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若不临阵换掉廉颇,赵国的悲剧能避免吗?

长平之战若不临阵换掉廉颇,赵国的悲剧能避免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536 更新时间:2024/1/28 7:35:04

那么历史上哪一场战战役最符合这种状态呢?首选便是长平之战莫属。这场战役有四个个主角:一个是大气沉稳的秦王、一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赵王。一个是久经沙场的战神白起、一个是年轻气盛的猛将赵括。终最秦赵两国上演了一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歼灭战役,对于秦国来说结果无疑是好的,但对于赵国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悲哀,那这种悲哀又从何说起呢?

[var1]

一,长平之战的悲哀

这是一个让人谈之色变的战役,一场让赵国45万将士葬身的惨战,抛开秦朝的野心不谈,真正把这些将士送上断头台的是赵孝成王的命令,更是空有一腔在纸上谈兵本领的主将赵括,还有为了黄金千两的赵国奸臣。

第二,纸上谈兵的赵括

话说,赵括府上得到命令的时候,其母亲十分反对,要其推辞此项任务。毕竟自己儿子是什么样子,身为母亲心中有数,谁会拒绝这样的差事?他母亲见其贪图职位带来的高官厚禄,很是无奈,便只身到皇宫,请求赵王收回成命。

他母亲说道,我亲眼见到赵奢身为大将,却对人非常和善,与士兵同吃同住,凡是得到的赏赐皆分给下人。并且每当接到命令,就会全身心投入到战争的部署中。然而,赵括却与其父亲不一样,当君王的旨意一下,他立马端起了官架子,众将士前来跪拜他,他一副清高的样子,凡是得到的赏赐也摆在家中好好观赏,并收纳到库房。所以他不能担此重任。然而,多说无益,赵王是下定了决心。她母亲只好说道,希望此次战役中因为赵奢的失败以及将士的生命不要连累赵家其他人。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赵王不听人劝,就连蔺相如的话也抛之脑后,那么最终他只能承受这种无法预期的后果。

[var1]

果不其然,公元前260年,赵括一上战场,以为自己的军事理论基础扎实,胜利完全是手到擒来,然而事实证明,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由于没有做好充分的实际调查,撤销了廉颇原本的拖延战术,命令全军向秦军发起进攻,最终上了秦军的套,战死沙场。他自己身死无所谓,但却连累了45万赵国将士却为他的错误决定买了单,而自古临阵换将也是兵家大忌,但赵王此时已经听不进任何谏言。

也是经此一战,赵国彻底的元气大伤,根基受损,只留下一具苟延残喘的身躯,仰仗强国鼻息而活,亡国俨然是最终结局。在此之前,赵惠文王的去世,廉颇,蔺相如和赵奢强强联手的局面也随之远去,剩下的不过是廉颇年迈,赵奢病逝的现状,赵国的强盛局面早已不如从前了。

第三,不被信任的廉颇

有着丰富经验的廉大将军显然有谋略与手段,一上战场就运用战术耗住了秦军,让其无从下手。虽说赵军几次战败,但终究让秦军吞并,然而,赵国国王毫无作战经验,更不懂廉的作战技术,只看到了表面他吃了败仗,发了雷霆震怒,派遣使者前去指责廉颇。这就像是社会上的一些无能领导只从表面出发,看到下属办事在最开始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就开始无端加以指责,让人很是无奈。

[var1]

对于赵王来说,廉颇无疑是没用的,但在秦军眼中,他的战术却让自己难以应对。为此,范雎便在赵王身上下功夫,用黄金去收买他身边的宠臣,使得一出反间计。在利益当前,自己无疑是最重要的,至于国家安危那都不在奸臣的考虑范围内,自然反间计很快就生效了。使得赵王改变了应敌的主将,改为了谈论军事总是侃侃而谈的赵奢儿子。

这无疑是令人心寒的,铁骨铮铮的老将军还在战场上坚守城池,保家卫国。而在朝堂,转眼就被奸臣陷害。就连自己所忠心对待的君主也不相信他,这些人如何可信,真真的讽刺之极。

[var1]

纸上谈兵的人就如现在一些成绩好但没什么能力的人一样,他们只有理论的基础,却无实际经验做支撑,于是再多的理论也终究是空洞无力的。这场战争,错的是赵王,错的是赵括,然而最终却是45万赵国将士被秦军坑杀,结束了这一场廉颇苦苦支撑的战役。而秦军虽说是胜利者,伤亡同样惨重。理论只是口头的言论,没有真正实战的经验和本领是行不通的。空谈误国,使这么多士兵送了性命。

历史不会重演,但是若我们假设,当初赵国虽面临前期失利,不临阵换将,此时廉颇拒守要害,把拖延战术贯彻到底。而当时秦军本来就疲于征战,士兵疲惫不堪,粮草供应不足,赵国是否会有搬回战局的可能呢?若当时赵王不听信谗言,不用赵括换掉老将廉颇,结局会是怎样呢?

更多文章

  • 孙坚孙策称帝,吴国才算完整?《三国志14》的孙权原来这么没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国志14孙策,三国志14可以杀孙权吗,三国志武将孙权

    [var1]所以阿鸯就想在《三国志14》里尝试一下让孙坚或孙策做一回吴国皇帝,让他们还了称帝梦的同时,看看他们的政治手腕和孙权相比如何。先来看看父亲孙坚吧,孙坚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卓越的统率值和武力值使得其能够驰骋在战场上肆意杀敌,而且个性和战法的配置都是非常擅长在正面战场上对决的。[var1]这

  • 同为“战国四公子”,信陵君的声望,为何要远高于孟尝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首,战国中最仁德的信陵君,孟尝君和信陵君谁厉害

    [var1]根据《史记》对这两人的记载,我们便能发现,两人之间很大的不同。虽然,史料所秉承的一直都是客观的手笔,但涉及到两人总体上的评价时,司马迁对于信陵君的评价,明显要高于孟尝君。在《魏公子列传》的记载中,西汉初立的时候,高祖刘邦每次路过大梁之墟,都要派人祭奠信陵君魏无忌公子。而且祭奠并非一次两次

  • 负荆请罪人尽皆知,长平之战后,廉颇和蔺相如的下场却鲜有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会说什么,廉颇和蔺相如负荆请罪有哪些过程,负荆请罪后蔺相如和廉颇怎样了

    随着战争的继续,很多国家已经走向了灭亡。也有一些国家甘愿俯首称臣,依附大国从而以求自保。因此最后中原的大国也仅剩下燕、赵、韩、魏、齐、秦、楚。但是赵国在长平之战后损失惨重,一度险些灭亡,大臣廉颇和蔺相如的下场也极为惨烈。[var1]当时中原被七个大国所割据。其中赵国最为强大,不仅有赵奢、庞煖、李牧等

  • 为什么只有齐桓公和晋文公是铁打不动的位列“春秋五霸”?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晋文公和齐桓公谁先称霸,春秋齐桓公和晋文公哪个强,晋文公与齐桓公哪个好

    [var1]按照周朝天下体系的初始设计,周天子是名义地位最高(至尊)和实力最强(至强)的,以“至尊至强”统治天下。但周天子在西周灭亡后只是“至尊”而不是“至强”了,而周朝的天下体系却还存在。因此需要一个新的人代替周天子的“至强”,在名义上替“至尊”的周天子统治天下。[var1]这个代替周天子统治天下

  • 长平之战坑死四十万赵军的,不是赵括,而是赵国朝堂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长平之战赵国死多少人,长平之战赵国败在哪里,长平之战赵国真实情况

    [var1]1.赵国VS秦国,从整体局势到关键局部的力量对比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成为公认强国。此时之势,楚国最大、齐国最富、秦国最强。而能建统一之功的,要么楚、要么秦。除了秦楚,其他战国根本没有染指九鼎的机会。最富的齐国也不行,原因就是金钱买不来实力。而战国实力,一个是战士,一个是粮食,这才是绝对的

  • 太平天国早期的“十大”领导人都是谁?又都有着怎样的人生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太平天国十大最惨将领,太平天国时期重要人物,太平天国的领袖有哪些

    天王洪秀全天王洪秀全:太平天国早期的精神领袖,“拜上帝教”期间,一直以神秘莫测的神灵形象出现,直到金田起义的当天才出现在众人面前,振臂一呼,领导了这场运动,但随之又退居幕后,战争的军事领导权被杨秀清、萧朝贵等人夺取,在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自称天王,并对杨秀清等人加封为王,攻占南京后定都,并改名天

  • 表演太出色,风头盖过陈晓旭,邓婕才是《红楼梦》中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邓婕陈晓旭照片,邓婕陈晓旭综艺节目,87版红楼梦陈晓旭邓婕

    凤姐见面就说林黛玉好看,“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赞完外貌,再夸气质。“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嫡亲的孙女”可谓妙笔。表面上是夸林黛玉,实际上是夸贾母,抚慰三春。“嫡亲孙女”,就将黛玉和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摆在一起。或许有人说,按照血缘关系,三

  • 科普一下,清朝的总督巡抚,还有道台臬台藩台都是多大的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的道台臬台是什么官,清朝藩台是什么职务,清朝最有名的巡抚

    摘要:在清朝题材影视剧里,经常可以看到总督、巡抚,还有道台、臬台、藩台这些对官员的称谓,那么这些都是多大的官职?【公告:本号在今日头条新开关联账号“知兵堂老周”,敬请大家关注支持】在清朝题材影视剧里,经常可以看到总督、巡抚,还有道台、臬台、藩台这些对官员的称谓,那么这些都是多大的官职?“台”,古时候

  • 顺治做了一个梦,醒来将梦中女子纳入后宫,此女日后生下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顺治后宫是怎样的,顺治后宫最好命的妃子,顺治真正的身世

    而满军入关后,虽说汉人是在满人的统治下,但是皇太极推崇的政策却是满汉一家亲,强调人权是平等的。在皇太极的英明决策下,给接下来的顺治帝,留下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国家局势。而顺治在刚即位后不久,突然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姑娘,她的气质深深地吸引着顺治。在梦醒后,顺治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这个女人,并将她纳

  • 嘉庆除掉和珅时,和珅为何不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嘉庆怎么除掉和珅的,如果嘉庆不杀和珅那和珅能活多久,嘉庆除掉和珅很容易吗

    清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大清王朝自此迎来了新的时代。乾隆去世后仅仅六天,刚刚获得亲政大权的嘉庆皇帝,就派人将正在给乾隆守灵的和珅捉拿下狱,而后很快宣布了和珅二十条大罪,逼着和珅用一条白绫在狱中自尽。说来奇怪,作为乾隆跟前的大红人,和珅在朝中的党羽众多,一度被人们称作“二皇帝”,为何和珅被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