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已经被人争论了两千年,至今没有定论。但无论这句话中体现的是愚民思想,还是民智思想,都体现出了统治阶层对当地民众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因此要彻底征服一个地域,必须从根源上消除原先统治者残留的影响力。
01
云南,古称“滇”,与中原王朝政权一直若即若离。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国,其派遣了一支军队在此地建立了国家政权。云南地处偏远、瘴气横行,在早期中原仅仅只是占据黄河流域时,这里就是西戎东狄南蛮北夷中的南蛮之地,即使自秦统一天下后依然没能对此地具有绝对掌控力,于是云南就有了长期自治发展的契机。
▲云南风景照片
云南人信奉巫教,对自然无比虔诚,因此这个政权一直是半人半神的统治结构。与之相近的还有西藏,苯教、佛教先后统治了这些地区人民的思想,一方面提供给统治者以便利,但另一方面也让其统治力脆弱无比。金庸老先生笔下著作《天龙八部》中的大理段氏就是云南的统治者,他们正是依靠佛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因此其战力显得不堪一击。
▲唐朝南诏国位置(红圈处)
唐代时,云南六诏中一支向唐王朝请求扩大领土,唐王朝出于削弱吐蕃的考虑答应了这一请求,于是新的南诏国政权就此建立。只是他们太过得意忘形了,公然反抗大唐的领导,因此受到唐玄宗调遣的20万大军攻打。不过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就是天然屏障,凭借着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南诏国打退了这次进攻,随后大唐无力继续攻打南诏。
02
陈桥兵变,中原王朝再次统一后,赵匡胤出于种种考虑以玉斧划界,表明朕的江山到此为止!且不提这个誓言对宋王朝的影响,总之大理国从此为大宋藩属,与大宋共进退,从此再无战争。甚至大理还几次三番请求大宋将其纳入统治,被大宋连番拒绝。最终,两国一同被蒙古消灭,可谓是休戚与共了。
▲赵匡胤剧照
元王朝虽然所向披靡,但其在地方统治上力度相当低。对于阿提拉、铁木真、帖木儿这些流着蒙古血脉的战争狂人来说,他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毕生的意义是不断征服世界,至于身后留下的那一大摊子,谁爱管谁管!而且与中原的熟食不同,云南那根本不是草原人能待的地方,所以干脆就扔在那任由其自治了。
▲云南人近照
但是云南的自治也到此为止了,因为出现了个比铁木真还有狠的牛人——布衣皇帝朱元璋,也称朱重八。虽然他在战争上没有蒙古人那么疯狂,但他认准了一个道理——摆在桌上的都是我的。可以想象今天中国版图的疆域界线:东南两面是大海,西南是喜马拉雅山脉,往北是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而北面则是难以被穿越的沙漠和草原,因此整个中国形成了天然的封闭环境。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个圈子里的都是自己的。
03
当时云南依然有元朝的残留势力——梁王,这给了朱元璋很的的攻打借口。朱元璋先派使臣王褘去劝降梁王,遭到拒绝,使臣也被梁王杀死。这下彻底惹毛了大明,从来只有占便宜没有吃亏的朱元璋当即火冒三丈,派遣大军攻打云南,领兵的正是百战百胜的名将傅友德和洪武年间最后的名将,彻底覆灭北元的蓝玉。
▲朱元璋剧照
明军一路高歌猛进,一路驱赶梁王军队。梁王拿出了背水一战的勇气,屯兵十数万准备打一场大会战。这时候副将沐英向傅友德献策,通过急行军让敌军误以为明军疲劳,可以乘其不备一举而下。这个计策果然成功了。这也是名将沐英首次崭露头角,成为大明的一颗新星。后来朱元璋让沐英镇守西南,沐英在此发明了“三段式”战术,比拿破仑早了数百年。《鹿鼎记》中的沐王府正是沐英一脉。
▲秦始皇剧照
然而战争胜利后,该怎么管理云南,让其永远臣服于中原,成了一个摆在案桌上的问题。常言道”欲亡其国,先灭其史“,这一措施秦始皇采取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并不是在针对读书人,他要做的是消弭六国对天下的影响,收拢天下人心。所以种树、算命等方面的书没有烧,所烧的都是六国历史相关文献。
朱元璋同样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在征服云南后,效仿、借鉴嬴政的绝招,不但调遣了大量官员去管理云南、迁徙内地百姓填充云南,还下令烧掉了所有史料档案和民族书籍,于是云南人没有了历史,统治起来也就简单多了。就这样,盘踞一隅数百年的云南从此永久归属中华,成了中华的疆土。
结语
蝴蝶效应大家都很清楚,明朝平定云南这看似不起眼的决定其实大大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比如朱元璋身边有一位名叫戚祥的亲兵在此战中战死,追封明威将军,戚家从此世袭武职,多年后有一个后代叫戚继光,沦落云南的毛太华也在此战中参军,后来筑城立功受封武德将军……总之历史就是如此神奇,小小的平定云南之战牵扯出了一系列大因果。
参考资料: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