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19年(正德十四年),大明王朝已经传承了150余年,帝国发生了第二次王爷叛乱事件。
第一次众所周知,就是燕王朱棣,后来造反成功当了皇帝,成了明成祖。
第二次造反虽然朱棣没有参加,但是也是朱棣一手造成的,造反的王爷是宁王朱宸濠,他是朱元璋的儿子宁王朱权的后代,宁王当年被朱棣裹挟参与了叛乱,并且抢夺了本属于宁王的、战斗力极强的蒙古骑兵——朵颜三卫,原本朱棣许诺与朱权平分天下,但是事成之后朱棣将其封到江西南昌,虽然知道平分天下是不现实的,但是宁王依然觉得受到了朱棣的愚弄,从此仇恨的种子一直埋藏在心中,并且延续了一百多年。
到了正德年间,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个玩心很重的皇帝,总是能别出心裁的玩出一些花样,完全是一个昏庸、失德昏君的形象,恰好此时的宁王朱宸濠也是个有野心、稍有能力的藩王,于是朱宸濠认为自己的时机已到,已经为这一天准备了几十年的他决定开始行动。
南昌是宁王的封地,朱宸濠已经在此地经营了几十年,在招募兵马之后,朱宸濠决定沿长江顺流而下,先攻击安庆,然后直取南京,在南京即位称帝,这就是朱宸濠的如意算盘。
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朱宸濠在安庆城下遇到了第一个麻烦,安庆城久攻不下,宁王朱宸濠被困在城下。
这个时候,战争的另一个主角——王守仁登场了,王守仁时任赣南巡抚,在宁王起兵之后逃出南昌城,到吉安募兵,组织了大军之后,王守仁率军进攻南昌,准备去抄宁王的后路。
因为宁王军队有限,主力全部跟随宁王攻击安庆了,所以南昌不战而降,得知基地南昌失陷之后的宁王不敢怠慢,赶紧回军救援。而王守仁则也率军队迎战宁王叛军,双方在鄱阳湖相遇,在朱元璋大战陈友谅156年之后,鄱阳湖又一次迎来了大战。
熟读兵法且崇尚“知行合一”的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王守仁派军队率先进攻,并以此为诱饵引诱宁王军追击,待宁王军进入包围圈之后,埋伏在两翼和后方的明军突然杀出,猝不及防的宁王军队大乱,宁王率众突围,退守鄱阳湖。
最后的结果又一次陷入老套环节,和赤壁之战的曹操与当年鄱阳湖大战的陈友谅一样,宁王下令用绳索将舰船连接在一起,结果可想而知,被足智多谋的王守仁用火攻大败,宁王朱宸濠彻底失败,被王守仁俘虏。
历时四十余天的宁王叛乱被王守仁平定了,宁王朱宸濠被俘,最终被处死,宁王之藩也被裁撤,而王守仁则以最小的代价平定了这次叛乱,在历史的舞台上第一次展现了他的谋略,让他名闻天下,最终将他的心学发扬光大,王守仁也走上神坛成了一代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