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之洞比李鸿章差在哪儿

张之洞比李鸿章差在哪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007 更新时间:2023/12/6 1:53:44

老大曾国藩(1811年-1872年),湘军领袖,湖南长沙人。

老二左宗棠(1812年-1885年),民族英雄,湖南长沙人。

老三李鸿章(1823年-1901年),淮军领袖,安徽合肥人。

老四张之洞(1837年-1909年),清流领袖,直隶南皮人。

曾国藩主要功劳是为清朝镇压了太平天国。

左宗棠是民族英雄,没有他,新疆不保也。

李鸿章是北洋大臣、张之洞是南洋大臣,都活到了二十世纪。

按名气、论实力,就像年龄一样,李鸿章都要压张之洞一头。

为什么呢?

清末,南方省份经济实力不比北方省份差。

北方有直隶,南方有广东;

北方有天津,南方有上海。

张之洞出身名门,又探花出身,深得慈禧信任。

张之洞才华横溢,志向远大,同时是个实干家。

然而,南洋的实力和北洋的实力相差却很大,何也?

1861年,两次鸦片战争,大清帝国被列强连续两次揍的鼻青脸肿。

痛定思痛,清政府决定向列强学习,学习开矿啊、建铁路啊,建工厂啊等等。

再加上,通商、海防、军务、关税等方面,也需要和洋大人及时沟通,清政府专门设立了总理外国事务衙门,总览洋务事宜。

地大物博,所以总理衙门设立了“南洋”、“北洋”两位大臣。

怎么划分呢?

很简单,以上海吴淞口为界限,往北的归北洋大臣管,往南的归南洋大臣管。

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掌管上海及长江沿线以及浙、闽、粤三省。

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掌管上海以北的各省。

担任过南、北洋大臣的人很多,最出名的,自然是张之洞和李鸿章。

李鸿章,洋务运动最积极的人,没有之一。

号称“东方俾斯麦”,在洋人那儿吃的香啊。

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基础上,建立了庞大的淮军。

打着“洋务运动”的旗帜,大力发展北洋军,特别是北洋海军。

1870年即同治九年到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在这四分之一世纪里,李鸿章负责大清朝的外交、筹建北洋海陆军、筹办轮船、电报、煤铁、纺织等民族企业。

就凭借北洋水师和新建陆军,以及和洋人的“良好”关系,李鸿章足以傲视朝廷内外。可以说,除了慈禧,谁都不好使。

李鸿章的存在,让北洋大臣的地位不断提高,权利不断扩大。

北洋大臣掌管了清朝的军务、政务、财务、外交等众多权利。

张之洞,不管是在湖广总督任上,还是在两江总督任上,其对实业和教育的投入和贡献,占据了大半个履历表。

张之洞一生都致力于办学:办过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等等。

军事上,张之洞在1896年开始训练新军,即后来的湖北新军。

湖北新军到了后期是唯一能和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媲美的军队了。

湖北新军在张之洞的领导下,对新式思想比较包容,比较认可。

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其实是袁世凯自己的军队——只效忠于袁世凯,是新式武器、旧式思想的军队。

张之洞的湖北新军,却是新式武器、新式思想的军队。

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起义,正是由湖北新军发起的,这是张之洞没想到的,但却是国家之幸。

张之洞在工业上的贡献比较突出,最有名的是汉阳铁厂——当时全亚洲最大的钢铁厂。另外,张之洞还兴建了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等等。甚至修建过铁路——卢汉铁路,从卢沟桥一直修到汉口。

张之洞因此被称为“武汉之父”。

然而,张之洞却比不上李鸿章,何也?

一、张之洞吃亏在年龄小。他比李鸿章小了整整14岁。且张之洞出生在官宦家庭,父亲张锳官至知府,是一名典型的官二代。

李鸿章跟着曾国藩东征西战时,张之洞还是父亲的助手,尚未出仕;

李鸿章组建淮军,在战场上扬名立万时,张之洞刚刚被钦点为探花;

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张之洞还是一名学政、一位研究诗词歌赋、四书五经的清流领袖。

总之,张之洞既没打过仗,成名也比较晚。

谁让张之洞是既官二代,又是个文化人呢。

二、张之洞文章写的好,对洋务运动又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颇得慈禧赞赏,所以升职挺快。

但张之洞在两广总督、两江总督这两个岗位上,来回调动好几回。

李鸿章在北洋的地位,无可撼动。

张之洞在南洋的地位,显然不是如此。

北洋是李鸿章一家独大,南洋却是两派:

刘坤一为首的湘军;以张之洞为首的自强军。

鬼蜮伎俩都是一样的:清廷利用各派系,互相牵制、互相利用。

最早时,用李鸿章的淮军,牵制实力越来越大的湘军。

这时候,又让刘坤一和张之洞互相牵制,以达到平衡的目的。

所以,张之洞和刘坤一被频繁来回调任。

南洋,终究没能和北洋一样,成为一股能左右朝政、左右全国政局的势力。

至于李鸿章,有“洋大人”罩着,清廷可不敢折腾李鸿章。

即使甲午战败被免职,李鸿章很快东山再起,担任两广总督。

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李鸿章又被重新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没办法,清廷需要李鸿章和列强打交道。

本文由寂寞火炉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晚清四大名臣

更多文章

  • 郑成功坚持抗清,但是他的父亲、叔叔却都在帮助清朝,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郑成功为何痛恨清朝,郑成功抗清贡献,郑成功为什么在抗清之战中会失败

    郑成功 首先,第一个就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关于郑芝龙降清的事情,在笔者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多次提过,简而言之,就是郑芝龙企图保存自己的军队实力、维持自己当时相对独立的状态,清朝看准了郑芝龙的小心思,便以封王和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之地诱惑之,于是郑芝龙便投降了清朝。结果,投降之后清朝并没有兑现当初的承

  • 为何康熙刚死,雍正就将宜妃赶出宫?雍正:你看宜妃母子俩干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中雍正与宜妃的矛盾,康熙死后为什么把宜妃踢出皇宫,康熙和宜妃之死

    先帝嫔妃们若没有得罪新君,那她们还有可能在宫中颐养天年,甚至是出宫与亲生子女团聚。不过,有一类妃嫔的下场注定不会太好,那就是儿子陷入皇位之争的漩涡中,并且还落败的妃嫔。康熙皇帝的宠妃宜妃就是如此。康熙刚死,雍正就迫不及待地找借口将宜妃打发出宫,次子胤禟也被剥夺皇室身份,关入大牢,那么宜妃母子为何令雍

  • 魏忠贤余党被多尔衮任命为首辅, 为诸汉奸之首, 多尔衮意欲何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多尔衮控制过两黄旗么,魏忠贤权倾朝野后金进山海关,多尔衮为什么不参与八王议政

    范文程像 而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引领之下入关后,如何平定中原、统一天下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目标,而要治理如此之大的天下,仅仅凭借范文程、洪承畴等少数几个文臣是不够的,必须大批招揽人才。当北京城破时,很多的官员都投降了李自成,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投降清朝,毕竟李自成是同文同种的汉族人,而清朝则是一

  • 领导吴三桂镇压孔有德, 明末贪官在金华抗清两月, 最终杀身成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明末抗清名臣朱大典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朱大典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先后任山东巡抚、漕运总督、弘光朝兵部尚书等职,朱大典为人爱财,据史书记载,他在漕运总督任上“四处搜刮,敛聚的财富富可敌国”,由此可见他不是一个清官,而且是个大贪官。 如果在和平年代,也许朱大典只是明末贪官中普通的一员而已

  • 领导可以换, 发型不能乱, 剃发令让清朝统一晚了十几年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的剃发易服令,清朝的剃发易服要去批判吗,清朝女人剃发

    第一阶段 剃发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尊本朝制度1644年四月,多尔衮率满洲八旗联合吴三桂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李自成败退陕西,五月初二,多尔衮率八旗进入北京城。此时的多尔衮志得意满,不仅进入了山海关,还占据了老对手明朝的帝都,李自成也被击败逃回了陕西老家,明朝死了皇帝变成了一盘散沙,放眼天下还有

  • 李鸿章近神、左宗棠近妖、张之洞近人、曾国藩近圣贤,谁更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谁的职位大,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还有谁,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哪个地位高

    我们之所以评价李鸿章近神,是因为他力挽狂澜,让原本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紧张危难;之所以评价曾国藩接近圣贤,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苛,好似圣人一般。之所以评价张之洞近人,则是因为在对待事情上,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这在晚清四大名臣中是最接近于“人”的存在。而评价左宗棠“近妖”,则是因为左

  • 顺治继位时仅6岁,为何多尔衮不夺权称帝?专家:你看他背后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多尔衮死时顺治多大,多尔衮与顺治谁权力大,历史上顺治和多尔衮

    可刘义符是刘裕43岁时得来的老来子,还是长子,仗着父亲的宠爱从小就养成了骄奢淫逸的坏习惯,即使当了皇帝还是一样不务正业,这四位大臣不忍江山毁在他手上,过了两年就把他废掉,拥立他的弟弟刘义隆登基。 刘义符和四位大臣有点类似与清朝的顺治帝和多尔衮,刘义符和顺治都是少年皇帝,只不过顺治登基的年纪更小,只有

  • 顺治为给董鄂妃修陵, 曾强迫60名宫女太监做一件事, 实情令人气愤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董鄂妃死后顺治干什么,顺治对董鄂妃有多好,顺治在董鄂妃死后一个月死亡

    顺治帝画像 众所周知,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六岁即位,十四岁开始亲政,亲政时曾胸怀大志但只可惜命运弄人,仅活了24岁。民间关于顺治帝的死有过不少的传闻,但总而言之离不开他的妃子——董鄂妃。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期间入宫,刚开始只是被封为贤妃,但遇见顺治帝后的一个月时间里,从一个贤妃一下子被升

  • 韩国发现清朝书信,将明朝百年公案推翻,引清军入关者不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80万明军投降清军,明朝清朝历史故事,带领明军向清朝投降的人

    作为“冲冠一怒为红颜”故事中的男主角,很多人对于吴三桂的印象是为爱痴狂的男子,却不知道吴三桂也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大枭雄。无论是在史书中还是后世之人的评价中,他都被认为是一个不忠不义反复无常的小人,因为正是他放清军入关,由此导致了明朝的覆灭。然而在韩国却发现了清朝时期的书信,这封书信将明朝百年公案推

  • 面对婚姻危机,梁启超发妻:一封信件寥寥数语,却让丈夫直冒冷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梁启超对妻子说的话,梁启超情感生活,梁启超婚姻美满

    我们对梁启超的了解颇深,也非常熟知他的儿子梁思成,却鲜少听过他的夫人饿,名字。与梁启超一生辉煌不凡相反,他的夫人就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贤内助,似乎从不抛头露面。但事实上她对梁启超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可以说是梁启超最为敬佩的人。 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一手打理好了家庭,一手经营好了婚姻。曾经她和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