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1919年到现在,关于孔子的评价,出现了很多大起大落的现象,尤其是随着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关于孔子的负面评价更是层出不穷。甚至在互联网上还流传这样的说法:那就是孔子篡改了历史。那么,真相到底是否是这样?
[var1]
个人认为,关于孔子篡改历史的说法,真相可用一言难尽来形容。
1、孔子篡改历史的论据
研究历史靠什么?相信很多人会说靠史书。其实从历史学角度来说,研究历史,需要史料以及考古资料的支持。而史料中,除了史书之外,还需要其他的旁证——比如研究唐代开元盛世时期的历史,有时候不光要看唐朝的官方史书,还要看当时留下来的私人笔记甚至当时诗人留下来的诗歌。比如杜甫的诗歌,就起到了巨大的史料价值。
而孔子一生,在学术方面的贡献之一,就是修订了《诗经》以及《春秋》等史书。而认为孔子篡改历史的说法,其实就是基于孔子对这些著作的修订——甚至西汉司马迁认为,《诗经》原本有三千多首,被孔子修订后,只剩下了三百多首流传于世。而认为孔子篡改历史的依据之一,就是认为,孔子在修订《诗经》的过程中,删掉了大量他认为和自己的历史观抵触的内容。
不过这种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姑且不说相关史料可以推断出孔子之前,先秦相关文献对《诗经》内容的引用,逸诗(即未被《诗经》收录的诗歌)比例可以忽略不计。单说从可能性角度来说,就可以证伪。
[var1]
众所周知,《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而诗歌的采集,都是官方行为。尤其是《颂》部分,更是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孔子生活的时代,中原各国各自为政,天子势力暗弱,孔子一生更是为了恢复周礼到处奔走,而孔子的学说,也没被诸侯所采纳。因此从孔子的影响力来看,认为当时的孔子修订一下《诗经》,就能影响各诸侯国的《诗经》版本,这无疑是非常可笑的——即便是当时的周天子,也没这个力度啊!
孔子修订《春秋》,其实也只是起到了“为尊者讳”的作用。至于篡改历史,孔子依然没那个能力。毕竟,春秋各国的史官,不会唯孔子马首是瞻。
所以,孔子即便是想篡改历史,也没那个本事。毕竟,董狐直笔的典故也说了:权臣尚且没本事篡改史书,更别说一个周游列国的不得志学者了。
2、构建历史
不过个人认为,孔子虽然没有篡改历史,但却“构建历史”了。所谓构建,指的是孔子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美好的“大同社会”。
孔子是东周时代的人。东周之前,是西周,再往前是商朝、夏朝以及三皇五帝时期(也就是原始社会时期)。
孔子时代对之前历史的了解普遍有限,所知道的,也仅仅是之前存在着这些朝代,以及一些君王的名号。至于这些朝代具体什么样子,孔子不知道——事实上, 即便是在21世纪,在考古学超前发达的今天,我们对于西周之前的社会情况以及太过详细的历史事件,也几乎都处于空白状态。比如:
[var1]
商王河亶甲在位期间,殷商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是多少?
商王小辛在位期间,殷商朝廷的宰辅是什么人?
商王小乙在位期间,殷商朝廷军费开销是多少?
相信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也拿不出任何数据出来。而至于之前的夏朝,其空白程度比起商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也正因为三皇五帝时代、夏商时代的历史空白太多,所以,这给了孔子构建那个时代历史的空间。在孔子的构建中,三皇五帝时代,是典型的圣王贤相社会,人人都能吃饱穿暖,人人都不用为生活而担心。君王的产生也都是上天派遣,有德者居之。夏商社会虽然比起三皇五帝稍微逊色,但也是秩序井然、人人安居乐业,享受夏商君主带来的幸福生活。
孔子构建的这些历史,或者说杜撰出来的这些美好生活,让后世两千年来,多数读书人都深信不疑。但是,现代的我们知道:
所谓的三皇五帝时代,其实就是原始社会时期,其发达水平,都未必比得上现在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平均寿命很短,生活一丁点保障都没有;
所谓的夏商时代,人们秩序井然,也只是奴隶主们的秩序井然,对于奴隶来说,其人身自由是毫无保证的。从殷墟殉葬坑就可以看出,殷商统治下,奴隶阶层的惨痛遭遇。
当然,我个人不认为孔子构建历史的行为属于篡改历史。因为篡改,指的是知道历史真相的情况下,进行扭曲。而孔子对于三皇五帝、夏商社会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他所描述的三皇五帝时代、夏商社会时代,其实都是出自想象。
所以,个人认为,孔子的行为属于构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