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一个能打的都没有,那肯定不至于,清初打天下的多尔衮;平定西藏、青海等战乱的年羹尧;清末湘军统领曾国藩等,也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只是相比较之前各个朝代的诸多名将,多少还是有些差距。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差距呢?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清中前疆域基本已定,没有过多战事。
清朝时候的疆域呢,与中国现在疆土其实大致上已经差不多了,向北那是俄国大片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向南则均为东南亚一些潮湿的沿海国家。气候不合适,作战条件也艰苦,向北要挨冻,向南得打水战,往哪扩张都有点得不偿失的感觉。
没有领土之争,那自然没什么大战可打,除了清初要打天下,之后其实也都只是在自己疆域内部打一打,比如中期年羹尧去平定了西藏、青海等内部叛乱,晚期曾国藩对战太平天国起义、左宗棠收复新疆等。自然对将领的需求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第二、对军事力量的不重视。
清朝虽然说是马背上的国家,可自从打完明朝,整个国家势力稳定下来后,主要的发展还是在手工业和农业方面,商业也开始繁荣,整体上的治国方针重文抑武,除了皇室还保留着巡幸塞外的习俗外,其他方面真没有什么特别看重军事力量的表现。
第三、外交封闭,闭关锁国,导致整体国力衰败。
一方面清朝一直以“天朝尚国”自居,骄傲自大,认为自己的国家就是中心,其他国家皆为蛮夷,不屑与他们建立外交;另外一方面则是封建王朝制度走到了末路,内里弊端重重,官员结党营私,害怕外来文化会冲击到他们现有的地位,所以拒绝接受当时欧美的新奇事物。
在欧洲已经开始用洋枪火炮的时候,清朝还在用铁枪木棍;欧洲的战船已经可以横跨大洲大洋了,清朝连水军组建都困难重重。在这样悬殊的硬实力对比之下,清朝所培育出来的军事人才根本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讲白了就是压根打不过,不是一个级别的,那这还怎么打?
第四、政治体制腐朽,官僚之风盛行。
封建王朝制度在发展到最为鼎盛的时候,已经注定了随之而来无法挽救的倾颓之势。为君者不知教化民众,为官者只知贪赃枉法;权力机构冗杂且官官相护,上位者不事生产,百姓所受压迫渐深。在这种大环境下,哪怕有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的有志之士,也无法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
譬如清末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曾国藩,他一开始操练湘军以应对太平天国都受到了绿营军的打压,不得不挪了个地方去练军。再比如清末另外一个较为出名的将领左宗棠,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到了新疆,左宗棠提出收复新疆,一开始都遭到了反对,扯皮扯了一年才得到机会平乱。
在种种原因之下,清朝将领名声不显,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