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允炆为什么丢掉江山?

朱允炆为什么丢掉江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932 更新时间:2024/1/16 15:37:34

1. 元朝农民起义时解决百姓吃饭是最主要的问题

政治重心是指一个国家最主要的问题所在,可能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或军事问题。不同的政治问题决定了不同政治人物地位的不同,建文帝之所以被推翻,正是因为随着明朝经济和政局的变化,以朱棣为代表的北京集团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挑战以建文帝为首的南京集团,最后取而代之。

我们先来看从朱元璋起兵反元到朱元璋去世政治重心问题的变化。我们知道,到了宋朝以后,中国进入了古代平民社会。宋朝的官僚制度已经非常完备,皇权已经足够强大,制约皇上的因素只有传统了,这才有了神宗任命变法时,司马光等大臣以祖宗之法的名义去反对。但是到了元朝,这种制度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元朝皇帝出自草原,根本不懂什么祖宗之法,而且蒙古人对官僚制度更是知之甚少,只按草原上的简单分工将设置官吏,裁汰了大量的官员,加强皇帝个人的权力。元朝皇帝依然像草原上的作风那样,大量掠夺似地收税,然后分给蒙古贵族。由于对儒家学说知之甚少,元朝很长时间都没有建立科举制度,而是将人简单地分成四类,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直到元朝后期才实行了科举制。所以,元朝表现为,元朝权力非常大,但官僚的行政效率低下,除了收税分给蒙古贵族外,基本上没什么大的用处。这样一种制度,与中原人长期的儒家信仰和生活逻辑形成了强大的抵触,所以终元一代,农民起义不断。

到了元朝末年,天灾人祸不断,但元朝政府还在收税,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刘福通徐寿辉郭子兴、张士诚等人纷纷起事。我们知道,农民之所以造反,主要是因为吃不饱饭。所以在当时,主要的政治问题就是百姓的粮食问题。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方就是江南,这里也是元朝赋税最多的地方。朱元璋继承了郭子兴的起义军,占领了南京,以此为核心聚集了大量的财富,以争取人心,将江南地区巨大的财富转换成了政治资本。这也就是朱元璋能够得天下最重要的原因。

2.明朝建立后主要政治问题是稳定国内政治

朱元璋在得天下以后,在元朝的基础上完善了官僚队伍,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朱元璋为了恢复破败的经济,应对货币严重不足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一套准计划经济,用以调节经济的产出和需求。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当皇帝以后非常看重自己手中的权力。不顾一切加强皇权,于是才有了洪武朝的四大案,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桓案和空印案,一共牵连诛杀的人有7、8万之多。朱元璋一边杀了,一边用科举制度来选拔新的官员,这些人由百姓升为官员,在朝廷内没有任何根基,只能完全依赖皇帝,对皇权的威胁理从谈起。

朱元璋一面杀功臣,一面大力分封自己的子孙为王。朱元璋的长子是长子朱标,其他共封了24个儿子和1个孙子为王,主要目的在于为朝廷戍边。朱元璋的政治安排是,以儒家学说培养朱标,让他以后当了皇帝推行仁政;其他的儿子在边境上为王,为国家戍边。这样,从中央地方,老朱家掌握了一切权力,皇帝和藩王都能一直世袭下去,那感觉真叫一句歌词里唱的“倍爽”。

可是又有一句话不容忽视,那就是“理想很丰美,现实很骨感。”这个理想从一开始就泡汤了,原因在于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先他去世了。这一下让朱元璋陷入了极大的悲伤和纠结当中。悲伤的是,老来丧子,人生巨痛。纠结的是,面对眼前的局面,朱元璋必须要做出选择,皇位的继承人到底是要选谁。朱元璋思考了六个月,终于选定了朱标的儿子,皇孙朱允炆,主要原因在于他要最大限度地维持自己的政治安排。但有一点,朱允炆是一个比朱标还柔弱的人,要保证他顺利继位,就必须将可能威胁他的人都除掉。于是,朱元璋制造了洪武年间最后一个大案就是蓝玉案。朱元璋本来打算让蓝玉日后辅佐朱标,朱标死了以后,朱允炆肯定是掌控不了蓝玉的。所以,朱元璋下狠心对蓝玉下手,诛杀了几乎所有能征善战的武将。朝堂为之一空。

3.朱元璋死后,大明的主要政治问题由内部转向了外部边疆问题,内部的重新整合也就再所难免。

朱元璋打天下和坐皇帝的时候,主要的政治问题都在王朝内部,老朱都用杀人的方式解决了。可朱元璋死后,国家的主要问题就由内部问题转到了对外的蒙古问题。

朱元璋将功臣杀害以后,主要用两种方式去填补,文官用科举提拔人人才填补;武将则用自己的儿子去做藩王戍边,朝廷再为他们派遣副将。由于内部问题解决了,所以边疆外的其他地区对军队的需要越来越小,包括南京,能征惯战的武将和欺压百姓的武将都被朱元璋杀了。

朱元璋死后,大明王朝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主要是以下方面:

(1)开国功臣为之一空,朝堂上大多数是新进官吏,文才有余而勇武不足,他们在朝廷的根基较浅,办法经验不足,很容易凭一时义气而做出危险的决定,帮助朱允炆削藩的齐泰黄子澄就是这样的人。

(2)北方边疆的力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来边疆上比较强的藩王有三个,分别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棢和燕王朱棣。可是后来,秦王和晋王先后去世,只剩下了朱棣还掌握着雄兵。面对蒙古的威胁,明朝九边的戍卫军队是要时刻驻守的,也就需要源源不断注入各种物资和资源。旧的武将被杀后,他们的军权自然也就落到了燕王朱棣的手里。

(3)从国家稳定的角度来讲,整个帝国内部已经基本安定了,主要问题就是防备蒙古入侵。而这个任务的核心区域就是北京 ,朱棣可以起到主导作用。由于这个问题的长期存在,会有很多的人才为了建功立业去投奔朱棣,朱允炆朝廷的主要将领耿炳文和李景隆也都归降了朱棣。

由此可见,帝国主要问题最合适的解决之地,就由南京转到了北京,当时叫北平。北平地位越来越重要,朱棣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重要。

朱允炆早就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可是他真的太年轻了,既无法很好地作用官吏,也无法合理地派遣将领。甚至还叮瞩前线将领,在战场上不要伤害朱棣,不让皇上落个杀叔的罪名。这种想法真的是“妇人之仁”,让人匪夷所思。

朱允炆太年轻,威望严重中足。也没有足够的人才汇集到人身边来出谋划策。他作用的人齐泰和黄子澄,都是类似于晁错一样的人,只知道一味地削藩,对削藩的危害和战争的持久性的估计却严重不足。

他任命的主将,开始是耿炳文,耿炳文带领十三万人与朱棣交战,耿炳文是一员老将,和朱棣交战时比较稳健。这样与朱棣耗下去是比较有利的,毕竟朱棣兵少。可是就是交战的关键时刻,朱允炆却撤换了耿炳文,换上了李景隆。李景隆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儿子,和朱允炆算是表兄弟吧。可李景隆压根没打过仗,就是个膏粱竖子,远不能和长期驻守北疆的燕王相比。结果,朝廷的兵马虽多,却是一败再败。朱棣看出了朝廷的羸弱,一股作气冲到了南京,推翻了朱允炆的政权。

朱棣即位后,中央和藩镇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一个非常主要的矛盾。可朱棣是戎马出身,在军队中的威望很高,再加上他的起家的地是北京,军队的主要指挥权在他的手里。所以,朱棣虽然在南京当皇帝,也不会遭到北京的反叛,而且朱棣在位期间经常北征,长时间在北京停留。到永乐十九年时,朱棣将大明的首都由南京迁到了北京。到此时,明朝终于由内重外轻转到了外重内轻,从而使大明又稳定地运行了两百多年。

如果可以设想,如果明朝的都城继续在南京。那结果就是,朱棣死后,当年的悲剧很可能还会重演。因为,明朝的内部问题已经解决了,到朱棣时最重要的是要对外,才能稳定王朝,而对外最好的建都之地就是北京。如果皇帝不是亲自驻守,任何一个在北京驻守的藩王和功臣,当他掌握的资源多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和中央发生严重矛盾。

写到这里,想到了一句明朝的情况,“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初年呈现了从“功臣守边”到“藩王守边”,再到“王子守边”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本人认为,如果当年朱标能够顺利即位,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可能会缓和一些,但肯定还会发生。但有一个事实是改不了的,那就是明朝一定会迁都北京,才能稳定政局。

更多文章

  • 从头穷到尾,明朝为什么没有阔过?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为何明朝末年那么穷,明朝是怎样没落的,明朝是怎样走向衰败的

    许多人都知道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天灾人祸轮番上场,由此才造成了国库空虚,民穷财尽的局面。然而这只是真相的一部分。事实上,明朝从立国之初到最后灭国这二百多年时间里,一直没有阔过。那些所谓大明盛世充其量也就是当时的百姓还能填饱肚子。而造成明王朝长期处于温饱线和贫困线上下的恶果却是从明朝开国时候就已经种下了

  • 她被称为“悲惨太后”,靖康之耻时被士兵糟蹋,还生下敌国的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康之耻惨死的公主,靖康真实照片,靖康之耻最惨的皇后是谁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女子的身份是十分卑微的存在。她们若是想要飞黄腾达,最便捷的方式便是“攀高枝”,尤其是皇家这个“高枝”。在历史的史册之中,虽说也会出现优秀聪慧的女人,但是皇帝的后宫之中毕竟妻妾成群,若想要自己能够脱颖而出,是非常难的。不过,总有一些“漏网之鱼”,会走到那个位置,韦太后便是如此。

  • 她是个40岁的奴隶,长得又不漂亮,成吉思汗为何一定要娶她为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成吉思汗最感恩的女人,成吉思汗最后娶奴隶了吗,成吉思汗的妻子为何不背叛

    在我国历史上,成吉思汗是一代天骄,他凭借一己之力统一了蒙古各大部落,随后经过多年的征战,建立了一个统一且强大的帝国。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却娶了一个40岁的老妇人为妻子,而且这个妻子不仅不漂亮,还是一个奴隶,这让人想不明白。其实,这件事情还要从很早之前说起,成吉思汗之所以娶她,是因为二

  • 乾隆人生最大的悲哀:十七个儿子,十三个早夭,最终选了一个废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乾隆把一个19岁的女人纳入后宫,乾隆1-50集免费看,乾隆一生最大的错事

    然而,自嘉庆开始,爱新觉罗皇帝的水平直线下滑,甚至出现了“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况。那么,为什么颇有远见卓识的乾隆会选择嘉靖作为继承人呢?答案是非常残忍的:乾隆帝一生共有十七子,但却有十三名早夭,剩下四位都不是当皇帝的料。晋亲王永璇终日沉湎于声色中,根本没有半点儿志气。某次乾隆派他带着文物群臣外出祈雨,

  • 乾隆是雍正的亲生儿子吗?有人称乾隆是汉族人所生,你觉得可信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乾隆是雍正的亲儿子吗,老梁康熙雍正乾隆,乾隆名声为什么比不上康熙雍正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年,爱新觉罗 弘历出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东北,是著名的喇嘛庙,在康熙时代这里是雍亲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王爷府。乾隆登基后,把父亲雍正的画像供奉在雍和宫的神御殿里,还派喇嘛每天念经,他在每年正月初七都要到雍和宫祭拜自己的父亲,乾隆曾多次以诗表明自己生在雍和宫

  • 多尔衮顺治稳固统治的最重要手段:满、汉官民,俱为一家!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多尔衮为何不推翻顺治,顺治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顺治怎么处置多尔衮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305,《清朝史话》连载12,欢迎收看。清朝迁入关内,在短短的十七八年里,基本上在全国范围稳定了清朝的统治,其中的主要奥妙便是满汉剥削阶级的合作,是清朝争取到了汉族地主对它的支持。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族贵族和以范文程为首的汉族降臣,首先采用了攻心战术。进关前夕,多尔衮对范文程、洪承畴

  • 难怪乾隆念念不忘,魏璎珞这招实在是高,纯妃盒饭已寄到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乾隆第一次对魏璎珞动心,乾隆宠爱魏璎珞的心态,纯妃和魏璎珞

    明明才刚刚拼死为乾隆皇帝剩下七皇子的富察皇后,就这样一身素缟从城墙上毫无牵挂地一跳而下。唯一的儿子被黑化的纯贵妃深深烧死了,在皇后毫无生气的时候,乾隆有一句话抹去她最后的生机。“你没有放肆任性的权利”,就这寥寥数字的一句话,再加上尔晴最后送上的最后一击,富察容音想要求生的欲望彻底被一场倾盆大雨浇灭了

  • 小偷进和珅家库房时看到满屋黄金,却一分钱不拿就走了,原因搞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小偷去和珅家偷东西,小偷光顾和珅库房,和珅对付小偷视频

    清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叫做曾国藩。他是清朝末期的忠臣,为维护清朝统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建立湘军攻打太平天国的军队,最后成功的打得叛军投降。而这位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其实并不是一位绝顶聪明之人。曾国藩在年少的时候就刻苦读书,希望能够功成名就。虽然他不够聪明,但是却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所以每天晚上他

  • 雍正曾一晚宠幸此女三次,之后却再没有翻过她牌子,不是甄嬛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雍正最宠爱的五个女人,雍正最爱的两位妃子,甄嬛雍正临死前片段

    其实能够进入后宫的女人容貌上都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是仅仅只靠外貌就想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或者在众多妃嫔中脱颖而出可就太难了。今天的故事主人公并不是甄嬛,而是丽嫔,这位也是凭借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不作死就不会死,其实自始至终也是一位华妃手底下的棋子罢了,当她因为出色的容貌来到皇上的身边时候,刚开始几乎是受尽

  • 难怪雍正喝茶要八分烫,你看苏培盛都干过啥?太监总领的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苏培盛与雍正,雍正对苏培盛的宠爱,雍正身边的大太监苏培盛

    皇帝不光在意嫔妃们的穿衣打扮,也很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连一斟一饮都不例外,比如他喝茶只喝八分烫,多一分嫌烫,少一分嫌凉,这温度要求太过精准,只有服侍皇帝之久的苏培盛有此功力。苏培盛与槿汐因对食之事被皇后发现,双双发配到慎行司,皇帝只能由苏培盛的徒弟小夏子来服侍。没有了苏培盛服侍在侧,皇帝感觉事事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