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一、长平之战背景
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把韩国的上党郡和韩国的联系切断。于是,韩国的国君想要把上党郡献给秦国想要求和,上党郡守冯亭与百姓们商量,认为与其将上党郡交给秦国,不如交给赵国。
反正上党郡都是要交出去,交给赵国,赵国尚能和秦国对抗。如果直接给秦国,秦国的国力会更强盛。于是冯亭就改变了韩国国君的计划,擅自将上党郡送给赵国。
赵孝成王听说了此事,与平阳君赵豹和平原君赵胜一起商议。赵豹和赵胜持两种不同的观点。平阳君赵豹认为不应该接受。
他认为,韩国平白无故将上党郡交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震怒,攻打赵国,带来的坏处比好处要多。但是平原君赵胜认为,平白得到一郡,是有利的,于是赵孝成王接受了上党郡,封冯亭为华阳君。
[var1]
前260年,秦国攻占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到赵国境内,赵国军队在长平接应逃亡的百姓。
二、廉颇固守
前260年四月,王龁借此进攻赵国。赵国派廉颇去统率军队。秦赵两军士兵时有交手,赵军士兵侵害了秦军侦察兵,秦军侦察兵又斩了赵军名叫茄的副将,战事逐步扩大。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夺下两个城堡,俘虏了四个尉官。
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统帅,他见到赵国初战接连失利,于是实行“固守战略”。七月,赵军的军队高筑围墙,坚守不出,秦军屡次挑战赵军不为所动。就这样,廉颇的固守战略让秦赵两军一耗,就耗了整整三年。
[var1]
秦军见赵军不交战,于是采取“离间计”,大肆宣扬:“秦国最伤脑筋的,只是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将领而已,廉颇容易对付,他就要投降了。”赵王早已恼怒廉颇坚壁不出,认为廉颇软弱,又听到许多谣言,信以为真,就让临阵让赵括代替廉颇。
三、赵括纸上谈兵,人屠白起用计
秦国在得知赵括充当将领,暗地里安排白起担任上将军,并命令谁都不准走漏风声,不然格杀勿论。赵括一上战场得知对方将领是白起之后,改变了廉颇的战争策略,先对秦军发起攻击。
白起假意兵败逃跑,引赵军进入秦军营垒,走了三部战略:第一步,暗中布置两支突袭部队对赵军发起攻击,一支两万五千人的军队斩断了赵军的后路;第二步,另一支五千精骑快速部队切入赵军的营垒之间,将赵军分割成两个独立的军队;第三步,堵住运粮通道。白起多次对赵军进行攻击,赵军被迫就地建造壁垒,等待救援。
[var1]
四、秦赵两国生死之战
秦昭王得知赵国粮道被切断后,非常开心,下达了三个命令:
1.全国总动员。秦昭王亲自到河内,封给百姓爵位各一级。
2.举全国之力。秦昭王下令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救兵,断绝他们的粮食。
3.亲自坐镇指挥。秦昭王决定亲自坐镇指挥军队攻打赵军。
到了九月,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在军营中已经有拿人肉充饥的了。困厄已极的赵军走投无路扑向秦军营垒,发动攻击,打算突围而逃。他们编成四队,轮番进攻了四、五次,仍不能冲出去。
他们的将领赵括派出精锐士兵并亲自披挂上阵率领这些部下与秦军搏杀,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部队大败,士兵四十万人向武安君投降。白起将赵国四十万大军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士兵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此战前后斩首擒杀赵兵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var1]
长平之战以秦军大胜告终,从此赵国元气大伤,再也不能与秦国匹敌。
五、赵国战败原因
1.弃用廉颇。廉颇的固守战略虽然耗费时间长,但是也有他一定的道理。廉颇以以逸待劳的方式挫秦军的锐气,静等时机出击。对于长途跋涉的秦军来说,士兵的身体必定吃不消,秦军历来擅长速战速决,这样的长期消耗对于秦军来说就是面临着山高夜寒,粮草不济,会拖垮秦军。
两军这样消耗,只能是两相败亡,而不是一强一弱,对于赵国来说也不是最坏的结果。但是赵孝成王用人不当,启用了赵括。在启用赵括之前,赵括的母亲曾反对过,认为赵括不能领兵打仗。虽然赵括对用兵谈的头头是道,但是并不能把它用于实践中。赵括的父亲赵奢曾说,如果让赵括为将,那么赵国一定战败。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赵括这一战,果然让赵国损失惨重。
[var1]
2.底气不足。赵国初战失败时,赵孝成王曾与楼昌、虞卿商量与秦国议和。楼昌认为应该派一位地位高的和使臣去秦国议和,但是虞卿认为直接议和难成,不如联合楚、魏两国,给秦国施加压力,这样议和才有可能成功。
最终赵孝成王采取了楼昌的建议,派使者郑朱到秦国议和。秦国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向外散步秦国已经和赵国和解,以防别国解救赵国,最后赵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另外,秦赵两国的农业也直接决定了战争中两国的情况。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还修建了郑国渠,为保证战争的粮食供应情况。
[var1]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进行了胡服骑射变法。胡服骑射是对军事上的一次改革,并非全面改革。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单单的军事强大,还要有足够的国力作为支撑。
赵国的胡服骑射只在表面上进行改革,并没有触及到根本。而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一次全面变法,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所以农业的差距也导致了赵国惨败。
总结
汉代贾谊曾在《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于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正说明了秦始皇统一六国非一代之功,长平之战秦军大败赵军,大大的削弱了赵国,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的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催生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诞生。
参考文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