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西楚霸王这样赫赫威名的项羽,却在与刘邦的对决失利后不愿渡过乌江东山再起,而是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宣告自己生命的终结。面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抉择,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是英雄气概,有的人则认为是愚蠢的行为。
那么,项羽为何在死里逃生到乌江边的时候却不肯过江东重整旗鼓呢?到底是因为他要强的性格,还是说他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呢?其实,项羽之所以宁愿自杀也不肯过乌江,并不是因为他的愚蠢,而是他自觉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作为秦末起义军的一份子,项羽跟随自己的叔父项梁起兵,以恢复楚国的旗号聚集人马,反抗暴秦。而与出身草根阶层的刘邦不同,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是正儿八经的亡国贵族。更为难得的是,项羽本身就具备着极高的武力值,同时深通兵法。
正因如此,力能扛鼎的项羽在反抗暴秦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功绩,与各地诸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军背水一战,采用破釜沉舟的战术一举击溃秦军主力,敲响了秦王朝灭亡的丧钟。因此,尽管是刘邦先入关中迫降了秦王子婴,但项羽的灭秦功劳无疑更大,因此后人才会评价项羽:“船沉巨鹿竟亡秦”。
只不过,勇武冠绝天下的项羽在功成名就后很快显露出骄横霸道的一面。项羽不仅自作主张封刘邦为汉中王,违反了“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还派人杀死了自己名义上的“领导”——楚国的义帝。随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随意欺压各路诸侯王,逐渐引起了众怒。
后来,刘邦在韩信的辅佐下暗度陈仓,夺回了关中,随后与项羽进行了多年的争斗厮杀。尽管刘邦在正面战场上被项羽多次击败,但知人善任的刘邦在张良、韩信、萧何的辅佐下,切断了项羽与后方的紧密联系,让勇武的项羽在前线和后方之间疲于奔命,逐渐奠定了胜局。
最终,刘邦假意与项羽议和,等到疲惫不堪的楚军放松警惕后,刘邦发动突袭,韩信在垓下将楚军重重围困,在四面楚歌声中,几近走投无路的项羽只好带着几百亲兵突围,杀向乌江。尽管汉军人多势众,却依旧拦不住所向披靡的项羽。
项羽领着几百残兵败将接连击败阻拦自己的汉军部队,费尽周折终于来到乌江岸上。此时,身后的汉军尚未追上,恰逢乌江的亭长前来接应自己,好不容易突出重围的项羽其实完全可以一走了之,渡过乌江后再重整旗鼓。然而,项羽却并不愿意渡江。
尽管后世人诸如王安石等人认为项羽多年以来杀戮过多,即使渡过乌江也未必有人愿意继续听命项羽,会陷入到“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的尴尬局面。然而,不管怎么说项羽此时已经突围,一旦渡过乌江就能逃出生天,哪怕还有一丝希望就不应该放弃。
乌江的亭长劝说项羽,“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十数万,亦足王矣”。事实上乌江亭长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凭借着江东的人力物力是可以与刘邦继续抗衡的。然而,面对这些客观上的有利条件,项羽却视若无睹,最终放弃渡江。因此很多人都认为项羽这种行为是愚蠢的,但其实只是因为项羽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这才放弃了。
后世的人们在评价项羽一生辉煌的战绩时,都会忍不住称赞项羽所具备的勇武与谋略。而项羽本人在乌江岸上回顾自己的人生时,自然也会为自己的战绩感到骄傲,然而在项羽的内心深处却更愿意倾向认为自己的功绩是一种“天命”。
项羽认为自己得到“天命”庇护的时候,做起事来无往不利,这才有了赫赫功绩。而自己之所以会在垓下之战中一败涂地,并不是自己能力下降了,而是“天命”不再庇护自己了。也就是说,项羽“发现”了一个部下并不知道的“秘密”——自己已经失去了天命。
这样一来,项羽认为不管自己有没有渡过乌江,都是徒劳无功地挣扎。没了天命加持,自己失败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正因如此,面对乌江亭长的劝说,项羽才会发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的无奈感叹。
于是乎,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渡江的提议,回过身来与汉军厮杀,尽管项羽的神武依旧,但已经失去斗志的他还是在乱军之中身受重伤,最终选择了以自杀了结了自己的人生。伴随着项羽的离去,似乎也就印证了这位曾经勇冠天下的西楚霸王的确是失去了天命。
只不过,面对项羽这样的抉择,史学家司马迁倒也没有责怪他自杀的行为是愚蠢的,而是评价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天命,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失败并不是失去了天命,而是“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一味地想要用暴力征服天下,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尽管我们未必能够理解项羽不过乌江选择自刎的做法,但无论如何这位征战半生的西楚霸王都不是什么愚蠢的人物,只不过是在多年的厮杀中崇尚去遵从天命而已。只不过他所发现的这个“秘密”,未必能够让后人信服而已。
对于勇冠天下的项羽来说,尽管汉军布下了天罗地网,他依旧可以突出重围杀到乌江。只不过,项羽突破外敌的重围容易,却突破不了自己内心的藩篱。在发现自己已经失去天命这个“秘密”后,项羽的斗志也就随之土崩瓦解了。并不愚蠢的项羽最终还是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走向了自己的结局。
参考资料:《史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