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肃顺:为大清续命半个世纪的能臣为何被黑得如此不堪

肃顺:为大清续命半个世纪的能臣为何被黑得如此不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555 更新时间:2024/1/26 13:01:12

肃顺:商君抱憾去,强秦循法来

看清朝电视剧,无论男女都是争斗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说到底就是个权力之争,赢家翻身,输家败落。咸丰死后,这慈禧上位的第一步便是诛杀八大臣,这一事件被称为“辛酉政变”,其过程是一波三折,惊险异常,如过山车般地让人肝颤,最终是慈禧笑到了最后。

八大臣是咸丰死时指定的“顾命大臣”,其实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为首的肃顺,他们要辅佐的是年幼的皇帝同治,这咸丰为此是绞尽脑汁,费尽了心机,以两宫皇太后和八大臣相互制约,以期共治天下,这在他看来,是最好的安排。

我以前对肃顺是素无好感,原因就是这是个专横跋扈之人,被慈禧诛杀也属宫廷中的争斗,狗咬狗一嘴毛,谁胜谁败朝局都是一个走向。但及至后来读史读得稍多后,对肃顺又有了新的认识,感觉他除了专横不讨人喜欢外,无论是个人品行和能力,在那个时代,简直就是个出类拔萃之人,是个让人佩服之人。

肃顺,爱新觉罗氏,字雨亭,满洲镶蓝旗人,宗室贵族,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深受咸丰帝的信任和重用,煊赫一时。是同治帝顾命八大臣之首。不久,恭亲王与两宫太后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八大臣垮台,肃顺被斩首于菜市口。

肃顺是清初八个“铁帽子王”之一的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后代,清初之时只有八位,有清一代总共仅有十二位,后四位是属于恩封,这前八位是因开国之时的功勋获得,是世袭罔替的王爵,而且是承袭时无需降等的。其它一般的王爵在继承时则是要降一等才得世袭的。

世袭罔替是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它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但肃顺却并没有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因为一个王的后代只能有一个人能继承世袭罔替的王爵,所以,世袭这王爵的是肃顺的哥哥端华。

肃顺同端华的身份是不能相比的,他其实是庶出,母亲为其父的侧媵,也就是平常说的小老婆,这同嫡出的差别可就大了去了,如三国时袁术袁绍是丫头养的一般,几乎和奴才样的没什么地位。红楼梦中贾宝玉贾环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关系,贾环的母亲赵姨娘只是贾政的小妾,当然她的儿子是没有话语权的。

出身贵族却没地位,作为闲散宗室,肃顺少时就是一个混迹于街头的浪荡公子,“好为狭邪游,惟酒食鹰犬是务”。但他天生聪颖,三教九流无一生疏,更难得的是,他有过目不忘的特异功能,一篇文章只扫一眼便熟记在心,见人一面便多年不忘,“道其形貌;治一案牍,经年能举其词。”所以,他是个很奇葩的聪明之人。当时就有人认为他将来必成国家栋梁。

他进入仕途是从做御前侍卫时被咸丰发现,因为他声音洪亮,身体魁梧。他在与咸丰帝交谈的时候,那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直抒己见其风格和那些在朝堂上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老臣们形成鲜明对照。

肃顺初次被咸丰帝召见时,就力请“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皆当上意,遂获心简”,“入赞密勿,所言蔑不见听”。于是大受咸丰帝赏识,一再破格擢用。

他经过一系列地提升后升任礼部尚书、内大臣。后来又任户部尚书,是朝廷所倚重之臣,加上咸丰沉湎酒色,倦怠政务,而肃顺才气横溢,勤于政事,咸丰便让他代为处理朝内所有之重大事务,成为朝廷里炙手可热的大臣,一时权势倾天,而官员们亦趋炎附势,形成了“肃党”。

肃顺的见识真是非一般人所比,他虽然生于满族世家,但他很清楚满人的毛病,并用公开宣扬自己对满人的不满, 他最早提出停止对旗人的供养。对那些为此埋怨而弹劾他的人严惩不贷,杀头的杀头,下狱的下狱。所以,后来当他被押往菜市口斩首示众时,很多八旗子弟追逐着囚车打骂他。

为此,近代史学家黄浚评论:“肃顺治事之猛,识别之精,不避权贵,尤不顾八旗贵胄,故宗室旗人,恨之尤甚。”

清朝自建国以来,统治者均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心在忖度汉臣,一直采取“重满抑汉”的既定国策,汉人是很难做到总督、巡抚级别的大员,更别说出将入相了。

时太平天国乱起,八旗绿营之兵见之即溃,半壁江山沦陷,肃顺提出应重用汉臣,并向朝廷推荐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大批汉族官员,对他们是礼仪有加,“平时与座客谈论,常心折曾文正公之识量,故文忠公之才略。”甚至到了咸丰皇帝病逝前,全国八大总督外加漕运、河道两个总督,只有两广总督瑞麟是满人,其余各省总督都是汉人。在十五省巡抚中,又只有安徽巡抚英翰是满人。

这不仅为平定太平天国打下了基础,帮助清廷度过了太平天国这个难关,强行续命半个世纪。从这点可以说肃顺居功至伟。并且,随着一大批汉人官员登上历史舞台,以总督、巡抚的身份呼风唤雨,也同时为后来的“同光中兴”造就了人才。

著名文人王闿运对其评论道:“肃顺之学术经济,迥非时人之伦,军书旁午时,庙谟广运时,皆肃顺一人之策,故能成中兴之功。”

肃顺在外交上也展示了清朝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他对英法联军一直是主张坚决抵抗,维持“天朝”尊严,对侵略者的过高要求不肯应允,甚至起而抗争。当俄国将《瑷珲条约》提交清廷时,他愤而掷于桌上,并给予痛斥。宣布这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 并告诉俄国人,《尼布楚条约》“断不能更改”。其“才识在满大臣中实无其比”。但他的这种态度是基于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之上,缺乏基本的外交能力和对外看世界的眼光。

最典型的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扣压英国公使巴夏礼并押解进京。这种公然逮捕外国使节的做法不仅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过去从未有过,也是一起严重违反国际公约外交事件。最终此事导致了通州谈判的破裂,也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扩大化,英法联军兵临北京,火烧了圆明园。

肃顺外交强硬态度在各个方面的表现,不仅使西方列强恨之入骨,也使统治集团中的妥协派视其为眼中钉。辛酉政变时,他们纷纷站到了奕一方,努力以奕取代肃顺成为大清中枢人物。这样,列强保证了在华利益的顺利实现,妥协派保证了在统治集团中的稳固地位。

肃顺虽然擅权,但他以铁腕手段扭转了社会和官场风气。他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严惩渎职失职的官员,手段凶狠,为此他几乎得罪了朝野众多官僚。早期维新运动领袖薛福成对其评价是:“屡兴大狱,窃弄威福,大小臣工,被其贼害,怨毒繁兴。”

“戊午科场案”爆发,大清内部腐败之丑闻公开化,各地学子表示强烈抗议,舆论哗然,咸丰下令肃顺彻查此事。大小官员数十人受到牵连,肃顺将所有涉案之人全部处斩;肃顺在户部任职时,从调查五宇官号账目入手,刨根究底,涉案人员几百人,抄没户部司员、商户及满族宗室数十家。

肃顺反腐工作自然值得肯定,但晚清朝政已经相当腐败,肃顺如此凌厉反腐,无疑会树敌太多。但他这一做法,革的却是满族特权阶层的“命”,得罪了一大批满族官员与贵族,肃顺几乎成为满人的全民公敌。

特别是他重用汉人时,经常把瞧不起满人的话挂在嘴边,招致很多当权的满清权贵们的忌恨,正是因为如此,慈禧博得了众人的极大同情,满蒙官僚无不感到肃顺专横跋扈、罪大恶极。

所以,当咸丰一去世,这些人都站在了慈禧一边,这其中就包括僧格林沁、胜保、桂良、文祥等人,而这些人在“辛酉政变”中起了关键作用,随着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被铲除,中国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慈禧统治时期。

当然,不仅是现代,即便是当时或史书对肃顺的评价都不高,总体来讲是毁誉参半。他是个狠角色,得罪了太多的人,同两宫皇太后也有很深的矛盾,还劝咸丰效汉武帝杀钩弋夫人之事,将后来的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慈禧杀掉。最后对慈禧疏忽大意,丢了性命。

虽然咸丰最终没有这样做,但从中可以看出肃顺与懿贵妃都是权欲极强的人,两人早已经势不两立了。在咸丰死后,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与慈禧太后的矛盾更加激化。

“辛酉政变”的过程大家应该都是知道的,但这结果是咸丰完全没有想到的。肃顺是能臣,当时不被待见的恭亲王奕同样也是干练之臣,尤其是当时处理外事上,几无人能出其右。如果当时能安排出“外事不决问恭王,内事不决问肃顺”,我想,大清将是怎样地一幅蓝图,至少比现实要好些吧。

在这场政变中,肃顺是轻敌了,其实他对那西边的太后还是有警觉的,也知道她会择机对自己下狠手,不然他就不会怂恿咸丰效钩弋之事了。但是,肃顺总觉得按当时的情况,这慈禧还不可能对他下手,以后再寻找机会除掉不迟,而对于奕来承德与两宫见面的后果,也没引起太多的注意,心中只是在想,我手握兵权,你们能奈我何。

就是这一念之差,让奕来承德借吊唁之名同两宫密谋后,让肃顺咸丰的灵柩回去,并且丢掉了对与御林军的控制权。相比于肃顺的大意,奕和两宫皇太后真是计划周密,特别是年仅26岁的慈禧,的确有过人的智慧,随着著名的辛酉政变的发生,肃顺命归黄泉。

在行刑时,肃顺还真是一个很有骨气的硬汉,他宁折不弯,誓死不跪,被打断腿才行的刑,心中是满满地不服啊。

看来,这肃顺还是书读少了,他应该知道对竞争对手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无情,成大事者必定心狠手辣。临刑前,曾经大红大紫的肃顺,用唐代杜牧的七绝《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作为绝笔。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在埋怨咸丰皇帝不听他的劝言,如果诛杀了西太后,哪里还会发生这样的事,如果自己心再狠一点,决策再果断一点,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也。

更多文章

  • 儿子是皇帝 她被封大清第一位皇后 28岁去世 四位婢女为其殉葬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孟古哲哲是叶赫部长杨吉砮女,当时的叶赫部长看着努尔哈赤长相不凡,才想着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需要这样一段联姻关系,便很高兴的接受了这段婚姻。万历十六年九月,十四岁的孟古姐姐在兄长叶赫贝勒纳林布禄的护送下来到费阿拉城,努尔哈赤率众出城相迎,杀牛宰羊,大宴成婚。新娘孟古姐姐终于显露出了她的与

  • 清朝的“吃绝户”有多残忍?亲戚亲自陷害,妻女下场更是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吃绝户的悲惨程度,清朝十大残忍食物,清朝灭亡后遗留的犯人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死亡。”一个人若是良心泯灭,陷害他人,甚至不顾亲近之人的死活境遇,只顾自己的一时快活,那么他早已失去了灵魂,总有一天也会走进灭亡,甚至有更惨的遭遇。一个社会,若是对泯灭良心的事情,置之不理,不伸张正义,那么这个社会也陷入了病态之中

  • 雍正四大宠臣为何只有李卫得以善终,其中有一点不得不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而在正史中李卫并非一个乞丐,真正的李卫出生于江苏丰县一户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因为捐资员外郎,随后不久便入朝廷任兵部员外郎一职,后来因为干的好,所以深受雍正赏识,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管在哪里任职,都能了解民间

  • 雍正唯一真心爱的女人,为了她不再自称朕,而说“我”,不是甄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晚年的雍正有多爱甄嬛,雍正一生挚爱的女人,雍正最爱的三个人

    都说雍正是一个无情的帝王,其实只不过是他的情义,仅仅是放在了一个人的身上而已,除了他内心深处的那个人,其他人,都只不过是她的替代品。雍正唯一真心爱的女人,为了她不再自称朕,而说“我”,不是甄嬛。安陵容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受雍正的喜欢,雍正对于眼前这个怯弱且又自卑的女人,内心甚至有些厌恶。可在一次听了

  • 光绪和溥仪中间,其实还有一位皇帝,在位仅3天,名字却听着熟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都说只有第一会让人印象深刻,好像所有人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可是第二却少有人知。但其实,倒数第一也是第一,也会让人印象深刻。就像所有人都知道,封建社会时期,最后一任帝王是溥仪一样。但倒数第二是谁呢?大家都会说是光绪帝,但在光绪帝和溥仪中间,还有一个名字让人非常耳熟的人,他名叫爱新觉罗·溥儁

  • 清朝的三眼花翎有多高级?郡王、亲王都没资格,仅七人能佩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佩戴三眼花翎的有哪些人,清朝历史戴三眼花翎都有谁,清朝三眼花翎有多尊贵

    我相信要是喜欢研究清朝的人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他们在等级划分上还是有自己的规定的,而且一般都非常严格,就连平时身上所穿的衣服都是按照等级划分的,等级高的人跟等级低的人所穿的衣服是不一样的,而且在配饰上也是有所区别的,因此人们在穿戴上都是要格外注意这一点的。而且等级不同的官员所穿的衣服也是不同的,而

  • 此人是大清铁帽子王,一生不得父亲宠爱,提出一对策使得天下归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铁帽子王爷,清朝铁帽子王有兵权不,清王朝12位铁帽子王都是谁

    不过作为一个拥有王爵的人,除了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外,甚至也需要负担一部分的国家责任,甚至也要在国家危亡的时候,奉献出自己的一生,所以能够拥有王爵的都是立下大功的皇族之人,而为了使王爵不烂封,清代规定了除了铁帽子王以外,其他的王爵都是采取降封的制度。而自清代一来200多年的历史,也就只有12位铁帽子王

  • 乾隆赐弘昼“保命诏书”,弘昼偷偷打开只有8个字,顿时傻了眼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乾隆对弘昼有多好,乾隆皇帝怎么样评价弘昼,乾隆为什么偏袒弘昼

    弘昼有个非常奇葩的爱好,在他活的好好的时候,他就喜欢给自己筹办丧事,然后自己吃别人送给自己的祭品,这听上去是不是十分的荒诞呢?其实这要追溯到雍正在位期间,当时的皇帝是准备把位子传给弘历的,而他弟弟是没有任何对皇位的想法的,可是想起以前那个残忍的九子夺嫡的事件就让他后怕不已,于是他选择了成为一个疯子,

  • 被雍正极端信任的年羹尧为什么最终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上的年羹尧是雍正杀的吗,雍正把年羹尧杀了吗,年羹尧为什么被雍正刺死

    雍正帝登基之后,年羹尧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将黄马褂赐给他。那么年羹尧究竟为何最终还是被雍正杀了呢?根据清朝史书的记载,年羹尧被杀,就是因为他过于嚣张,引起了各个官员的不满,其实这只是官方说法。年羹尧的死另有原因。大家都知道,康熙末年,官场风气混乱,腐败成风,国家财力接近崩溃,继位之后

  • 杨广是亡国昏君,但他所做的贡献却不容忽视,历史从此无世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杨广是千古昏君吗,杨广到底是不是昏君,杨广在历史上是不是昏君

    杨广的确出身在帝王之家,可他并非皇长子,所以他早年和太子之位毫无缘分。皇子们和太子自然不会和谐相处,他们最后只能有一个登上帝位。得到了独孤家和弘农杨氏的支持之后,杨广实现了自己的目标,顺利变成了太子。即使在史书中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但当时的杨广的确是因被世家左右而登基。接下来小编和大家一起看一下杨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