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作为大清的当家人,看到曾经强盛的大清被内忧外患搞得满目疮痍,也想师夷长技以自强,积极地通过改革变革,达到兴盛清朝的愿景。
她重用洋务派,派遣留学生出外学习,建造工厂,发展民用工业,组建水师,加强训练陆军,这么说吧,当时慈禧在清朝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全国上下但凡想进行改革,没有慈禧点头,没有慈禧批款,那是根本不能成行的。洋务运动之后的清朝,实力是有所提升的,所谓的“同治中兴”根本就是慈禧主政期间创造的些许业绩。
慈禧虽然败家,喜欢骄奢淫逸,动不动就挪用军费给自己修园子、过生日,但她支持变革,为强国壮兵做出的业绩,我们也是要认可的。
至于光绪推崇的新法,开始的时候,慈禧也是支持的,毕竟甲午中日战争给清朝带来的伤害太过沉重,变革已经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慈禧要是一开始就反对,那变法早就被扼杀在摇篮里,连百日也撑不到,根本没有载入史册的机会。
那慈禧的态度,为何会从开始的支持,变成后来的反对绞杀呢?主要就是慈禧看出来变法这帮人不靠谱,变法内容根本不会有好结果。
变法缺乏可行性计划,操之过急引得强烈反弹
所谓变法,必须有明确的变革纲领,表达出切实可行的变革指导思想,例如日本明治维新的《五条誓文》,而光绪用来昭告天下的明定国是诏,根本没有讲述变法的内容,康有人之辈也没有详尽的变法蓝图。
在改革派还没有想清楚哪里需要变革,通过怎样的途径去变革的时候,戊戌变法就如火如荼地展开,多个方面齐头并进,裁撤冗官冗员,启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开矿,开办西式教育,取消八股考试;鼓励开设报刊,实现言论自由。
可以说,哪一件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可都要循序渐进,改革派将未来几十年完成的事情,想在两三个月里完成,功利色彩太强。
这些改革内容就是让清政府大换血,触动了所有守旧派的既得利益,操之过急必然会导致守旧派的强烈反弹,作为守旧派的代言人,慈禧自然是要抵制反对。
变法派都是“书呆子”,变法威胁到皇权
变法派的骨干成员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可以成为书本中圣人,却成不了好官,更不是合格的变革先锋。
学而优则仕并不是真理,这些优秀的学霸,不懂政治,不了解清朝。他们排挤所有变法派之外的存在,得罪了清朝的旧官僚,遭到读书人的厌恶,进步人士也不待见他们。
被孤立的变法派,居然认为维新变法进程缓慢,是因为保守派的阻挠,只要杀了慈禧,让光绪亲政,将权利掌握在变法派手里,戊戌变法就能成功,所以想要联合光绪,让袁世凯进京勤王,诛杀慈禧。
慈禧看到这种兆头,变革都要革自己脑袋了,这不是要造反嘛!仅三天就全面叫停了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没抓着,就把戊戌六君子这几个小喽喽、凑数的推到菜市口斩了,为了泄愤,还是拿钝刀子斩的!
说到底,戊戌变法就是维新派一撮人主导的政变,自知无法撼动保守派的维新人士,居然邀请列强参与中国内政,甚至要伊藤博文来中国主持变法,构建中日合邦,为了自己的利益,已经不惜卖国了,这样的变法怎么能不扼杀?
翁同龢一手交出来的光绪,也不是个成大事的君主,戊戌变法的100多天,就发布了240多道政令,朝令夕改,被康有为耍得团团转,即使他掌握了大权,也不会看到变法成功的那天,可能会变得更加悲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