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出生于1823年,在1847年也就是24岁的时候便已经考中进士,不过此后的仕途一直都算不上顺利,尽管老师曾国藩多次为他写过举荐的奏折,却一直都没有被朝廷给采纳,要知道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是湘军大帅,为朝廷推举官员几乎没有不被采纳的。
李鸿章在这种情况下一度心灰意冷,在三十八岁的时候还想着就此辞官隐居,认为自己这辈子都不会有仕途发达的可能性,然而在他三十九岁的时候,他就被任命前去安徽组建“淮军”。淮军名义上是湘军的一部分,也确实沿用了湘军的构架,但李鸿章却是完全自主的创始人。
李鸿章在同治元年带着淮军到上海,开始学习西方军制,将原本的“湘军旧制”陆续改编,不到一年就“更仿夷军”,极其有效地提高了战斗力,与太平军进行了多次恶战并且成功取胜,军威大盛。李鸿章眼见旗开得胜,在积极扩大淮军实力的同时主动出击,收复了由太平军攻占的众多失地。
并且在同治三年配合曾国藩、曾国荃的湘军,让其顺利攻占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终结了太平天国运动。尽管首功算在曾国藩与曾国荃的湘军头上,但是李鸿章本人也出力甚伟,因此而被封为一等肃毅伯,曾国藩专门写信给他表示感谢:“愚兄弟薄面,赖子保全”。 在终结了太平天国以后,李鸿章也因功而被召请入京,受到同治(载淳)皇帝的接见,但其实这个时候的同治皇帝仅仅12岁,尚未亲政,真正处理政事的是两宫太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也就是说这次接见李鸿章的人,实际上就是两宫太后。
在将手上的事务都处理并且交付好以后,李鸿章启程奔赴北京,在此之前他与恩师曾国藩进行了长久的交谈,谈的主要就是在进京以后应该办理什么事情,曾国藩因为“手握重兵,功高震主”,所以想要迅速裁撤湘军,而李鸿章则认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远之患在西人”。
为了应对“西人之患”,李鸿章不仅要保留淮军,还要去奏请皇帝与太后大力发展洋务,以此来提升国力与军力。他在宫中极其恭敬地行礼完毕后,才去仔细观察了年幼的皇帝与两位太后,看到皇帝全程没说什么话,有若木偶,而慈安太后看上去很是和善,但对政务不关心,偶尔问问题也只是一些家长里短。
慈禧太后所问的问题则极为尖锐,但基本上都只是围绕着自己的富贵,对于百姓则完全没有半点关心。一想到清朝将会由这样一个女人当家,李鸿章不由得被吓得后背发凉,他回到家中以后,11岁的儿子李经方问父亲对皇帝与太后们的印象如何,李鸿章说将来只恐是慈禧太后弄权,此人“似有韬略,或无大才”,意思就是说慈禧看上去有些心计,但其实也没有特别大的才干与格局。 后来历史的走向很完美地论证了,李鸿章在最初见到慈禧时的看法,于是他评价慈禧的这8个字,如今也已经成为了世所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