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公奔楚”中那么多诸侯国,周公为何独独挑中楚国呢?

“周公奔楚”中那么多诸侯国,周公为何独独挑中楚国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675 更新时间:2024/3/11 5:08:47

在整个周成王统治初期,楚人自其国君熊绎以下似乎都努力扮演着忠臣赤子的角色。然而,很快他们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当历史的聚光灯再次照到在他们身上之时,却已然是周昭王姬瑕大张旗鼓的 “南征伐楚”之时了。

虽然从现有史料来看,我们并没有找到周、楚关系缘何迅速急转直下的直接证据。但是发生在周成王统治中期的一起政治风暴,却似乎与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那便是至今仍众说纷纭的 “周公奔楚”。

“周公奔楚”的故事不见于 《尚书》《左传》 《国语》等先秦史料。司马迁却言之凿凿地将其记录于 《鲁周公世家》及 《蒙恬列传》之中。虽然叙述的角度略有不同,但上述两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却基本一致。都是说在周成王亲政之后,有人趁势攻击曾经身为摄政的周公旦,周公旦为了避祸,不得已逃往楚国。

虽然 “周公奔楚”一事的真实性,至今仍广受争议。但如果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看,面对着本就对自己颇为猜忌、眼下又听信了谗言的周成王,周公旦第一时间尝试着进行解释显然很难奏效。反倒是暂时离开风暴中心,让双方有时间和空间进行冷静思考较为安全。

[var1]

那么在众多的诸侯国之中,周公为何独独挑中楚国呢?站在后世者的角度来看,周公或许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的。首先,从远近亲疏的角度出发,他如果前往以自己儿子伯禽所在的鲁国或其他姬姓宗室封国,那么势必会加剧周成王的猜忌,引发又一场诸如“三监之乱”那般的内战。而东夷、西戎诸国又与周王朝有着血海深仇,周公旦不敢贸然前往。唯有楚国地位特殊,既非姬姓宗亲、又乃周氏股肱,正好用作临时避难所。

其次,楚国国都丹阳位于镐京东南,地利位置相对便利。抵达丹阳之后,周公可以从容地根据政治形势的发展,进而选择自己下一步是折向洛邑、还是东去鲁国、甚至逃亡东夷,

最后,之所以选择楚国出奔,或许还因为在周公和大多数周王室的眼中,以熊绎为首的楚国贵族,老实巴交、任劳任怨,即便遭受了不公正待遇,也不敢公开发作。俨然是一个可以任意揉捏的软柿子。周公旦相信自己跑到丹阳之后,楚国人既不敢将自己拒之门外,也不敢将他送回镐京。如此一来,自己便可以坦然摆出一副 “去国避嫌”的姿态,坐看风云变幻。

虽然 “周公奔楚”最终以周成王在周公的府邸发现了这位叔叔早年间为生病的自己祈福、甘愿以身代死的祷书,深受感动之余,命人从楚国请回了叔叔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是经历了这番政治风波之后,楚人的内心却似乎久久难以平复。他们既对卷入周王室的宗室内讧倍感后怕,也对周公这种毫无先兆便引来灾祸的方式出离愤怒。

[var1]

尊,西周昭王时期青铜器,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种不安和愤怒逐渐发酵,令楚人急切地想要摆脱迁都丹阳后这种寄人篱下的感觉。然而,在成王姬诵及其子康王姬钊统治时期,兵强马壮的周王朝征战四方,无往不利。弱小的楚人想要脱离其控制,谈何容易。直到姬钊去世,周王朝的第四代君主昭王姬瑕登基,楚人才依稀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作为生前武功赫赫的周康王姬钊的继承人,以27岁壮年继位的姬瑕自然也渴望成就一番自己功业。然而,由于其父康王末年曾连续对东夷和鬼方大规模用兵,姬瑕要想青史留名,不仅需要耐心等待此前虚耗的国力缓慢地恢复,更要需要寻找到一个合适的新战场。

为了积聚力量,姬瑕统治的前14年里周王朝似乎并没有主动卷入大规模的战事之中。然而,看似四海升平的背后却是暗流涌动。公元前982年四月,中原地区突然遭遇了长时间 “恒星不见”的阴霾气候。当年,鲁国境内更发生了国人暴乱、袭杀宰臣的恶性事件。

这些天灾人祸对周王朝的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更令姬瑕的统治威信摇摇欲坠。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姬瑕急需一场对外战争。为了制造战争借口,公元前980年,姬瑕驻跸于洛邑成周,召集天下诸侯和方伯前来觐见。迫于周王朝强大的军事压力,除了本就从属于周王朝的各方势力之外,连被周人视为东夷和南夷的华东和华南地区亦有26位酋长千里迢迢地赶了过来。

这般 “万国来朝”的景象,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姬瑕的虚荣心,更令其对正在计划中征服汉水流域的战争充满了信心。随着朝见活动的正式结束,姬瑕随即便以汉水以南的 “虎方”未来觐见为由,命宗室将领的南宫氏作为王师的前锋向着南方进发。而在各路诸侯的兵马集结完毕之后,姬瑕更亲率大军一路高歌猛进。

更多文章

  • 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的杀神白起,为何被秦昭王赐死?其中有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国名将白起详细资料,秦国名将白起,杀神白起真人照片

    [var1]赵王一回国,就和群臣商量割地予秦的问题。楼缓是亲秦派,他主张给秦割地,他认为如果不割地,那么会再次招来秦国的进攻,其他诸侯国很可能借着秦伐赵的时候落井下石,这样一来丢的就不止六座城池了。虞卿则主张合纵抗秦,他认为秦国打完长平之战,也变得疲惫不堪了,这时候如果再割地给秦,那就是帮助秦国恢复

  • 袁绍袁术曹操孙策刘表刘璋,三国最强的六大军阀,实力如何排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袁术和刘璋谁更厉害,三国历史上袁术和袁绍谁更厉害,刘表刘璋

    在讨伐董卓时,先后有数个军阀崛起,而其中的袁绍、袁术、曹操、孙策、刘表、刘璋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都有实力问鼎中原,成就霸业。袁绍平定北方四州,袁术称霸淮南,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孙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刘表统领荆襄九郡,刘璋镇守西川,都可谓当时的一方霸主。袁绍、袁术、曹操、孙策、刘表、刘璋,三国最强

  • 三国十大名将后代:陆逊后代不辱祖宗,赵云后代恐怕已经辱没将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陆逊曹操赵云谁厉害,陆逊和赵云可以搭配吗,三国十大名将后人

    纵观中国的历史长河,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三国风云,宛如拥有电闪雷鸣之势,又有着稍纵即逝的绚丽之彩,泰山压顶般的霸气,那种叱咤风云的豪气,都是这个时代的魅力所在。时势造英雄,三国时期涌现的英雄真的比比皆是,手握亮银枪的常山赵子龙、勇猛无敌的张飞、智多星诸葛亮、忠君重义的关羽和心思缜密的陆逊等等,每一个人

  • 汉末三国时期有哪些成姓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末三国时期有哪些人,汉末三国时期有多少姓刘的人物,汉末三国十大名人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开篇依然提醒大家出行时要注意防护呀。虽然史册中会记载一些人物的生平事迹,但也不是事无巨细全部记录,还会有些春秋笔法。本篇就来聊聊汉末时期的成姓人物们。梳理了《三国志》中提及的成姓人物们,列个名单:成廉、成宜、成济、成倅、成公英、成就、成弘、成何、成藩、成当。相较于其他

  • 汉高祖刘邦战绩统计,刘邦的军事实力到底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高祖刘邦军事能力,刘邦的军事指挥水平,刘邦历史上有多厉害

    攻克砀-胜 攻克下邑-胜 攻丰未下-败 攻克丰-胜 和项梁破章邯于东阿-胜,从项梁 和项羽合攻克城阳-胜 和项羽破章邯濮阳东-胜 和项羽合攻定陶未下-败和项羽破秦军雍丘-胜 攻外黄未下-败 和项羽合攻陈留未下-败 破秦军杠里-胜 攻破东郡尉于城武-胜 和魏将合攻秦军-胜 和彭越攻昌邑未下-败 攻开封

  • 战功赫赫的大将军蒙恬,一生忠心耿耿,为何最终被杀害?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蒙恬大将军的一生,历史上蒙恬有哪些战功,真实历史蒙恬

    他忠义一生,为秦朝的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没承想毁在小人的阴险算计中。但直到离世之前,他对大秦的忠心依然没有改变,他遗留的两句遗言,深刻领悟后让人痛哭不已。一、一代名将含恨而终蒙恬的大将之才,成就于秦始皇一统六国的蓬勃野心,但也折损于秦始皇未作安排的骤然辞世。蒙恬出身显赫,是世代名将之家的后人。祖父

  •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秦始皇只能排在第二位,第一位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始皇是最伟大的皇帝,秦始皇是一位最好的皇帝吗,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帝秦始皇

    第五名明朝皇帝清圣祖康熙。 清圣祖康熙,在他8岁时就继位,到了14岁开始亲政,在位执政61年,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从小好爱学习,有非常坚强意志,他继位时还是个幼崽,他那时披上龙袍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而且他的父辈交给他的任务,并不是只座皇帝陛下江山。而是去消灭那些反清势力,和

  • 秦始皇把自己称为朕,“朕”到底什么意思?史学专家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始皇为什么自称朕,秦始皇当时称自己为朕吗,为什么秦始皇用皇帝来称呼自己

    自从秦始皇称呼自己为朕之后,已在中国流传了近两千年的时间,然而秦始皇为什么要用“朕”做自称?史学专家给出答案:将“朕”拆开看就明白了。在秦朝的时候,人们大多数在河边、湖边定居,以此来保障生活水源,而且还可以利用舟船捕捞鱼虾,改善生活,同时还能够交换取生活品,所以舟船就成为了古代百姓主要生存的工具,以

  • 夏侯惇屡战屡败,却成为曹魏第一大将,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魏夏侯惇谁厉害,夏侯惇为啥能进曹魏太庙第一名,夏侯惇在曹魏什么水平

    当然,按照先后顺序来说,夏侯惇则是曹魏第一任大将军,因为大将军这一官职,夏侯惇可以说是曹魏的第一大将了。但是,在很多人看来,夏侯惇的大将军一职,是有些名副其实。在汉末三国时期,夏侯惇不仅屡战屡败,还一度被吕布俘获,可谓十分狼狈不堪。一首先,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

  • 汉高祖欲更换储君,群臣劝谏皆无效,唯有留侯明哲保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画像一、突如其来的易储风波帝年五岁,高祖初为汉王。二年,立为太子。本来按照预定计划,刘盈的储君之位是无法被撼动的,但前197年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的皇储之位差点不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随着刘盈的年龄增长,他素来仁弱的性格让刘邦很是失望,其间又有三子刘如意的出生,让高祖深觉“颇类己”。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