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之所以选择和亲,是因为白登之围吗?

刘邦之所以选择和亲,是因为白登之围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41 更新时间:2024/1/24 6:31:10

刚好曾经劝刘邦迁都城的醒目部下娄敬可能是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献计说:“匈奴单于再凶再猛也是男人,是男人当然都会爱好美女,不如多送公主美女大搞和亲,这样生的下一代就是你的外孙,皇上你就是外公了,大家都是亲戚,匈奴人自然也不再那么嗜血好战啦,至少会有点投鼠忌器嘛。”

呵呵,这招还真是使得,又是玩的陈平式“美人计”耶,可谓是一脉相承也,还是用美女换和平的那一套,只要能保住江山,美女又算个什么,刘邦连声大赞道:“这招高!就这么办了!”

话说娄敬这个见皇上也穿得破破烂烂的家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刘邦也最喜欢有本事有个性的人了,绝对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也),也是刘邦的一个重要谋士,他一生中对帝国最了不起的贡献有三,即迁都、和亲、迁豪三项计策,这三项计策我都听他的,也对刚刚立国的汉朝的政治稳定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居功至伟也。

不过,有一样刘邦没有听娄敬,也就是追击韩王信并抗击匈奴被围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差点丢了小命的那一次,起初娄敬是反对刘邦出兵的,认为此去一定不利于汉军,因为匈奴人是使诈高手,居然还应验了,真是一位奇才也。

说起匈奴,这个曾使刘邦吃了哑巴亏的北方游牧民族,其实他们在秦汉天下纷争之际,就趁机加强自己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狡猾有加的冒顿单于更是乘着中原楚汉相争无暇顾及其他战事之机,悄悄控制了华夏国北部的广大地区,并拥有40余万精锐骑兵,一时兵强马壮的样子,成了北方的主要军事力量。汉一立国,匈奴也成为了汉朝北方的最大边患,骚扰不断,战事频频。

为什么刘邦会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呢?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前文曾扒过,我们在此长话短讲。

汉六年,野心勃勃的冒顿单于曾发兵围攻马邑,韩王信抵挡不住匈奴的铁蹄蹂躏宣布投降,而且在第二年勾结匈奴反叛,攻打晋阳,眼看本土都将要受到匈奴威胁,也为了修理一下韩王信这个反骨仔,刘邦只好率30多万大军又御驾亲征。大军到了晋阳,刘邦便派使者入匈奴探听虚实。不料十分精明的匈奴单于巧妙地上演了一出“隐强示弱”的好戏,故意隐藏如狼似虎的精兵强将,只给前来刺探军情的汉朝使者看到匈奴的老弱残兵,让汉使者留下了匈奴人软弱无能没战斗力的印象,中了他的奸计,可谓是兵不厌诈也。侦察敌情回来后的使者不知是中了别人的道道,被表面现象蒙蔽的使者当然说匈奴弱不禁风一击即跨,还口口声声说是眼见为实也(那些实是伪装的),汉军打过去绝对会摧枯拉朽,而当众人皆醉时唯娄敬独醒,他认为匈奴人轻易就击败了韩王信,绝对不会是乌合之众,这里面一定发生了我们不能了解的诡异变故,所以他力排众议,认为匈奴有意诱敌深入,让汉军钻进他们装好的口袋“伏奇兵以争利”,出奇制胜也,认为汉军绝不可轻率出击,不然的话会吃大亏。

原本娄敬是对的,刘邦却被使者的所谓“眼见为实”所鼓动和蛊惑,不听娄敬建议轻进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被扮猪吃老虎的匈奴军队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靠阏氏说服单于才能突围而出,最后大败而归,才知道娄敬的苦口婆心,悔不该不听他的话,于是因为他的高瞻远瞩见识超人,刘邦特意擢升他为建信侯,还真诚地向他讨取对付强悍匈奴之妙计。

娄敬于是详细地为刘邦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认为“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固不可以武胜也”,也就是说天下初定,大家都刚刚从炮火中爬出来,都有点厌倦了打仗,而且因为长期内战让物资匮乏天下空虚,只需要以和为贵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生产,根本不可能再穷兵黩武,于是给刘邦提出了以上所说的“和亲”政策, 也就是说把汉嫡长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实行“和亲”方是上策。尤其是娄敬从匈奴实地考察回来后,认为匈奴确实势力很强大,而且其部族离汉都城长安较近的只有700里,一天一夜驰马狂奔铁蹄即可到达,这样对汉朝国家安全威胁实在是太大了,为了缓解这种威胁,那就送美女吧,换句话说也就是用“美人计”换和平了,取一种怀柔姿态。

于是,对抗当时十分强大的匈奴颇感吃力的刘邦便采用了娄敬的建议,与匈奴结“和亲之约”,汉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单于为阏氏,每年奉送给匈奴大量的絮、缯、酒、米等物品,并与匈奴进行边贸活动,从而大大缓解了边防压力。后来“和亲”之策也成为了汉朝对匈奴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确实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既然说到“和亲”这个如雷贯耳的历史名词,我们还是愿意在此多费点历史口水的,因为由刘邦的出色平民谋士娄敬提出和策划的“和亲”,可以说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政治事件,也成为以后的经典性历史事件,因为就在于它的独特的开创性,也就是说大规模的持续“和亲”政策是始于汉的,尽管对此一直争论不休,说不好定论,不过史料上也确实没有多少这方面的记载,但说大规模和亲自汉始是应该是对的。

当然,和亲在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小规模零星的和亲会经常发生,而最早的和亲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51年的周襄王时期。

据说,那时候周襄王想攻打郑国,但又怕力量不够,于是便娶狄女为王后,结为亲家,以此与戎狄军队结成盟军共同伐郑,以姻亲来结成军事同盟加强军事力量,这是一种有很明显政治目的的结亲行动,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算是假结婚,但和那种真正意义上的以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的民间纯传统婚姻(当然和亲也可以生子)是有很大的不同,这可能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和亲”事件,就在于它的最直接的政治目的,说白了也就是以婚姻和美女胸脯大腿换取平安,换取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压力的减轻,这种典型的政治婚姻也是一种赤裸裸的政治交易行为,基本上和爱情无关。

那么“和亲”从字义上来说,那当然是以国家和平的名义进行的国家层面的婚嫁亲事外事活动。因而具有十分明确的政治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历史上对和亲有褒有贬,认为好的说是促进了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和社会经济文化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认为不好的说这是一种屈辱妥协、投降卖国的政策,至少在牺牲公主的个人利益方面就没有立场和人情味。

哈哈,这世事就是奇啊,什么简单的事情到了不同的人那里都会变得复杂变得莫衷一是起来。

和亲于其形式来说大抵有两种,通俗点说,也就是高攀和下嫁两种。当国力较弱时为了取悦强敌和缓和民族矛盾,主动采取送上门的方法(这就有一种高攀的味道)换来喘息机会;而当国力强盛时,为了向周边比较弱小的民族示好,在对方的要求下,有目的性地下嫁公主,促进民族友好交流,尤其是对异族统治者的怀柔政策,以达到“以夷制夷”的效果。

所以这种和亲的政治功用十分显而易见,说心里话,只是有时候就苦了那些为国家前途命运而牺牲自己感情甚至于幸福的皇室公主,政府因送美女而减少了政治压力,那么那些被送给胡人单于的公主又遭受了怎样的个人生活压力?毕竟大家生活习惯、生活背景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个个中甘苦也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所以说连皇帝贵族的女儿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幸福,成了政治斗争和军事角力的牺牲品,你说她们的幸福指数又有多高?

唉,没办法了,人都没有绝对的自由,打天下时连刘邦的命都可以随时可能被敌人索去,就更加不用说私人感情了,要干事业,有时候是要有所取舍的,谁叫美色也是生产力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邢邵有着怎样的文学造诣?对后世有着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邢邵,北魏,历史解密

    邢邵(496─561),北朝魏、齐时无神论者、文学家,“邵”一作“劭”,字子才,河间鄚(今河北任丘北)人,代表作《冬日伤志篇》。曾经在北魏、北齐做官,官至中书监(官名,与中书令职务相等而位置略高,同掌机要,为事实上的宰相),摄国子祭酒,授特进。因出身仕宦,受到良好的教育,故邵十岁便能属文。邢邵少年时

  • 李渊的修史计划为什么没能顺利进行?有哪些困难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唐高祖李渊登基后曾下令编撰南朝(南梁、南陈)、北朝(北齐、北周)和隋朝的史书,但没能成功,最后以“烂尾”收场,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熟悉古代史书编撰的朋友们都知道,“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南史》

  • 丈夫去世,古代女子如何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丈夫去世,古代女子如何生活?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第一条路,也算是结局最好的一条路,那自然是改嫁了。在我国古代并非所有朝代男尊女卑都那么严重,在宋代理学兴起之前,社会上婚嫁风气还算自由。如果女子丈夫死亡,无论是皇室、官宦,还是百姓,寡妇改嫁也属正常。就比如说,当时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自己

  • 清朝不入八分公爵的爵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不入八分公爵的爵位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下面就来说一说清朝特色的封爵不入八分公和入八分的区别。不入八分公主要是清朝的宗室爵位,而清朝的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等,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和不入八分镇国公、奉恩辅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

  •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为何会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为何会造反?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凭借宠信,李善长越嚣张李善长有嚣张的资本,甚至可以说:皇帝老大他老二。只不过这些话只是客气话,或者说走个过场,当不得真的。公元1370年,朱元璋开始大肆的封赏功臣,李善长的职称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李善长既是开国第一功臣,也是

  • 大唐名将们有多牛?个个都有副业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大唐名将们有多牛?个个都有副业,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大唐历史上诞生了许多名将,不仅领兵打仗能力爆表,他们的第二职业,更是出类拔萃。李勣,精通医学,参与编纂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唐本草》,还自撰《脉经》。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兼通医学,曾奉旨与许敬宗、孔志约、于志宁等编《新修本草》(又名

  • 魏延被封为“征西大将军”,这到底是什么官职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魏延,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魏延是蜀国著名大将,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在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的时候,魏延因为和杨仪

  •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里昂工人为走出生活困境而发起的战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历史解密

    19世纪20年代,正在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他们的理想四处奔走时,工人阶级已经在酝酿着自己的实际斗争了。19世纪20年代,正在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他们的理想四处奔走时,工人阶级已经在酝酿着自己的实际斗争了。法国里昂的工人站在这种斗争的最前列。一提到里昂,人们就会想到这是法国的丝绸之城。从1

  • 群臣推选太子时,为什么得票第一的是康熙帝第八子胤禩?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命令大臣推选太子时,得票第一的是八皇子胤禩,为什么会这样?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废除太子胤礽。但康熙帝在胤礽被废后几个月就后悔了,想复立胤礽。为了不让自己背上出尔反尔的骂名,康熙帝一方面下令群臣推选太子,另一方面都不断地暗示群臣自己要复立

  • 红丸案:明末三大案之一,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了三件匪夷所思的案件,即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这三起事件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史称明末三大案。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红丸案泰昌元年(1620年),泰昌帝病重,李可灼进献红丸,自称仙丹。泰昌帝服后死去,而在当天,首辅方从哲拟遗旨赏了进献红丸的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