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的三子朱高燧,诬陷太子并图谋毒死亲爹,为何最终得以善终?

朱棣的三子朱高燧,诬陷太子并图谋毒死亲爹,为何最终得以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671 更新时间:2024/1/23 2:00:38

1423年5月,北京,一场宫廷政变正在酝酿中。

因为这时候,63岁的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已经半个月没有下床,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眼看着就要一命呜呼。

每当皇帝病重的时候,权力斗争就会白热化。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皇帝的皇子自然也不是好皇子。明成祖朱棣的第三子、赵王朱高燧就是一个雄心勃勃,想当皇帝的“好皇子”。

士兵可以靠努力在战场上立功,一步步高升,当上将军,皇子无论怎么努力,只要不是嫡长子,很难登上龙椅。

朱高燧虽然是嫡出,但是他晚投胎了五年,皇位是给同母哥哥朱高炽准备的,没有他的份。

规则是给老实人制定的,野心家从来不相信规则,要不然历史上也会发生那么多宫廷政变,李世民也不会成为唐太宗。

40岁的朱高燧是朱棣的第三子,就是要挑战规则,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像李世民一样。

在皇帝不首肯的情况下,朱高燧只能发动政变。

发动政变靠的是首先就是枪杆子,朱高燧懂得这一点。他的枪杆子,是皇宫护卫指挥使孟贤,这个职务是负责皇宫安全保卫工作的。

因此,朱高燧拍着孟贤的肩膀说:孟将军,好好办,我们是一条船上的,政变成功,你就是开国大臣;失败的话,我们都要被砍脑袋!”

“放心吧赵王,臣一定全力以赴!”孟贤拍着胸脯说。随后他话锋一转说:“不过光有军队也不行,我们师出无名,要想尽快控制局势,必须有传位诏书,哪怕是假的。”

“嘿嘿,真有那玩意儿我们还用搞政变吗?”朱高燧说,“遗诏的事,我早就安排了,由钦天监王射成及内侍杨庆的养子参与伪造遗诏工作”。

钦天监是负责历法的机构,也负责解释天象,如果钦天监配合,他们就可以把那段时间发生的自然现象,解释成老天爷的安排、只有让朱高燧当皇帝才具合理性。而内侍则是皇帝身边的工作人员,不但知道皇帝的健康情况,还熟悉皇帝的笔迹,伪造遗诏得心应手,能以假乱真。

最关键的是,他们知道皇上什么时候蹬腿,能不迟不早地展示伪造的遗诏。

如果朱棣还没死,你亮出遗诏,那就等于自寻死路,如果皇帝死了很久,再拿出遗诏,恐怕新皇帝早就登基了,还是死路一条。

因此,朱高燧以为,自己既抓住了枪杆子,又抓住了内侍的笔杆子,政变成功的概率很高。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朱棣偏偏没死,缓过来了。

如此一来,朱高燧的政变计划即将面临失败。按说朱高燧还可以等,但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朱高燧没有这个耐心,夜长梦多。

于是,他和自己的心腹经过商量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干脆把朱棣这个老家伙弄死。然后对全国百姓宣布,根据永乐帝生前安排,废掉太子朱高炽,让赵王继承皇位。

《明史·卷一百一十八》记载:“谋进毒于帝,俟晏驾,诏从中下,废太子,立赵王。”

翻译过来就是,赵王计划给朱棣投毒,等皇上死了,颁发伪造的遗诏,登上皇位,囚禁太子。

然而,朱高燧有李世民的雄心,却没有李世民的才华和组织能力,李世民手下都是忠心耿耿能力超群的一帮干将,朱高燧手下都是贪生怕死的猪队友。

果然由于朱高燧保密工作做得不好,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就泄露了。

原来,参与谋反的一个武将高以正,嘴里藏不住话,把谋反之事告诉了自己的外甥王瑜。

王瑜一想,我要是告密了肯定要被提拔,皇上给的官,肯定要比朱高燧给的官大,于是他就向朱棣告密了。——“总旗王瑜姻家高以正者,为贤等画谋,谋定告瑜,瑜上变”(告密的王瑜事后被升为千户)。

其实,朱高燧的政变成功概率很低,因为参与政变的没有高官,全都是中下级军官,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内侍也不是大佬级别人物。

尽管如此,朱棣还是要派锦衣卫查实,果然从内侍那里搜到了伪造的遗诏。

一听奏报,朱棣大怒,将老三朱高燧叫来进行审问。

在强大的压力下,朱高燧认怂了。这货就不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在父皇面前战战兢兢,话都说不出来。——“栗不能言”。

朱棣一看哭笑不得,心说小三子啊,你让我太失望了。

其实朱棣对老三朱高燧最宠爱,惯得不像样子,对他的娇惯甚至超过了对次子朱高煦的娇宠。

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天下父母都向着小的孩子,其实皇帝也不例外。

朱高燧本来有封地,在河南安阳,但是朱棣却让他留在北京,还让他担任重要职务。——寻命居北京,诏有司,政务皆王后行。《明史》

意思是,朱高燧在北平不仅主管藩务,还兼管政务。

由此可见,朱棣对朱高燧还是非常信任的。

但是俗话说,惯子如杀子,朱棣的溺爱让恃宠而骄,嚣张跋扈,不务正业,整天想入非非,最后干出了伪造遗诏,企图谋害父皇,发动政变的大逆不道之事。

其实,朱高燧不是第一次乱来,是有前科的。《明史》记载,早在永乐七年,朱高燧就曾因胡作非为,多次抹黑太子,从而激怒了朱棣。

太子朱高炽反而为其说情,才得涉险过关。

因此,朱棣没有惩罚朱高燧,只是杀了他手下的马仔长史顾晟。

自此,朱高燧不得不有所收敛。然而,朱高燧并没有诚心悔过,他不过是迫于形势改变了策略,假装悔过自新,做一些表面文章。

其目的自然是为了取悦和迷惑朱棣,麻痹太子朱高炽。

而且同样对皇位有浓厚兴趣的朱高煦,表现过于抢眼,但是也受到了朱棣的无情打压,贬到乐安州。

这时候朱高燧不得不接受教训,低调再低调,以免成为出头鸟。不过他没有死心,而是暗中笼络朝中重臣,蓄势待发,等待机会。

果然,在朱棣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朱高燧跳了出来。这次小三子再次犯错,越搞越大,竟然要谋杀亲爹,是可忍孰不可忍?

抓捕朱高燧后,朱棣杀掉了他的所有心腹(孟贤、高以正等人被杀)将朱高燧圈禁在府中。

朱棣为什么要放了小三子一马?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

翻译过来就是:太子朱高炽为三弟讲情说,这事是弟弟手下人干的,三弟不知情,父皇不能加罪于他。

朱高燧再次死里逃生,有两个原因,一是太子朱高炽太仁厚,为弟弟讲情;二是朱棣内心还是向着小儿子,不忍心,知道他是小泥鳅翻不起大风浪。

前面说了,朱高燧的谋反过程,一没有强大的团队,二没有周密的计划。换言之,没有重臣支持,没有强大军事后盾,就几个小太监,加上几个低级武官,与其说是一场政变,不如说是一场过家家。

因此,朱棣并没有太当真。

如果朱棣想杀小儿子,一定不会征求太子意见,那是给太子出难题。

站在朱高炽的角度讲,如果他要主张杀掉三弟,反而会让朱棣心里不舒服,“杀”字绝对不能出自朱高炽的口。

朱高炽不光是仁厚,而是非常老练,懂政治。

他心里明白,尽管朱高燧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可父皇还是舍不得自己的幼子,不忍心痛下杀手,不然不会给自己讲情的机会,直接就拖出去砍了。

因此,与其自己出面落井下石,受到朱棣的猜忌,还不如雪中送炭,为朱高燧求情,将其从鬼门关拉回来,也能让他心悦诚服。

同时也能显得自己宽厚,给父皇一个好印象,让文武百官钦佩自己。

不管怎么说,政变粉碎后,朱高燧的皇帝梦彻底破碎。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终于死了,但是成为孤家寡人的朱高燧,已经没有了发动政变的能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哥哥朱高炽登基。

按说朱棣死后,大权在握的朱高炽(明仁宗)一定要秋后算账,给弟弟小鞋穿,或者干脆杀了他。然而朱高炽不但没有那样做,反而加朱高燧岁禄二万石,并在洪熙元年四月十六日(1425年5月3日)让他就藩彰德府。

朱高燧这时候也表现得很老实,表示拥护朱高炽的领导。

仔细观察之后不难发现,他这样做,是情非得已。

一是自己没有了军事实力,二是感念大哥几年前的救命之恩。

朱高燧不但名义上拥护大哥,而且主动上表削去自己的兵权,心甘情愿做一个自在的藩王。可见,此时,朱高燧完全放弃了对皇位的幻想。

然而,哥哥朱高炽薄命,在位仅仅十个月就一命呜呼了,年仅47岁。

朱高炽的突然驾崩,让朱高燧看到一丝希望,那颗原本平静的内心又开始躁动不安。可是,朱高燧毕竟也过了不惑之年,不是毛头小伙,不再那么冲动。

而且他已经交了兵权,只剩下没有经过训练的家丁,也没有武器装备。因此,这时候的朱高燧有贼心没贼胆,只是想想,却并没有动手。

与他同样有野心的朱高煦却沉不住气,在侄子朱瞻基继位后,朱高煦就暗地里联络朱高燧,希望二人组成联合阵线,一同造反。

因为朱高燧态度暧昧,朱高煦迫不及待地贸然起兵,发动叛乱。

当时,朱高燧还抱着一线希望,打算采取观望态度,万一朱高煦成功了自己好有个退路。

因此,他既没有上报宣宗皇帝,也没有起兵响应朱高煦。

朱高煦原本应为,自己资格老,有带兵经验,侄子朱瞻基是个毛头小伙,肯定不是自己的对手,自己如果起兵造反,一定能复制老爸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经验,夺取皇位如探囊取物。

他小看了这个侄子,朱瞻基虽然没有作战经验,但是有魄力、有胆略,竟然御驾亲征。

结果朱高煦没有精兵强将,造反很快失败。被押至北京之后,朱高煦也向宣宗皇帝交代,曾经策反朱高燧。

可在汉王朱高煦被杀后,朱瞻基却放过了这个曾经试图矫诏篡位、弑父杀兄的三叔。

不仅如此,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厚待这位三叔,又赐田园八十顷。

对朱瞻基的做法,大臣们是不理解的。

比如监视朱高燧的陈平上疏劝谏朱瞻基,并且列举朱高煦策反朱高燧的证据,并力劝他发兵彰德,拿下朱高燧,一劳永逸地除掉心头大患。

内阁辅臣杨荣、夏元吉也主张这样做。

在此情况下,朱瞻基被说动了,决定杀掉三叔。这时候的朱高燧命悬一线。

然而,三朝重臣杨士奇却站出来反对此事。他说:

“先皇帝仅仅有三个儿子,陛下也只有这两个叔叔。如今汉王朱高煦叛乱被杀,那是罪有应得,可赵王朱高燧叛相未明,没有确凿证据,切不可加罪其身,引来万世骂名。”

看过杨士奇的奏疏后,朱瞻基猛然醒悟,朱高燧逃过一劫。

其实对于造反的二叔朱高煦,朱瞻基也打算放他一马,怪就怪朱高煦竟然在侄子看望的时候使绊子,彻底惹毛了朱瞻基,将他扣在缸里活活烤死。

朱高煦死后,朱高燧唇亡齿寒,更加恐惧。得知朱瞻基的特使袁容向彰德而来,朱高燧寝食难安,已经开始准备后事。

然而,袁容带来的是朝中大臣弹劾朱高燧的奏折,以及朱瞻基安慰他的书信。

见此情形,朱高燧如释重负,心中高悬的石头终于落地,他仰天大笑道:“我活了。”

他做梦都没有想到,不自量力,两次阴谋发动政变,最后竟然获得善终,被侄子朱瞻基赦免。

此后,朱高燧终于安分守己,不再胡思乱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藩王。

1431年,朱高燧在家中病逝,享年48岁。

临死前他将子孙叫到跟前,专门交代他们不要张扬,更不要贪恋权位,以免招来祸端。

更多文章

  • 是非成败转头空:明朝状元的悲苦人生,是他诗词的最佳写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十首古诗道尽人生,八首诗词道尽人生起落,明朝诗词100首

    杨慎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从他的曾祖父开始,一门都入朝为官。他的父亲杨廷和,经历过四朝皇帝,坐到了内阁首府之位,也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可谓是荣耀一时。杨慎于1488年出生于北京,他自小也是一个天才儿童,七岁通诗书,十二岁提笔写文章,以一句“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在京城声名鹊起。不过也是在这一

  • 郑成功临终前下令处死妻子、儿子、孙子,一代英雄为何这样绝情?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郑成功子孙现状,郑成功为什么处死妻子和孙子,郑成功反清复明

    只可惜英雄不长寿,出生于1624年的郑成功,年仅38岁就去世了。临终前,郑成功接连听到坏消息——父亲郑芝龙被清廷处斩,郑氏祖坟遭毁,朝廷又下令封海毁船断绝他的贸易之路。郑成功又气又急,与此同时,郑家内部也出了一件事。这件事的后果十分严重,因为郑成功竟然下令处死自己的妻子、儿子还有孙子。都说家家有本难

  • 明代“三杨”,辅佐朱棣朱高炽,培养朱瞻基,缔造四代优秀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瞻基和朱高炽与朱棣谈话说造反,朱棣朱高炽朱瞻基高光时刻,朱棣喜欢朱瞻基才立朱高炽为太子

    内阁一号人物杨士奇其实谈到三杨内阁,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三杨分别是什么样的品行和才能,他们之间的优缺点又是什么?三杨之中的被称为“西杨”的杨士奇是三人中年纪最大、资历也最老的阁臣,同时杨士奇也算是三人之中类似内阁首辅的存在。杨士奇是寒士出生,幼年的时候家里就十分的贫寒困难,而父亲的过早病死,也让杨士奇

  • 崇祯的内阁首辅们,东林党当上一任后就被放弃,官场新人两年入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崇祯换了多少首辅,崇祯有几任首辅,崇祯首辅任职时间表

    明朝的崇祯皇帝是个急性子,这表现在他对自己的主要帮手,即内阁首辅大臣的任命上。他也不得不急,自崇祯二年起,清军屡次入关,农民起义军也越做越大,到处天灾人祸,整个大明朝一副亡国之相。崇祯皇帝因此很急迫,他巴不得一瞬间完成所谓的中兴,不说恢复到“永乐盛世”时期吧,至少也得是个“仁宣之治”。但冰冻三尺非一

  •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如何对待他的两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临死时说刘伯温,刘伯温真的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刘伯温之死和朱元璋有关系吗

    因为刘伯温就是那个在屠杀之中存活下来并步步高升的“幸运儿”。不过刘伯温的这种幸运也并没有持续多久,他还是死在了洪武八年的一个早上,就连他留下的两个儿子也没能得以善终。刘伯温之死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之中,刘伯温是一个被神化的人物,甚至在某些传说故事中,刘伯温是促成朱元璋登上皇位的一个神人,甚至把明朝的建立

  • 他是明朝第五名将,战功赫赫却背叛朱元璋,让朱元璋真正陷入痛苦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反朱元璋了吗,明朝开国功臣与朱元璋的关系,明朝朱元璋的历史评价

    在朱元璋不断战斗中,他曾经遭遇到背叛。大将绍荣和赵继祖密谋要杀害他,朱元璋把二人处死,大将谢再兴叛变,朱元璋及时将叛乱镇压。对朱元璋来说,背叛,并不能动摇他强大的内心。长期的困难生活,锻炼了朱元璋的生存能力,磨练了他的意志,让他对人心,有足够的认识和接受能力。可是,这个人的背叛,却让朱元璋真正陷入痛

  • 晁盖一次无力的反击,让宋江心生警觉:看来得想一个更好的办法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晁盖对宋江的态度,宋江怎样救了晁盖,宋江是怎么把晁盖救出来的

    但是晁盖能够在江湖上博得偌大名声,能够让阮氏三雄心悦诚服,说明他并不缺心眼,而且也具备一些枭雄的潜质,当然不会对宋江的“权利蚕食计划”没有一点觉察。事实上面对咄咄逼人抢班夺权的宋江,晁盖也及时地进行了一次反击,只可惜这次反击相当无力,反而令宋江心生警觉:“晁盖已经开始回收权力,看来得想一个更好的办法

  • 将军中箭失血过多,成吉思汗为何下令把他塞入牛肚,结果你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成吉思汗中箭,成吉思汗脖子中箭是第几集,成吉思汗最勇猛的部下

    其实在古代战争中最致命的伤害是来自弓弩,因为它是一种远程的攻击武器,冲力十分的强大,而且一般的弓箭上都有倒钩,所以拔出来十分的困难,往往都会给人体造成二次伤害,所以士兵们很多都死于弓箭下。成吉思汗是一名英雄,他的部队十分强大,他的统领自然是一方面的原因,其实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位强大的将军。这位将军名

  • 北宋曹皇后的第一段婚姻:丈夫并非宋仁宗,结婚当日被抛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仁宗曹皇后简介,曹皇后与宋仁宗的婚姻,宋朝曹皇后有没有子嗣

    古人结婚的年纪普遍比较小,十四五岁时成婚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宋仁宗就是十五岁时大婚的,他的第一任皇后郭氏年仅十四岁。曹皇后嫁给宋仁宗时已经十八岁了,现在人看来可能不算很大,但在古代已经有些偏大了。那么为什么曹皇后直到十八岁才出嫁呢?宋朝官方对此没有记载,不过宋朝人喜欢写笔记,因此才解开这个小谜团。原

  • 嘉靖年间,四十个倭寇打到南京城,杀伤三千人,数十万明军挡不住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53个倭寇打到南京城下是野史吗,嘉靖年间倭寇占了多少座城,嘉靖时期倭寇叛乱

    大家好,欢迎来到吹牛的猩猩吹历史。明朝初期,倭寇就不断骚扰东南沿海,朱元璋施行海禁政策,但是收效并不大。到了嘉靖年间,倭寇也是越来越猖狂,在史书中有这么一个疯狂的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四十余名倭寇打到南京城,这是咋回事?今天猩猩跟您说一说这个奇事,希望您能喜欢。嘉靖三十四年,四十余名倭寇从浙江入境,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