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一位十分出名的皇后,她不仅美貌卓然而且聪慧过人,是皇太极的贤内助,可就是这样一个趋近于完美的人,皇太极为何不喜欢她?因为她有一个很大的缺点让人难以接受。
伴随皇太极的孝庄
公元1613年,孝庄出生于科尔沁部落,本名为布木布泰,意为“天降贵人”。当时的科尔沁部落,只是蒙古内一个极其弱小的游牧部落,为了部落的生存、发展以及维系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往,部落族长决定采取与强国联姻,将布木布泰送去他国。
就这样年仅13岁的她,带着“天降贵人”这一寓意进入皇宫,成为皇太极的贵人。皇太极登基称帝后十分重视孝庄,已然将她视为贤内助,无论是朝中大事还是后宫琐事都会与她探讨,孝庄以自己的天生聪慧和远大卓见帮助丈夫,为丈夫查缺补漏、出谋划策,夺得皇太极喜爱和欣赏。
尚未稳固政权的皇太极急需自己的力量和人才。一次在出兵战斗中,清军将明朝大将洪承畴俘虏,皇太极爱此人才并想让他归为己用。但是洪承畴不屈不挠,声称被俘无惧只求一死,皇太极看他态度坚硬,一时没了办法。
就在皇太极思前想后、百般无奈的时候,孝庄毛遂自荐去劝降洪承畴,她凭借对洪承畴生平的了解,发现他本身不愿战争,因为最受战争侵害的是百姓,但他又不得不为国出力,要为反清复明贡献力量。于是孝庄带着对他的了解以及大清的诚意,告诉他归降才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经过孝庄多日的劝说,最终使这位大将成为皇太极的力量。
皇太极得知后高兴至极,认为孝庄思虑、筹谋十分周全,为自己纳得人才,于是要大力嘉奖孝庄,孝庄回道:“能为皇上分担忧虑,是臣妾的荣幸”。皇太极听罢更为欣慰。
有一段时间后宫乌烟瘴气,皇上在忙完国家大事居然还要分心后宫,孝端发现此事后与孝庄一同治理后宫,最终还给皇帝一个温馨的家,事后孝庄也并未要赏赐,而是把功劳全部给予孝端。皇太极在位时从未因为后宫事乱繁杂而分心,这也极大的归功于孝庄的懂事。
不受皇太极喜欢的孝庄
好景不长,随着皇太极政权逐渐稳固,理应更受爱戴的孝庄反而地位越来越低,最终只获得四妃中排名最末的册封。这是为何?
原来孝庄不受皇太极的喜欢是因为有些强势,以及对朝堂等关心过多。这些胸怀天下和为大局考虑在皇太极失意时是十分可赞的优点,但是它们也最终成为了皇太极巅峰时最讨厌的缺点,生性多疑的皇帝甚至会觉得,对朝政过多关心是一个女人的野心,他绝对不允许后宫干政的情况出现。
再者皇太极本身是一个十分强势的人,自古皇帝都有特别强的英雄主义,他们不喜欢自己的女人和自己一样聪慧,他们更喜欢自己征战沙场、大杀四方后身边女人的崇拜和敬佩。
同样皇太极也喜欢那种温柔如水的女人,他希望自己下朝之后身边的女人能依偎在自己身上,安慰自己疲倦的心。
而孝庄则总是提醒皇太极作为皇帝的职责,怀着这样的心态皇太极对孝庄的感情愈发低沉,远远不及对海兰珠那种温柔女人的偏爱。
孝庄每夜独枕,委屈至极的她也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又从不像其他妃子那般撒娇只为求得皇上宠爱。这样一个懂事、为江山、为社稷的孝庄最终成为皇太极最不喜欢的人。
皇太极去世后的孝庄
皇太极在世时,由于他的猜忌和厌恶导致孝庄的聪明才智无法发挥。皇太极过世后,朝堂混乱,以多尔衮和豪格为首争夺皇位展开朝堂站队,闹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度影响江山社稷和百姓生活。
最终孝庄力排众议,联合大臣并且游说各方,最终让自己的儿子成为新帝,挽大厦之将倾,匡扶大清最终稳定,还百姓们更为富足的生活。
顺治帝去世后,孝庄对康熙皇帝教导有方,使之成为千古名帝,康熙大帝十分感激和尊敬孝庄,认为自己如今的成就离不开孝庄从小对他的引导,和自己称帝时对自己的劝诫。
结语
孝庄是可敬的,可以说没有孝庄就没有后来强盛的大清,一生璀璨的孝庄皇后,不仅陪伴皇太极度过整整一生,还培养了顺治、康熙两帝,却因为自身关心百姓,心系天下以及想为丈夫分担琐事而不被自己的丈夫喜欢着实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