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元年(1851年)闰八月初一,经过两日的战斗,萧朝贵、罗大纲带领两三千太平军进入永安州城,于是永安州成了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攻占的第一个城池。七天之后,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等人带着太平军剩下的人马抵达永安州。这一刻,洪秀全定然是前所未有的满足,他坐着自己的大轿子,在鞭炮声、士兵的欢呼声中入住永安衙门。
当太平军沉浸在胜利中时,清军从各地赶到了永安州外,从各个方向进攻永安州。洪秀全一开始并不是将全部兵力集中在永安,但是随着清军的聚集,周围分散的太平军与清军交战,一次洪秀全外出也遇到了清军,损失近十只船,按照清方记载的说法,洪秀全是“全行窜回永安”。太平军开始收缩,清军则是从南北两个方向进攻,眼看清军越来越多,洪秀全终于决定将所有的兵力集中在永安城外,和清军狠狠地打一场。经过两三个月的交战和对峙,清军兵力虽然增加,却没有如愿拥有战场主动权,而太平军也安于现状,不主动挑起战争,只是单纯的防御,保证州城的安全。
洪秀全在刚到永安不久就下诏说会论功行赏,让跟着自己打天下的人都能得到世袭的职位,“上到小天堂,凡一概同打江山功勋等臣,大则封丞相检点指挥将军侍卫,至小亦军帅职,累代世袭,龙袍角带在天朝”。大概农历九月,洪秀全论功行赏,明确杨秀清等人在军中的地位,加封他们为某某军师,而后又加封为某千岁,但是并没有给杨秀清等人封王,那个时候的太平天国只有一个王,那就是天王洪秀全。
城外清军越来越多,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等人负责指挥作战,手中的军权越来越重,士兵们对他们也是越来越敬重,洪秀全不得不重新考虑到底要不要封其他人为王。一则,洪秀全自己只是王,不是“皇帝”,封其他人为王,会大大掣肘自己,尤其是杨秀清、萧朝贵两人有“天父”、“天兄”的身份;二则,洪秀全之前封杨秀清等人为军师、千岁时,给出了一个不封这些人为王的借口是:封王爷是效仿清妖行为,不符合太平天国自己的游戏规则。
然而,永安的现状时时刻刻在提醒洪秀全,必须依靠杨秀清等人和她一起支撑大局,不然太平天国不要说发展壮大,在永安全军覆没都是可能的,洪秀全一咬牙推翻了自己之前的一些言论:他们功劳大,而且都是天王的“兄弟”,理所应当封王爷,不过“爷”是天父代称,只封王不称王爷,“此前左辅、右弼、前导、后护各军师,朕命为王爷,姑从凡间歪例,据真道谕有些冒犯天父,天父才是爷”。于是乎,永安建制中的头等大事就这样发生了: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东王节制其余各王。
毫无疑问,这件事最大的受益者是杨秀清,成为了太平天国仅次于洪秀全的人,短期看来,洪秀全封王可以很好的拉拢杨秀清等人,但是却为太平天国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在以后的日子里,杨秀清凭借东王、“天父”的身份,隐隐在太平天国中的影响力快要超过洪秀全,杨秀清的权力欲望也因此越来越大。
不过由于前期太平天国需要生存,需要扩大势力,洪秀全和杨秀清之间权力的斗争并不明显,再加上萧朝贵、冯云山的存在,杨秀清也是有所顾忌。后来,萧冯两人纷纷过世,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洪秀全、杨秀清两人稳居天京城中,洪秀全不理政事,杨秀清越发感觉自己才是太平天国至高无上的人。
1856年,杨秀清提出让洪秀全封自己和自己儿子为万岁,要知道洪秀全自己的法定继承人洪天贵福都没有被尊为“万岁”,杨秀清的狼子野心暴露无遗,洪秀全终于动了要收拾杨秀清的心思,天京事变爆发,太平天国因此元气大伤,慢慢走向了灭亡。毫无疑问,1851年,洪秀全做的封王决定,直接影响了太平天国命运。
参考资料:罗尔纲、王庆成,《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