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人屠白起为不仁,赵王遗憾用书生,浅析长平之战赵国失败原因

人屠白起为不仁,赵王遗憾用书生,浅析长平之战赵国失败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019 更新时间:2024/1/22 22:29:06

[var1]

一、长平之战背景

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把韩国的上党郡和韩国的联系切断。于是,韩国的国君想要把上党郡献给秦国想要求和,上党郡守冯亭与百姓们商量,认为与其将上党郡交给秦国,不如交给赵国。

反正上党郡都是要交出去,交给赵国,赵国尚能和秦国对抗。如果直接给秦国,秦国的国力会更强盛。于是冯亭就改变了韩国国君的计划,擅自将上党郡送给赵国。

赵孝成王听说了此事,与平阳君赵豹和平原君赵胜一起商议。赵豹和赵胜持两种不同的观点。平阳君赵豹认为不应该接受。

他认为,韩国平白无故将上党郡交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震怒,攻打赵国,带来的坏处比好处要多。但是平原君赵胜认为,平白得到一郡,是有利的,于是赵孝成王接受了上党郡,封冯亭为华阳君。

[var1]

前260年,秦国攻占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到赵国境内,赵国军队在长平接应逃亡的百姓。

二、廉颇固守

前260年四月,王龁借此进攻赵国。赵国派廉颇去统率军队。秦赵两军士兵时有交手,赵军士兵侵害了秦军侦察兵,秦军侦察兵又斩了赵军名叫茄的副将,战事逐步扩大。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夺下两个城堡,俘虏了四个尉官。

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统帅,他见到赵国初战接连失利,于是实行“固守战略”。七月,赵军的军队高筑围墙,坚守不出,秦军屡次挑战赵军不为所动。就这样,廉颇的固守战略让秦赵两军一耗,就耗了整整三年。

[var1]

秦军见赵军不交战,于是采取“离间计”,大肆宣扬:“秦国最伤脑筋的,只是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将领而已,廉颇容易对付,他就要投降了。”赵王早已恼怒廉颇坚壁不出,认为廉颇软弱,又听到许多谣言,信以为真,就让临阵让赵括代替廉颇。

三、赵括纸上谈兵,人屠白起用计

秦国在得知赵括充当将领,暗地里安排白起担任上将军,并命令谁都不准走漏风声,不然格杀勿论。赵括一上战场得知对方将领是白起之后,改变了廉颇的战争策略,先对秦军发起攻击。

白起假意兵败逃跑,引赵军进入秦军营垒,走了三部战略:第一步,暗中布置两支突袭部队对赵军发起攻击,一支两万五千人的军队斩断了赵军的后路;第二步,另一支五千精骑快速部队切入赵军的营垒之间,将赵军分割成两个独立的军队;第三步,堵住运粮通道。白起多次对赵军进行攻击,赵军被迫就地建造壁垒,等待救援。

[var1]

四、秦赵两国生死之战

秦昭王得知赵国粮道被切断后,非常开心,下达了三个命令:

1.全国总动员。秦昭王亲自到河内,封给百姓爵位各一级。

2.举全国之力。秦昭王下令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救兵,断绝他们的粮食。

3.亲自坐镇指挥。秦昭王决定亲自坐镇指挥军队攻打赵军。

到了九月,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在军营中已经有拿人肉充饥的了。困厄已极的赵军走投无路扑向秦军营垒,发动攻击,打算突围而逃。他们编成四队,轮番进攻了四、五次,仍不能冲出去。

他们的将领赵括派出精锐士兵并亲自披挂上阵率领这些部下与秦军搏杀,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部队大败,士兵四十万人向武安君投降。白起将赵国四十万大军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士兵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此战前后斩首擒杀赵兵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var1]

长平之战以秦军大胜告终,从此赵国元气大伤,再也不能与秦国匹敌。

五、赵国战败原因

1.弃用廉颇。廉颇的固守战略虽然耗费时间长,但是也有他一定的道理。廉颇以以逸待劳的方式挫秦军的锐气,静等时机出击。对于长途跋涉的秦军来说,士兵的身体必定吃不消,秦军历来擅长速战速决,这样的长期消耗对于秦军来说就是面临着山高夜寒,粮草不济,会拖垮秦军。

两军这样消耗,只能是两相败亡,而不是一强一弱,对于赵国来说也不是最坏的结果。但是赵孝成王用人不当,用了赵括。在启用赵括之前,赵括的母亲曾反对过,认为赵括不能领兵打仗。虽然赵括对用兵谈的头头是道,但是并不能把它用于实践中。赵括的父亲赵奢曾说,如果让赵括为将,那么赵国一定战败。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赵括这一战,果然让赵国损失惨重。

[var1]

2.底气不足。赵国初战失败时,赵孝成王曾与楼昌、虞卿商量与秦国议和。楼昌认为应该派一位地位高的和使臣去秦国议和,但是虞卿认为直接议和难成,不如联合楚、魏两国,给秦国施加压力,这样议和才有可能成功。

最终赵孝成王采取了楼昌的建议,派使者郑朱到秦国议和。秦国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向外散步秦国已经和赵国和解,以防别国解救赵国,最后赵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另外,秦赵两国的农业也直接决定了战争中两国的情况。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还修建了郑国渠,为保证战争的粮食供应情况。

[var1]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进行了胡服骑射变法。胡服骑射是对军事上的一次改革,并非全面改革。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单单的军事强大,还要有足够的国力作为支撑。

赵国的胡服骑射只在表面上进行改革,并没有触及到根本。而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一次全面变法,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所以农业的差距也导致了赵国惨败。

总结

汉代贾谊曾在《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于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正说明了秦始皇统一六国非一代之功,长平之战秦军大败赵军,大大的削弱了赵国,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的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催生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诞生。

参考文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过秦论》

更多文章

  • 韩灭郑之战:韩国消灭郑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郑国为什么能打到战国,战国郑国的历史,战国郑国怎么灭亡

    [var1]其中,就郑国来说,就是被韩国消灭的。一定程度上,正是消灭了郑国,这才奠定了韩国在战国七雄中的位置。因为作为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诸侯国,韩国在整体实力上无疑和另外六个诸侯国相差甚远。而在吞并郑国之后,韩国的地盘得到扩张,也拥有了立足中原之地的基础。反之,如果韩国像宋国、中山国、越国等诸侯国一

  • 司马懿一生害怕哪些人?魏国有3个,蜀国只有1个,吴国无人上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司马懿一生最怕三个人,司马懿一生实力排名,司马懿是如何进入魏国的

    但由于他的孙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西晋政权,使得司马懿也被扣上了“狼子野心”的罪名。但实际上他在职期间,对每位帝王都忠心耿耿,他独揽大权也多为明哲保身的目的。司马懿的聪明才智是有目共睹的,他是三国时期除了周瑜之外,唯一一个谋略能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但也因为如此,他备受曹操的忌惮,应该在很长一

  • 晋国公族后裔的韩氏为什么能躲过晋国的两次公族大清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不过说两次大清洗导致晋国的公族完全消失倒也不恰当,因为最后瓜分晋国的三家大夫中的韩氏就是晋国公族的后裔。那么身为晋国公族后裔的韩氏为什么能躲过晋国的两次公族大清洗呢?[var1]晋国韩氏的先祖是曲沃城第一代主人曲沃桓叔的庶子万,他在“曲沃代翼”的过程中立了很大的功劳,曾生擒晋哀侯。“曲沃

  • 汉武帝在位时期的四面出击,为何没有使得西汉如秦国一样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汉武帝西汉衰落原因,西汉汉武帝简介,汉武帝是怎样巩固大一统王朝的

    [var1]历史上汉武帝在位时期,整个华夏文明被推到了一个巅峰的状态。这是因为,汉武帝在位时期整个汉王朝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西有西域,东临黄海,占据朝鲜半岛设立乐浪四郡。同时,汉武帝在位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曾大力度的出击盘踞在北方的匈奴,尤其是在西域车师国,汉匈双方展开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拉锯战,这

  • 廉颇知错就改,蔺相如心胸宽广,2人最终落得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廉颇蔺相如最后结局,廉颇和蔺相如的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廉颇和蔺相如最后怎样了

    [var1]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无疑就是赞扬了廉颇的知错能改,勇于承担后果从而激励我们向其学习。那么廉颇之所以负荆请罪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廉颇是赵国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军,战国末年以英勇善战而闻名,与白起等人被称为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廉颇是一个十分有才华的人,对战事部署都颇有研究,曾在对齐国的讨伐中,他的骁勇

  • 当NBA遇上三国争霸—哈登领衔火箭五虎上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火箭vs勇士哈登封神之战,nba火箭哈登对决,哈登火箭队三巨头

    [var1]今年的NBA休赛期,各球队在自由市场大肆动作,招兵买马,一支支球队厉兵秣马,似乎都准备好新赛季要大杀四方一般,颇有些三国时期群雄并举的局面,谁能逐鹿中原,还犹未可知。话说西南方,火箭拒守休城自比蜀国,仗中良将无数,五虎将神威,哈登便是关云长,立马横刀,荡尽天下英雄,一身射术精湛、突破犀利

  • 三国志战略版:吴国核心战法介绍,哪些武将可以分解战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魏国:哪些是核心武将,哪些是核心战法,哪些武将可以拆蜀国:姜维、庞统是核心,不建议拆战法的武将分析花席介绍了魏国、蜀国核心武将与强力武将,也介绍了魏国、蜀国哪些武将可以分解,哪些武将没必要分解,这一期文章聊聊吴国的武将。[var1] 一:统御值7的武将 [var1]什么是核心武将?就是某个强力队伍,

  • 秦灭六国之后,为何会有“秦灭六国,楚最无罪”的说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可是,秦朝并没有维持太长的时间,到了秦二世的时候,整个秦国便彻底的走向了覆灭。而到我们回顾秦末这段历史的时候,便能发现,秦国的快速覆灭,同六国旧贵族王室的强烈反弹,有着很大的关系,诸如项梁、项羽便是楚国旧贵族势力的一个代表。作为楚国的旧贵族,打着楚国的旗帜招兵买马自然就成为了其必要的选择

  • 桂陵之战魏国无忧,为何在马陵之战后一夕而落寞至此?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魏国的崛起得益于魏文侯,而其落寞却是诸侯中率先称王的魏惠王,两场战役下来,魏国的衰弱竟然是如此的迅疾,前者桂林之战,魏国虽败,却也未伤精动骨,恢复能力仍然强悍,可是后者马陵之战却一夕而落寞至诸侯尽相征伐,竟有亡国之危,实在令人不解。要找到其中的答案,还是要先回到魏文侯的崛起和魏武侯的扩张

  • 周室内乱,秦国就是不肯发兵勤王,理由让人心悦诚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勤王是什么意思啊,秦国勤王,秦末秦军三大主力为什么不勤王

    [var1]周惠王王子颓还是周惠王的亲叔叔,对亲侄子下手,就能有这么狠!周惠王呢?从洛阳出发,一竿子跑到温县,并在温县颁布诏书,号召天下诸侯勤王。好消息传出来,刹那间,天下间是风起云涌啊,为什么?其时周室虽然已经衰微,但毕竟是天下共主,还有点利用价值。诸侯可以率兵勤王,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当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