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洛阳出土隋唐粮仓,粮仓储粮250吨,粮食储存千年还可以发芽

洛阳出土隋唐粮仓,粮仓储粮250吨,粮食储存千年还可以发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022 更新时间:2024/1/20 22:34:01

“民以食为天”,粮食对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五谷丰登,社稷安宁”,粮食作为人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对社会安定至关重要。要想社稷安宁,社会秩序稳定,就要保障百姓米缸有粮,古代帝深知这个道理。

然而,古代种植粮食基本上要看气候时节和天气,风调雨顺的时候收成自然多,遇上旱涝时节,收成不好甚至会颗粒无收。所以建立粮仓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在丰收的年份把多余的粮食储存起来,在收成不好的时候就可以打开粮仓解决粮食问题了。

粮仓作为重要的储粮手段,自然是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粮仓,其中洛阳出土隋唐粮仓,粮仓储粮250吨,经过培育,储存千年的粮食还可以发芽,让人叹服。

古代粮仓的作用不只是在收成不好的年份可以把粮食拿出来赈灾,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做军粮。俗话说得好:“兵车未动,粮草先行”,军粮对于一只打仗作战的军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的官渡之战就是靠粮食决定胜负,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是与粮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粮仓对于百姓来说,对于封建帝王的军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因为粮食于民于国都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古代对于粮仓的修建看的非常重要,也在修建粮仓上做了很多技术上的发展和改良,在隋朝的时候,技术更是达到了顶峰。隋炀帝登基之后大力发展农业,在交通上开凿了大运河,为粮食的运送提供了便利,之后历史变迁和发展,形成了古代最大的粮仓,也就是“含嘉仓”。

含嘉仓最初并不是最大的粮仓,但是它的发展壮大与著名的回洛仓有着密切的关系。回洛仓是位于隋朝的都城洛阳城外的粮仓,隋朝末年,李密起兵造反,他夺取了城外的回洛仓,这让隋朝都城内陷入缺粮的状况,夺取了粮仓的李密又吸引了许多饥民义军,这引起了朝廷巨大的恐慌。

虽然由于众多因素,李密并没有成功夺权,但是他当时夺取粮仓的作战策略给了后面的帝王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唐皇李世民意识到了粮仓建在城外有一定的危急,他登基以后,把粮仓的重心转回洛阳城内,大力发展建设城内的粮仓,也就是含嘉仓,含嘉仓为城内提供粮食,也充当着关东和关中的漕米转运站,有着重要的地位作用,更成为了当时最大的粮仓。

因为大运河带来的交通便利,粮仓得以发展,可惜后来在唐玄宗之时,大运河的水量逐渐减小,影响到了含嘉仓的利用率,到了宋朝末年,兵荒马乱之时,藏有大量粮食的含嘉仓更是遭到了废弃,从此没落。

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含嘉仓再次出现在了世人眼前。考古研究发现,含嘉仓内含有众多的粮窖,储藏的粮食更是惊人,竟然达到50万斤。五十万斤如果一千个农民辛勤劳动,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收获,这么多的粮食,也相当于几千个农民一年的口粮,所以含嘉仓的储粮能力非同一般,“天下第一粮仓”也是名副其实。

在含嘉仓众多的谷物里,专家拿了一些保存完好的用来培育,令人震惊的是,这些谷物竟能再一次发芽。年代久远的粮食是如何保存的这么好?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原来含嘉仓里的储粮技术有三大特点,让人叹为观止:

第一,含嘉仓的选址选在地势较高的位置,这样做可以防止地下水的渗入,从而保持了干燥,防止受潮;第二,为了进一步保持干燥,对于仓窑内的土也进行烘烤处理,用以防潮,隔绝湿气;第三,利用草木灰进行防潮,在周围都撒上草木灰,进行第三重的防护。

除了这些措施之外,经过推断,人们还利用木板和草席进行各种夹层建造。正是由于众多细致周密的防潮措施,使得含嘉仓的粮食能保存的不错,到如今出土的粮食还能发芽结出果实,在让人叹服之余,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往今来,人们都要依靠粮食来获得生命的能量,有了粮食,才能维持正常的秩序,每一颗粮食都是珍贵的,不仅在于农民种植粮食时的辛苦,也在于还有很多人并没有衣食无忧。

含嘉仓的建造和发展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古人对粮食的看重,现代社会也一样要知道粮食的重要性,懂得珍惜粮食,这是每个人都要明白的亘古不变的道理。

参考资料:

《六韬·龙韬·立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广揽豪杰,唯独漏掉此人,结果他打败李世民把唐朝逼上绝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世民打天下最出名的三个猛将,李世民最厉害战绩,高材生穿越到唐朝帮李世民治国

    这些人的出身各异,甚至于还曾经长时间与李世民为敌,但是最终都被李世民收归麾下,为大唐盛世的开创立下了赫赫功勋。然而李世民收尽豪杰,唯独却漏掉了此人,结果正是被李世民漏掉的这个人,打败了李世民,还曾把唐朝逼上了绝路,他就是薛举。 薛举是隋朝末年“十八路反王”之中相当强悍的一位,他的家境极为优越,根

  • 武则天孙女,死因成谜,毫无作为,为何古墓与帝王相同规格?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则天17岁孙女墓出土,揭开武则天的墓有100多吨宝贝,武则天杀孙子孙女为啥

    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大一统王朝的女皇,不可否认,能够在古代男权社会中脱颖而出,绝对有着过人的本领。武则天在位时期,武周到达了一个巅峰,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国泰民安,几乎没有哪一方面不好。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在位期间最大的功绩就是将科举制发扬了起来。科举制最早诞生在隋朝,可是当时并没有大规模应用,到了武则天

  • 武则天年过七旬,仍与两位美貌男宠花天酒地,8年后发现她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武则天个人简历,武则天生平事件,武则天的两大宠臣

    纵观历朝历代,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这一生功过参半。对于人们来说,她是一个治理国家的奇才,但她却也阴险毒辣太攻于心计,晚年甚至还在后宫中大肆圈养男宠荒废朝政,好在与其他昏庸之君不同,受人指点后她便开始重新回归朝堂。虽说武则天的过比较多,但她的功也丝毫不逊于过,治理期间社会还是得到了快速的

  • 武则天为何要杀害姐姐?不是她心狠手辣,而是发现了姐姐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受封建皇权的影响,国家的一切事物都是通过男人来处理,而皇帝更是权利的核心。但到了唐朝之后,女人的地位发生了一丝丝的变化。因为唐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武则天,登基后的她也慢慢改变了很多人的想法。 而武则天当上皇帝完全是通过自己一步步的努力上位的,在她成为皇帝之前,却把自己的姐姐杀害了,

  • 李世民英明一世,死因却让史官不好意思明言,学者:老年人要当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于598年出生,他的父亲李渊是隋朝贵族,母亲窦氏则是北周贵族与公主的后人,这是一个出生于富贵名门的孩子。在他四岁那一年,有个相士对李渊所:“这孩子以后不得了,是可以经世济民的贵人!”所以李渊为他取名为李世民,在中国古代不像是现在,想要经世济民基本上就只有两种职业,一种是皇帝,另一种是帝师,

  • 武则天为什么能活81岁?和她这一特殊爱好有关,一般人很难做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武则天为什么能活50岁,武则天为什么会隐忍,武则天历史上真实的事

    长寿在古代一直为人所热衷,尤其是君主十分信仰,专门设置大臣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但是长寿与很多因素有关,有自身的身体因素,也有外在的环境影响。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在找寻长寿的秘诀,但似乎没有几位能够如愿的,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能活81岁?和她这一特殊爱好有关,一般人很难做到。 在中国传统的封

  • 杨贵妃身为唐玄宗的儿媳,为何唐玄宗娶她时却未遭到大臣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长恨歌》中的描写有很大的艺术加工成分,比如开头说的“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天生丽质没说错,但是选在君王侧就不符合史实了。杨贵妃最开始应该算是“选在王子侧”。 公元734年,参加咸宜公主婚礼的杨玉环被寿王李瑁一眼相中,李瑁就去请求自己的母亲为自己求娶杨玉环。李瑁的母亲是当时宫中最受

  • 李隆基为何喜欢胖胖的杨玉环?她不光皮肤好,还有一个特殊功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隆基怎么把杨玉环弄到手里,杨玉环跟李隆基视频,杨玉环为什么被李隆基宠爱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是一首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诗,一说到此诗很多人都会想到杨贵妃,她与玄宗的爱情让无数人为之羡慕,可她的结局却让无数人都为之心碎。根据一些史料记载,杨贵妃是一个胖胖的女子,“环肥燕瘦”就是说的她和赵飞燕。那李隆基为何会喜欢胖胖的杨玉环呢? 唐朝年间,人们都以胖为美,

  • 李白41岁当上的翰林供奉,放今天相当于什么官?说出来很难信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白曾担任过哪些官职,李白当上翰林干什么,李白年轻时曾拜赵什么为师

    但是李白之所以没有通过科举,并不是因为科举的难度太大,而是因为科举设立了门槛,根据《唐六典》的记载“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也就是说罪人以及商人的后代是不能够参加科举的,如果冒名顶替被查出来以后会被处以死刑。而李白的父亲刚好是一位商人,并且还是有名巨富,所以李白无法通过科举去入朝为官。 李白并

  • 李世民问武则天:朕走了,你何去何从?她机智回8字,获新生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世民临死前对武则天说的8个字,武则天对李世民说的话,武则天用哪八个字保住了性命

    李世民,598年生于陕西武功县,年少习文,过目成诵,在诗文辞赋方面有着天才的杰出才智。等到长大一点就开始学习武术兵法,精擅骑射,曾经做过率领一百的小队骑兵,便到雁门关解救了隋炀帝,声名震动全国。 等到他的父亲李渊举旗称帝以后,李世民率领人马南征北战,先后铲除了唐朝西方、北方、中原腹地的威胁,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