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观看
编者导读:
公元1622(天启二)年,由于王化贞和熊廷弼二人在防御广宁的战略上产生了分歧,最终导致被努尔哈赤伺机轻取。攻克广宁之后不久,努尔哈赤仍然是选择退回了辽东,在此之后的四年之间直到努尔哈赤发兵宁远,后金与明朝之间基本上都是采取着防守的战略。
广宁失陷之后,朝廷先是逮捕了时任广宁巡抚的王化贞,随后熊廷弼也被革职听审,一时间辽东地区群龙无首。为了稳住局势,兵部尚书王在晋被明朝统治者强行推上了辽东经略的位置,此举对于王在晋来说其实是十分不情愿的,因为他个人对于辽西的局势始终是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
公元1582(万历十)年地图
当时,王在晋认为:抚顺、清河堡失守,辽东已成“危局”,开铁(开原、铁岭)屏障被攻破,已是“败局”,再加上辽沈的失陷,整个辽东地区已然成为一盘“残局”,而广宁的沦丧可谓是“弃全辽而无局”,只有将残余的势力转移到上海关内,方可保卫京师,此乃上上之策。与此同时,王在晋还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战略,即:以利益为诱饵笼络住蒙古各部的势力,使其制衡努尔哈赤。实际上,此举在王化贞的身上就已经被证实了行不通,再加上明朝政府此番在广宁的失势,以至于在辽东地区更没有了“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之下,蒙古势力不趁火打劫就已经算得上是良心之举,至于帮助明朝那更是天方夜谭了。
就在朝廷对于王在晋的战略众说纷纭之际,时任东阁大学士的孙承宗(皇帝的老师)挺身而出率先提出了反对意见,同时向皇帝表明兵部尚书王在晋不堪重任,愿自请督师辽东,替换王在晋。就这样,孙承宗被委以辅臣的身份,踏上了经略辽东的征途。同年七月,王在晋被罢职,收到罢职讯息的王在晋脸上并没有表露出一丝忧伤,反而却是一副欣喜若狂的样子,竟说:
自从有辽事以来,守边大将战死的成沙场之鬼,活着的被捕成“缧绁”之囚,我是幸得全归了。——《三朝辽事实录》
辽沈之战示意图
孙承宗对于辽西局势的认识程度相较于王在晋来说显得更为彻底,赴任之后及时巩固军务,整治军心,同时,战略上则以宁远城为中心,在山海关之外建立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这一步步为营的战术一时间使得整个辽西的局面焕然一新,一些原先逃入关内的辽民也都纷纷出关返回故里,为后来宁远之战的胜利提供了民心和一定程度上的物质条件。
众所周知,努尔哈赤最终在宁远城外大败,这对于自二十五岁就开始统兵打仗的努尔哈赤来说可谓是受到了奇耻大辱,甚至也有人揣测努尔哈赤的死与宁远大战的失败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努尔哈赤此次大败,史料《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是这样描述的:
帝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
自统一建州女真以来,直至攻克广宁,努尔哈赤以其丰富的战场经验确实给世人刻画出了一副战无不胜的形象,那么,作为一位拥有如此形象的强者,努尔哈赤为何却大败于一个小小的宁远城下呢?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在该篇文章当中就来给读者朋友们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努尔哈赤画像
本文的研究内容:
公元1622(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离开京师赴任辽东。到达辽东之后,孙承宗首先在将帅的调遣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动,其中以马世龙为守辽主将,命其严守山海关,派祖大寿和副将赵率教分别驻守觉华岛和前屯卫,满桂、袁崇焕二人则共同守卫宁远城。与此同时,还将大量的土著辽人安插在宁远和前屯两卫进行屯田,以备军中粮草之需。事实证明,孙承宗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很大的成功,土著辽人相较于外来兵源来说显得更加高效,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辽东将士的粮草问题,也给当时的明朝政府缓解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毫无疑问,孙承宗的终极目标是收复整个辽东的,种种迹象也表明以孙承宗的战略和能力收复辽东是大有希望的。当代著名史学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东润曾在其著作《陈子龙及其时代》中对于孙承宗的战略给予了充分的论述:
孙承宗的战略是一边保守宁远、觉华,一边恢复金、盖、旅顺。由金、盖、旅顺北向则可以进窥辽阳、沈阳,而明王朝的东边才能获得必要的保障。这一条线路是明太祖北征辽沈的路线,也是清朝灭亡前夕李鸿章经营旅顺、大连的遗策。江山犹在,地形未变,一切研读历史者都能窥见其中的大概。
孙承宗画像
但无奈,当时的明帝国已经腐败到了容忍不了诸如孙承宗这类具有雄才伟略的人物了。公元1625(天启五)年,孙承宗率军西巡蓟辽,路过京师,正欲借此契机准备向天启皇帝禀报辽东局势,不料却遭到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一番“栽赃”,诬陷孙承宗此番前来并不是要西巡蓟辽,而是图谋不轨,至此,孙承宗恢复辽东的宏图大业不得不被迫终止。在这个过程中,魏忠贤其实早就看到了孙承宗在朝中的威望,而且又身为帝师,因此,魏一直在极力拉拢孙承宗,想以此壮大“阉党集团”的势力,但无奈孙承宗拒绝与魏一起狼狈为奸,于是便遭到了魏忠贤的报复,经常在皇帝身边对孙承宗大做文章,久而久之,使皇帝都不信任他这个老师了。
孙承宗被撤下后,已经投靠了“阉党集团”的高第被捧上了辽东经略的位置。高第此人其实并无实才,之所以能够上位,其根本原因还是得益于魏忠贤势力在背后撑腰。高第一赴任之后,立马否定了孙承宗的战略,下令将势力全部转移到山海关内,唯有驻守在宁远城的袁崇焕拒绝撤兵,以下乃袁崇焕的原话:
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明史》卷259,《袁崇焕传》
魏忠贤画像
探得孙承宗被迫撤出辽东的消息后,努尔哈赤欣喜若狂,瞬间意识到了进军辽西的时机已然成熟。实际上,努尔哈赤最初所制定的计划并没有将袁崇焕所驻守的宁远城所看在眼里,对他来说,宁远这一边塞小城已然是唾手可得,他的终极目标乃打进山海关,直逼京师。但这一终极目标是基于拿下宁远城的,因此,进攻宁远成为了努尔哈赤的第一步棋。但令努尔哈赤也没有想到的是,恰恰是这一毫不起眼的第一步棋将自己的命运葬送进了“坟冢”。
公元1626(天启六)年正月,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亲率十三万八旗劲旅,由沈阳出发浩浩荡荡的朝辽西袭来,兵临宁远城下。在此之前,袁崇焕已经探到努尔哈赤来攻的消息,并亲自着手将城内外进行了一番周密的部署,宁远城内早已装备好了由葡萄牙进口的“红衣大炮”,此炮威力惊人,据传乃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火器。二十四日,在努尔哈赤的一声令下,攻城士兵犹如蚂蚁一般朝宁远城聚来,明朝士兵在袁崇焕的指挥下临危不乱,充分发挥出“红衣大炮”和其余各类火器的优势,连续两天之内打退了八旗士兵的数十次进攻。最终,努尔哈赤深知战局已定,不得不撤回辽东。
此战对于明朝方面来说意义重大且深远,极大地鼓舞了明军的士气,打破了努尔哈赤往日战无不胜的神话,就连原先主张退守山海关的原兵部尚书王在晋都承认:“宁远一战,袁崇焕将辽东逃局打破”。另一方面,努尔哈赤此战失利之后,积郁成疾,最终毒疮发作而死。
明朝火器
那么,“宁远之战”努尔哈赤究竟败在了哪里?
在笔者看来,其根本原因是当时后金社会内部所产生的危机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宁远之战前夕,辽东地区的百姓发动起义的号角此起彼伏,努尔哈赤虽然采取了大规模的镇压,但并未从本质上彻底解决百姓所面临的问题,反而采用诸如屠杀、大迁徙、“编庄”等恶劣的手段加强对百姓的压迫和统治,使得后金方面只想一战而胜,不敢久战。另一方面,努尔哈赤以为此次明朝政府将孙承宗撤出辽东与原先攻打辽沈(明朝政府将熊廷弼撤出辽东)一样,殊不知袁崇焕此人的能力不下于熊廷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努尔哈赤在此次宁远之战中有着很大的轻敌之意,这一点从后金方面没有做任何准备就仓促出兵也可得到证实。除此以外,此次宁远之战,明军同仇敌忾、坚守不出,充分发挥“红衣大炮”等火器的威力也是明朝方面赢得胜利的一大重要因素。
袁崇焕、努尔哈赤画像
结语:
宁远之战的胜利,使得明朝在辽东地区早已岌岌可危的局势闪出了一道尤为耀眼的“亮光”,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道“亮光”在当时已“病入膏肓”明帝国注定是短暂的。最终,袁崇焕还是步了熊廷弼之后尘,成为了朝堂之上那些为了权利和利益而明争暗斗的冤死鬼。实在是可悲、可叹。
先有熊廷弼、孙承宗,后又袁崇焕,大明帝国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自毁长城,倘若不败,天理难容!
欢迎观看
参考文献:
《三朝辽事实录》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朱东润:《陈子龙及其时代》
《明史》卷259,《袁崇焕传》
季士家:《袁崇焕策略思想探究》
庄道树:《孙承宗守备辽东评议》
姜守鹏:《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经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