通也准备发兵起义,打算让桓楚项梁来统帅军队。不过却被早有谋划的项梁、项羽叔侄二人乘机杀死,之后项梁在吴中举兵,得精兵八千人,项梁自任为会稽郡守,项羽为军队副将,随后开始攻取郡内所属各县。

虽然在大泽乡起义后不到一年时间内,陈胜和吴广就先后遇害,但他们点燃的反秦烈火已经烧红了大半个中原大地,反秦浪潮已如决堤之势,势不可挡。最终刘邦率领的起义军率先进入秦都咸阳,推翻了秦朝,不久后项羽又率军进入关中,杀死秦王子婴及一些嬴姓王族之人,并引兵屠戮咸阳,火烧了秦王宫,彻底灭亡了秦朝。

正是因为秦二世和赵高的残暴统治,才致使秦王朝在秦始皇去世后仅仅只延续了三年,便迅速灭亡。而实行苛政的背后是基于胡亥的昏庸无知和赵高的奸诈,以及赵高无穷的野心和贪欲,胡亥的无能不适合统治天下和治理天下,赵高的奸诈和贪欲也不适合做辅佐皇帝的大臣。

在这一对奇葩组合的统治下,秦王朝如何能有辉煌的未来!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虽然是为了完成先代君主的遗愿,也为了建立自己的丰功伟业,但也是为了天下百姓,只有永远平息战乱,百姓才不会遭受战乱之苦。秦始皇去世后,只有贤明的君主,才能将秦王朝更好地延续下去。

如果不是赵高为了一己之私,联合丞相李斯和秦始皇幼子胡亥发动了沙丘政变,昏庸无知的胡亥也不会成为秦王朝的二世皇帝,从而使秦朝迅速灭亡。按照秦始皇去世前留给公子扶苏的遗诏,以扶苏长子的身份,在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下,扶苏继承帝位是铁定的事实。

那么如果扶苏成为秦朝的二世皇帝,秦朝还会那么快灭亡吗?

答案是肯定不会的,如果扶苏做了皇帝,秦王朝至少不会像原本那样,灭亡得那么快、那么迅速。在扶苏的治理下,六国百姓心中会逐渐接纳认可了这个新生的大一统王朝,百姓的生活变得安居乐业,秦朝更加繁荣昌盛,为之后的盛世打下基础,甚至扶苏在位时就会出现像西汉初期“文景之治”的那般盛世。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扶苏为人仁。”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百姓多闻其贤。”

首先从史料中的记载来看,公子扶苏为人仁爱,刚毅且勇武,信任人而又善于激励士人(赵高对扶苏的评价),民间百姓都听说他很贤明(陈胜评价)。以此来看,扶苏如果继位后,几乎可以肯定是不会像秦二世、赵高那样,实行苛政,加重赋税以及进行无休止的劳役,也就不存在天下苦秦久矣一说。

其次扶苏有可能会下令减轻刑罚,毕竟刑罚过重,人人自危,至少不会像秦二世那般将法令刑罚修改得更加残酷,那么陈胜、吴广也就失去了反秦的原因(秦律原本对延期的惩罚是罚盔甲抵罪,并不致死)。加上赋税和劳役减少后,可能陈胜、吴广都不会去渔阳戍边,或者戍边的人数会减少很多,百姓只要安居乐业,也就不会去追随、参加起义。

就算不能彻底杜绝农民起义,但基本上规模都不会发展太大,局部的小股起义,也很难席卷全国。在没有赵高这种佞臣对皇帝粉饰太平,小股的起义队伍也很难壮大。之后扶苏追根溯源,从根本上解决起义原因后,百姓的反秦呼声自然会下降,秦朝也就不会迅速灭亡。

可能有人会说,扶苏又没有继承帝位,如何能看出他的贤明呢?扶苏虽然没有成为秦朝的二世皇帝,但可以从生前的一些事迹加以论证。

众所周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就开始经常巡游天下,以及派人寻求仙药,为此给予侯生、卢生等术士优厚的待遇,可以说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但侯生和卢生耗费巨资后仍然没有找到仙药,反而还出言诽谤秦始皇,并逃离了咸阳。为此导致秦始皇大怒,下令追查审问,之后便发生了“坑儒”事件。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扶苏知晓此事后,便直言劝谏其父秦始皇,大意是说: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的百姓还没有安定下来,用严酷的刑罚来惩治歌颂和效法孔子的儒生,可能会使天下人心中不安,希望秦始皇能明察。以此可见,扶苏对于当天下大势很熟悉,以及防患于未然的谨慎之心,会揣测民心,预防叛乱。

扶苏在其父亲秦始皇在位时,就敢直言劝谏,反对秦始皇的政见,那么秦始皇去世后,如果扶苏继承了帝位,扶苏对于一些他不认可的政见,自然是不会去实行。扶苏行事之前必然会考虑良久,尤其是对天下百姓直接实行的一些政策。扶苏对秦始皇“坑儒”一事都这么谨慎,担心天下百姓会不安,何况是直接针对天下百姓的政策。

别说是秦二世和赵高实行加重赋税、增加徭役数量,加重法令刑罚这些影响天下民心的弊端政策,就算是一些利民政策,扶苏肯定也会反复考虑,深思熟虑之后才会下令实行,那些影响天下民心的政策,相信扶苏断然是不会去实行的,只要稳住了天下百姓,也就相当于稳住了秦朝。

反观胡亥继位之后,不仅没有取消秦始皇生前进行的工程,反而又向全国征发了大量的百姓去继续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等大型工事,并且还不让百姓吃咸阳附近的粮食,无偿劳役也就算了,还要百姓自己带粮食去干活,这不是典型的“想让马儿跑,还不想给马儿吃草吗!”,百姓在秦二世残暴的统治下是有苦难言,因此百姓起义反秦,推翻了秦朝。

以扶苏的贤明,这些弊端政策几乎是不会被实行的,另外扶苏继位之后,也不会像赵高那般去残杀那些忠于秦朝的大臣,如蒙恬、蒙毅、右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人,赵高除去这些大臣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除危机,从而保住自己的地位。扶苏如果继承帝位后,只会重用这些大臣,让他们出谋划策,治理天下,使秦朝国泰民安,繁荣富强。

《史记》记载:“高曰:“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

扶苏成为皇帝后,很可能会让蒙恬担任丞相一职,辅佐他治理天下,而蒙恬的才能和优势要高于丞相李斯。在赵高劝说李斯发动政变时,李斯都说他的本事、功劳、谋略都不如蒙恬,并且蒙恬比李斯更受天下百姓的爱戴,与公子扶苏的关系也更好。

如果蒙恬成为丞相,即便扶苏在一些政策上考虑欠妥,蒙恬、蒙毅等大臣也会发表看法,提醒扶苏,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像赵高那般,在胡亥继位后不仅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反而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扶苏继位,佞臣赵高便会退出历史舞台,无法实行苛政,祸害秦朝,秦朝也就不会迅速灭亡。

结语:

古代王朝的盛行和灭亡,无非在于两点:民心和统治阶层,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广大的百姓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百姓安居乐业,王朝就会兴盛,百姓吃不饱穿不暖,逐渐生活不下去,再加上统治阶层的腐败贪污不做事,从而产生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问题得不到解决后,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爆发农民起义。

如果公子扶苏继承了帝位,成为秦朝的二世皇帝,以贤明的扶苏,再加上有蒙恬、蒙毅、冯去疾等一干具有大才、且忠于秦朝的能臣辅佐下,秦朝是很难迅速灭亡的,还可能会开创出像“文景之治”那样的盛世。

你认为公子扶苏继承帝位后,秦朝还会延续多久呢?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更多文章

  • 刘表死后留下三员猛将,曹操刘备孙权各得一位,刘备却最占便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备从刘表走后去了哪里,刘备刘表曹操哪个厉害,刘表死后刘备还能夺荆州吗

    刘表死后其实留下来很多比较出名的将领,比如蔡瑁文聘甘宁霍峻以及黄忠魏延等人,这些都是能征善战冲锋陷阵的当世名将,然而在这个不思进取的主公手下却不能尽情显露自己的才华,所以其才能并不能被世人知晓。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这些人中最强的三个,分别是跟随曹操的文聘,跟随孙权的甘宁,以及跟随刘备的魏延,这三个人都是

  • 汉武帝首次出兵,为何缩手缩脚,东瓯国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祖母太皇太后窦氏希望与其侄窦婴重归于好,便让汉武帝重用窦婴。当初窦氏让汉景帝传位给其弟梁王刘武,遭到窦婴反对。窦氏一怒之下,将窦婴扫地出门,在族谱上革除窦婴姓名。此时三公只有二人:丞相卫绾、太尉(空置)、御史大夫直不疑。丞相卫绾与废太子刘荣(武帝长兄)生母栗氏有亲属关系,虽然短暂出任过刘彻的太子太傅

  •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养生息,蜀国最终命运会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假如诸葛亮不去北伐蜀国将会怎样,诸葛亮死后蜀国为什么不继续北伐,如果诸葛亮没死蜀国能一统天下吗

    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后期的一番操作令人不解,蜀国明明是实力比较弱小的一方,却频频发动对魏国的战争,消耗了蜀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养生息,蜀国最终命运会如何?在刘备最鼎盛的时期,蜀国可以说是相当强大。首先益州是天下第一大州,面积最大,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作为大本营非常合适。在益州东部,

  • 赵云遗言只有4个字,却让诸葛亮听后心痛不已,刘禅听后羞愧难当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赵云死后诸葛亮说了句什么话,赵云一死诸葛亮为何大哭,赵云死之前对诸葛亮说的话

    赵云是刘备最为得力的手下,从刘备开始建国的时候他就一直跟随刘备,不仅如此还多次在危险当中救助刘备,不过即便是这样依旧没有得到刘备的信任。在刘备最鼎盛的时期,所有人都被封了官职,就连能力比赵差的也是一样,刘备就算如此不重用他,他依旧忠心耿耿的为刘备卖命,并且给刘打下很多胜仗。最为重要的是他还救过刘备妻

  • 关羽被杀刘备大哭,张飞被杀刘备只说了4个字,诸葛亮听了寒心!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关羽被杀刘备吐血痛哭,正史上关羽被斩刘备的反应,关羽被杀刘备知道么

    刘备、关羽、张飞,性格各异。关羽一生追随刘备,即使曹操给他再多奖赏也无法动摇他的忠义之心,战功赫赫。张飞因其勇武过人,而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同样为刘备的帝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这里却有一个诡异之处,关羽被东吴吕蒙害死时,刘备号啕大哭,而张飞去世时,刘备却一点也不

  • 刘备认为此人不可重用,诸葛亮不听,结果蜀军损失惨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备死前叮嘱诸葛亮不要重用谁,历史上刘备重用诸葛亮吗,诸葛亮训练的蜀军武器

    马谡不是只会说大话的人,还是有真学问的。他小的时候就熟读兵书,对兵法的理解很透彻,总会有异于常人的想法。如果他没有两把刷子的话,能入得了孔明的法眼吗?两人也就不会聊天很投机。可能在小说里面,作者把孔明写得太神了,事实并不是这样。他对带兵打仗不是很拿手,他的强项是处理内政,要说理论方面可能还不如马谡。

  • 假如秦始皇活到陈胜吴广起义时期,他能战胜刘邦项羽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吴广杀陈胜,陈胜和吴广为什么要反秦,陈胜和吴广的故事视频

    秦始皇秦始皇建立统一王朝是一项伟大的功绩,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华夏大地的大一统。但恰恰因为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导致秦朝各项政务的实施都比较困难。原本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流通的钱币,这一下要统一文化,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统一思想文化这件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而

  • 曹操为何打不了天下?杨修临终前的一句话,仅有司马懿听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大军师司马懿杨修,曹操为何杀杨修而不杀司马懿,曹操和杨修的下场

    杨修杨修是曹操手下的人才,但是由于说话不慎被曹操所杀。当时曹操正在前线驻扎,然而进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又不甘心退兵,正处于进退两难之际,这时候需要制定一个夜间口令,曹操当时正在喝鸡汤,随口就说鸡肋。杨修得知之后,吩咐身边的人收拾东西准备行军,说曹丞相要撤军了。曹操出门巡视,看到不少人都在收拾行囊,大

  • 巨鹿之战,项羽并没有击败章邯,占优势的章邯为啥主动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项羽巨鹿败章邯,项羽在巨鹿霸气说话,章邯真打不过项羽吗

    章邯当时秦国面临天下大乱的局势,感到了危机,迅速调集大军四处平定起义军。其中章邯被委以重任,率领秦军精锐多次打败起义军,还杀死了楚军领袖项梁,也就是项羽的叔叔。项羽接任了叔叔的职位,当然将这章邯视为仇人。因此见到章邯率领的军队之后,项羽迫切地想要报仇。其实凭借当时起义军的实力,并不足以与章邯带领的秦

  • 荆州之战,如果刘备派赵云帮助关羽,荆州还会失守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假如赵云帮关羽守荆州,荆州交给赵云能守住吗,赵云打得过关羽吗

    荆州之战在关羽发起襄樊之战后,关羽取得节节胜利,曹仁向曹操求救,曹操派于禁和庞德前来助战,没想到一个被关羽斩杀,一个被活捉。之后曹操又派出徐晃等名将来支援樊城,就在这时候,吕蒙偷袭了荆州,糜芳、傅士仁投降,导致荆州门户大开。这糜芳、傅士仁都是关羽比较信任的人,因此关羽敢亲自带领大军到前线,所以关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