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很多的宫廷政变,都是由于皇帝本人的处事不明而引起的,比如说唐朝开国初年,为唐朝打下大半个天下的李世民本来就应该成为太子,但是李渊硬是立了李建成为太子,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之变”,而康熙晚年的时候,他早就应该立太子了,但是却迟迟不立,于是九子夺嫡也就难免会爆发。
康熙本人有35个儿子与20个女儿,由于古代女子很难参政,所以这些公主自然也就没有参与其中,而那一些尚且年幼的,以及自认为实力不够的,对于皇位没有野心只想当一个逍遥王爷的人,自然也不会去参与这场争夺,真正参与夺嫡之争的是9个人,其中雍正算得上是最“贼”的一位。
雍正作为四阿哥,尽管最初就参与了夺嫡之争,但是却不是为了自己而争,而是表示会鉴定地支持二阿哥也就是原太子胤礽,并且尽心竭力地用尽各种方法,在康熙帝面前说了各种好话,让胤礽再度成为了太子,直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胤礽再度被罢去太子之位,尽管雍正依然在说各种好话,但是胤礽却已经不可能被立为太子了。 直到这个时候,雍正才开始窥视皇储之位,而很多原本属于“太子党”的人马,也就纷纷转而支持他,其中就有一个叫做戴铎的人。戴铎是雍正的雍亲王府中当一名谋士,给他出了很多如何争夺皇储的建议,比如说在康熙以及众多兄弟之前,不要表露出争夺皇储的心思,只以孝敬恭顺的态度出现,不要展现得自己太过厉害,以免被众多兄弟针对,也不要表现得太软弱,以免被康熙抛弃。
在教雍正搞定自己的父亲兄弟以后,戴铎又教雍正如何去笼络人心,对于侍候左右的近臣,一定要表现得非常热情,以此来建立自己美好的名声,至于那一些具体的实际事务则不必管理太多。 雍正在收到戴铎的这个折子以后,其实基本上也确实是采用了戴铎所提出的这一些方法,只是他表现得却很不耐烦,说:“我可没有这种想法,只想要当一个没病没灾的王爷,你以后千万不能说这种话了!”
讨了个没趣的戴铎并不死心,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又请求雍正让自己到台湾去练兵,保证一定能够为他练出一支精兵,足以争夺天下,雍正大怒说:“我待你不薄,你怎么敢这么说,我看你迟早要遭天谴!”戴铎后来又帮雍正去笼络各种大臣,可以说是尽心尽力地拥护雍正登基,但是雍正每一次接受了实惠,却都要在明面上将戴铎给骂一通。 戴铎本人也不以为意,认为这都是雍正演给外人看的,只要雍正真正登基,自然少不了自己的好处,然而等到雍正真正于1722年登基以后,他一上位就将戴铎给杀掉了,先是说他败坏自己的名誉,后来又说他贪污,这一份心机之深可见一斑,远远不是他儿子乾隆所能够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