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大部分是根据传闻、神话等编写,有的具有真实性,而有的则有待考察。
具有真实性却没能成为正史的事件,大多是史官不敢写入正史的内容,但被知情者编纂成私家史书而流传,编纂的过程会加入自己的一些主观看法,因此内容较为夸张。
有些朋友不喜欢正史,感觉枯燥无味,但喜欢野史,原因是猎奇、刺激、好玩儿,等等。
野史,因本身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也就有了一些参考价值,但也仅仅是在正史所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通过野史去看其中的一些可能。
刘鹗在《老残游记》里说过,“野史者,补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诸子虚,事虚证诸实在。”
可见,野史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近些年,盗墓小说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喜爱,比如《鬼吹灯》,小说风靡网络,还被拍成了诸多版本的网剧、电影等。
其中有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两个军衔是古代盗墓者的别称。
摸金校尉,据说起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汉代陈琳所作《为袁绍檄豫州》中提到,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饷。
挖坟掘墓,为人所不齿。
中国人重孝,最怕也是最恨的事情之一就是祖坟被挖。
《为袁绍檄豫州》,显然是袁绍让写的,主要是说曹操不好。
因此,写曹操专一的挖坟掘墓这件事,就有待商榷了。
并且,正史里也难见曹操挖坟掘墓的记载,所以很多人说所谓的曹操设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只是文人曲笔。
仅仅一个“文人曲笔”,显然不能满足我们对这件事的好奇,究竟是不是“文人曲笔”呢?非常确切的答案,肯定是没有,因为能找到答案的正史里没有。
好,我们就从没有答案的地方找答案。
一、演义怎么说?
1、“且说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
这是《三国演义》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中提到的,曹父曹嵩死于徐州,曹操兴兵报仇。
此处为何会挖坟掘墓呢?
与墓地里的金银应该没多大关系,曹操是让徐州百姓恨太守陶谦,是他没照看好曹父曹嵩,才有了这场屠杀,再有就是曹操用这种方式撒气。
2、“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
此处挖坟掘墓的目的就是金银财宝了,是陈琳所写。
这样写,主要是为袁绍师出有名,至于曹操是否设立这两个军衔,谁也不知道。
曹操看了檄文,什么表情?“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
这……“治好了”头疼啊。
可见,曹操对上述所写没多少否定,还有些被拆穿之后的震惊的意思。
两处所写,一是为报父仇的撒气,二是被冠上挖坟掘墓的恶名。
《三国演义》是小说,自然不能作为证据。
二、证据在哪?
不能作为证据的事情,书生看来恰恰可以作为证据。
后一个朝代修前一个朝代的历史,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正史。
但是,司马迁那样的史官可不是每一个朝代都有,就算是司马迁,也是要稍微美化一些东西的。
所以,史官记载的内容,顶多是真实发生的事情的百分之九十。
他们记载了,后继之君要是觉得记载的不好,有损皇家颜面,还是会下令修改一下的。
因此,到了新一个朝代的时候,修史的官员们看到的上一个朝代史官的记载的内容顶多是真实内容的百分之八十。
当然,上述的数据只是书生的猜测,可能会低,可能会高,但历史绝对不可能被史官们百分百记录下来。
曹操设置专门的官员挖坟掘墓这种事,那是不可能被写入正史的。
假如曹魏最早被灭,那它的历史体现在正史里的内容会更多,可曹魏是被司马氏篡权的,期间的历史,早已被曹魏政权的皇帝们过了一遍了,曹操的一些丑事,早已被删除干净了。
像挖坟掘墓这种天人公愤的事情,曹魏政权的皇帝是不允许史官写出来的。
因此,陈琳虽然有被袁绍逼迫的原因,但所写也不一定为假。
三、曹操无墓可挖?
有些朋友称,董卓把坟都挖遍了,曹操哪来的大墓可挖啊。
这种说法,书生不敢苟同。
为什么?
现在难道没有抢救发掘过东汉董卓把持朝政之前的墓地?有啊,还不少。
除去皇帝的墓地之外,其他皇族、大臣等的墓地墓葬不多?
不可能的。
所以呀,十个董卓,也挖不完东汉之前的大墓。
曹操只要想,就有的挖。
别说曹操那个时候,就算现在,假如挖坟掘墓不违法,那每天的头条可能都是关于挖坟掘墓的事,多到你怀疑人生。
董卓把持朝政才几年啊,让他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的派人挖坟掘墓,也挖不完东汉之前的大墓。
三、究竟有没有
有。
《三国演义》里曹嵩的死和正史记载的差别不大,正史也记载了曹操屠城等事情。
当然,正史没提到挖坟掘墓。
可是,挖坟掘墓这件事对曹操有没有益处呢?
显然是有的,因为战乱时期,曹操那样的割据势力最需要的就是军饷了,并且越多越好。
曹操什么事情都敢做的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挖坟掘墓这种事,曹操那样的奸雄还是不在乎的。
只是,曹操可能没有明说让属下去做,而是某位属下提出建议,曹操接受,又或是非常的隐秘,知道的人不多,但也被政敌给发现,继而被罗列成罪名。
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正史里曾有过记载,不是三国,而是《南史》。
《南史卷二·宋本纪中第二》载:“帝少好读书,颇识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诔》及杂篇章,往往有辞采。以魏武有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祐领之,其余事迹,分见诸列传。”
就连刘子业这等昏君,设置挖坟掘墓的军衔,也要把曹操拉出来,可见曹操设置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事情可信度还是极大的。
《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他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他在《三国演义》里提到了曹操设置两个挖坟掘墓的军衔,很可能是参考了《南史》的记载。
那刘子业是听谁说的呢?那会可是没有《三国演义》呀。
听谁说的?
只能是当时的某些史官,或者是可见的一些野史里面的记载,又或是民间传言。
问题又回到了开篇关于野史的事,野史里的内容有一部分很可能是正史不敢记载的,流传于民间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曹操设置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件事,正史就不敢记载,民间却敢流传,野史也敢写。
书生相信,将来的某一天,考古发现一定会告诉我们曹操究竟有没有设置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样的军衔。
说在最后:
目前,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曹操一定设置过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样的军衔,但书生认为,曹操设置过,只是很隐秘,也只有参与其中的军官和士兵知道。
后世的古人虽然没能在正史之中找到答案,但他们一定从野史和民间传说中找到了确切的答案。
而我们,也将会在未来的考古发现中找到确切的答案。
参考资料:
1、《老残游记》
2、《南史》
(萌书生笑叹三国第24期)
注: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图片很难核实明确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书生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