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句话也有其他N多版本,但答案总跳不出以上这个小圈子。
但其实,这是《三国演义》这部广为流传的小说给人留下的刻板印象:罗贯中把战争简单化为武将的单挑,所以人们往往以武力论英雄。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像张郃这般智勇双全的良将,才是战场上最让人忌惮的存在。
张郃不仅能征善战,还有一个另敌人头疼的特点:那就是越老越妖。
随着作战经验的增长和同时期各大名将纷纷凋零,张郃在后期几乎成为无敌的存在,不仅让刘备头疼不已,甚至还曾精确算出诸葛亮粮草能用多久。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最后张郃之死,也与他的过分耀眼有关。
一、“王的后人”
张郃出身名门,他的祖上是秦末汉初著名的游侠张耳。
张耳早年仗义疏财,好结交天下义士,刘邦就曾慕名前来,成为他的门客。
后来,张耳投靠陈胜、吴广,加入到秦末大起义中,后被项羽封为了常山王。后来张耳又改投刘邦,被刘邦封为了赵王。
虽然张郃贵为“王的后人”,但汉末三国距离张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接近400年,他还是要从基层干起。
张郃早年追随韩馥,参加过平定黄巾之乱的战斗,随后改投袁绍帐下。在与公孙瓒的战斗中,张郃多有战功,和颜良、文丑、高览合称为“河北四庭柱”。
二、“韩信归汉”
张郃之所以在后期才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也跟他加入曹操阵营太晚,在前期风头被一干名将抢走有关。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偷袭乌巢,张郃建议袁绍火速前往支援,可袁绍却听信谋士郭图的建议,执意派他攻打曹军大营。
结果,不但曹营没有攻打下来,缺少支援的乌巢也没了。而郭图为了逃避罪责,反在袁绍面前诬陷张郃。张郃惧怕,于是投降了曹操。
看到张郃加盟,曹操大喜,称这是“韩信归汉”。将张郃比作韩信,可见在曹操心中,张郃能力之强。
随后,张郃追随曹操南征北战,攻邺城,败袁尚、袁谭,征乌丸,讨柳城,征东莱,平马超,破韩遂,降杨秋,平宋建,灭张鲁,屡立战功。
不过,尽管被誉为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张郃在加盟曹魏的前期,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这主要是因为张郃出身河北集团,且入职时间较晚,与曹魏集团中的“曹家军”、诸夏侯以及张辽、于禁、乐进等人相比,在资历和地位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张郃真正开始展露头角,是在平定马超、韩遂的军事行动中。当时,曹操刚刚兵败赤壁,不得不把战略防线收缩在长江以北,像张辽、曹仁等名将皆被安排在青徐、襄樊一带防御孙权,而这就给张郃在西北地区提供了锻炼机会。
之后,张郃得以被重视,在平定马超、宋建、张鲁等战役中屡立战功,终于奠定了自己“国家名将”“国之所依”的地位。
三、“刘备、诸葛亮所惮”
建安二十四年,汉中之战爆发,夏侯渊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正在军中无主之际,众人推举张郃为都督:
“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 ”(《三国志》)
结果张郃不辱使命,他稳定了军心,率部全身而退,让占据优势的刘备也无可奈何。
汉中之战是以黄忠斩杀夏侯渊为转折点,但当时刘备并不满意:“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
这里的“魁”指的就是张郃。刘备认为,只杀了一个夏侯渊有什么用,必须要除掉张郃才行。
可见,对于刘备来讲,杀一个张郃,胜过斩杀多个夏侯渊!
刘备既有识人之明,也有先见之明。曹军在汉中的主帅虽然是夏侯渊,但这是由他的官职与地位决定的,如果按实力来排,张郃才是曹军中的NO.1。
刘备的先见之明,更体现在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中。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张郃是:
“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出师极为顺利的情况下,他遭遇了一个大麻烦——张郃。
街亭一战,张郃将诸葛亮的高徒马谡包围于高山上,并断绝了其取水道路,然后发起总攻大败之。此后,他又先后攻取了诸葛亮早先拿下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诸葛亮战果最辉煌的一次北伐旋即失败。
不久以后,诸葛亮再次北伐,曹魏明帝曹叡再次急召张郃商议对策,张郃说:“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张郃还未到战场,竟然就能精准计算出诸葛亮粮食不多,并估计他不能持久。这不是坐而论道、侃侃而谈,而是基于多年战场经验升华出来的实战智慧。
果然,在张郃准备在蜀军撤退的路上进行拦截时,发现诸葛亮早已退兵。
四、被司马懿所算计
尽管张郃阻挡了诸葛亮北伐,但他最终还是死于诸葛亮之手,不过,这并非因为张郃不是诸葛亮对手,而是另有蹊跷。
以上这则史料提到了张郃之死的前因后果。
当时,司马懿为曹军主帅,张郃为副。面对诸葛亮主动退兵,司马懿与张郃发生了分歧,张郃认为“归军勿追”,但司马懿却坚持让张郃领兵追击。
结果,张郃万不得已带兵追击,果然进入蜀军的埋伏圈。张郃膝盖中箭,战死当场。
司马懿一生行事极为谨慎,在与诸葛亮对战时更是从不轻易出手。但这次他却偏偏让张郃追击,这就十分可疑了。
而且,曹魏曾经吃过追击蜀军的亏,此前魏将王双就因为追击而死于诸葛亮之手。
显然,深知兵法的司马懿,不会轻易拿张郃这样一位魏国国宝级名将的性命来进行一次无谓的军事冒险,除非他另有他图。
那么,司马懿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虽然这距离他发动夺取曹魏政权的“高平陵之变”还有18年,但仍不难看出他削弱曹家嫡系力量,扩张自己势力的野心。
司马懿之所以违背兵法常识,甚至主动忘记以往失败的经验,执意让张郃就追击蜀军,目的就是借诸葛亮之手除掉张郃。
张郃作为曹魏军中的王牌与柱石,在当时名将凋零的魏蜀战场上,几乎成了无敌的存在,让刘备、诸葛亮为之忌惮,但可惜的是,这样的将才,却死于自己的人算计,实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