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义当中,诸葛亮似乎已然神化,但不知为何,在刘备逝去之后,诸葛亮五次北伐,次次失败。最后兵败五丈原,死而后已。那么,其中缘由究竟为何呢?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一、差距太大,难以弥补
刘备晚年时期失去了早年的理智,不听劝阻率大军征伐东吴,却不想大败而归,伤了国家元气不说,自己也撒手人寰。
白帝城托孤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蜀国都没有停下征战的步伐,按照诸葛亮自己所说,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开垦荒地,种植粮草。咱们都知道蜀地多为丘陵地带,论粮草,是不可能比得上曹操所在的关陇之地的。
自古以来便是北方富庶,经济体的南移是在南宋时期,距离三国时代还早得很呢。在此期间,又有诸葛亮七擒孟获,虽然看是诸葛亮以智取胜,但实际上也是耗费了不少兵力,要知道在古代,打仗打的不仅是人,更是粮草。因此虽然在这之前,诸葛亮带人开发了不少田地,但仍然没有办法满足国家这个庞然大物的需求。
在看曹魏,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后一直处在休养生息状态,再也没有过规模极为宏大的战役,多年的休整之后,曹魏才算是真正的富庶一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与曹魏的差距是越来越大,虽然蜀汉方面占着其智如妖的诸葛亮,似乎非常强势,五次主动北伐,有几次差点兵临城下,但基本上都是铩羽而归,终究还是因双方差距难以弥补。
二、蜀道之难,难于上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然而不巧的是,诸葛亮出兵北伐,蜀道却是必经之路,故而诸葛亮也是发明了木牛流马,想要以此来解决粮草难以运输的问题,解决了吗?
小说中说解决了,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蜀道上有许多高低不平的地势,粮草难以运输,要耗费大量人力以及时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古代行兵作战的不二准则,但凡不遵守此条例的,必败无疑。有好几次,司马懿派兵断掉了诸葛亮后方的粮草,诸葛亮便无计可施,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是?
很多时候,士兵在前线拼死杀敌,但是后续粮草却供给不足,吃不饱,必然人心浮乱。那么失败便是必然的了。熟读三国历史的朋友肯定知道,有许多次北伐期间,虽然占领了不少地方,但是一段时间之后,诸葛亮就会下令撤军,原因无他,却是粮草不能按时送达,故而蜀道之难是北伐的第一大艰难险阻。
三、智不在兵,而在治国
说完了这些外部问题,咱们再来看一看诸葛亮本身的问题;虽然在文章的开头,说诸葛亮是三国谋士圈里的领头大哥,但并不能将其视作神明一般的存在,也不能说其算无遗策,在领兵作战方面,诸葛亮却并不是真的非常擅长。
在真正的历史当中,诸葛亮更加擅长的是治理后方。之所以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后前行无碍,屡战屡胜,有很大的原因是诸葛亮稳住了后方,保证粮草运输得当,保证兵源充足,保证后方稳定,这才使得前线杀敌的将领能够专心致志。
咱们都是被三国演义欺骗的那一类人,都觉得刘备是无能之辈,要是没有诸葛孔明,刘备肯定是不能成就一方霸业,其实不然,细想之下,你就可以明白。
若是刘备真是庸碌之辈,难道关张二人都是傻子吗?要知道关羽能够想到水淹七军,张飞也是善用计谋的武将,二人不是大家以为的那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肌肉男,都是腹有谋略、身经百战的大将。
故而不难推断出五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也是要背锅的,当时蜀汉将领中硕果仅存的有魏延,在第五次北伐当中,魏延提议率一支奇兵奇袭许昌或许能够一击奏效,毕竟当时为了应付诸葛亮的大军,司马懿亲自坐镇,曹魏军队基本上也是倾巢而出,镇守许昌的军队还真不是很多,若真让魏延赌上一把,搞不好还真能赌对,奈何诸葛亮生性谨慎,根本不愿冒这个险,还以此诛杀了魏延。
大家都说三国诸葛孔明乃世间第一奇人是也,然而真实历史真是这样吗?在刘备逝去之后,为何诸葛亮战屡败?其中缘由究竟为何?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不知各位看官觉得诸葛亮的失败是必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