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得倭寇几百年不敢进犯中国,同时也是唐朝的一代名相,在皇上身边出谋划策,不仅如此,刘仁轨最终还进入到了唐高宗的庙庭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刘仁轨出身河南,更是河南人的骄傲。
初露锋芒
刘仁轨是隋朝末年生人,出生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他的家境贫寒,但是却酷爱读书。
在隋朝末年的乱世之中,他很难得到读书的机会,爱学的他,只能趁着跟随农民逃荒的时候在地上写写画画。
刘仁轨从小就意识到,想要在乱世之存活下来,没有本事是不行的。他学习非常努力,长大后也因为博学多识,在当地小有名气。
有一次,刘仁轨看到了来当地调查民情的大使任瑰,在他写准备呈给皇上的奏书的时候,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任瑰本来以为是哪里来的刁民找事,但是看到刘仁轨给出的建议确实很好,也惊叹于他的才华,决定把他带在身边。
经过多次的交流,任瑰越来越赏识他的才华,就当即把他任命为息州参军。后来,刘仁轨又被调到陈仓县尉。
刘仁轨初来乍到,谁也不怕,面对作恶多端的折冲都尉鲁宁,他也决定好好治一治他。
刘仁轨本来只想警告他一下,但是鲁宁却当众羞辱了自己,没有犹豫,刘仁轨直接下令将鲁宁处死。
这事被当地的其它官员上报给了朝廷,得知此事的唐太宗怒不可遏。一个县委竟然敢下令处死都尉,这成何体统,于是把他召来皇宫问讯。
他问刘仁轨为什么要这么做,刘仁轨直言不讳告诉皇上:鲁宁不仅侮辱了我,还在地方为非作歹,所以我杀死了他。
知道事情原委的唐太宗认为他是个有胆色,身上有正气的人,不仅没有惩处他,反而还提拔他做咸阳的的县丞。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要到咸阳围猎,但是刘仁轨却劝阻皇上不要来。他说已经到了秋收的季节,百姓都在忙,他没有时间伺候皇上。
听到这些话,唐太宗非常高兴,觉得这个人能体恤民情,而且有担当,是个做官的好材料,又提拔他到新安县做县令。
但是如此清廉刚正的刘仁轨,自然不会受到其他官员的欢迎,尤其是深得皇上宠信的李义府。
遭到人陷害
李义府看着被皇上赏识提拔的刘仁轨,逐渐有了妒忌的想法,认为他会取代自己在皇上身边的地位,于是决定把他除掉。
显庆五年,唐高宗要出兵百济,李义府向唐高宗推荐了刘仁轨。虽然知道这次出兵的时机不好,但是刘仁轨也无法拒绝,他只能向李义府请求,想延迟出兵。
可李义府早就想借机除掉刘仁轨了,他立即督促刘仁轨不要延误战机,迅速出兵。刘仁轨被逼无奈,只能领兵出海,也正如李义府所想的那样,他的船队被风暴吞没,伤亡严重。
回到朝廷的刘仁轨面对唐高宗的指责,百口莫辩,李义府也在旁边说“刘仁轨不除,无法向百姓谢罪。”
同在朝堂之上的源直心却保下了刘仁轨,他对高宗说:天气之变,非人预料。刘仁轨在他的帮助下,最终还是幸免于难。
恰逢征讨百济的王文度将军离世,刘仁轨被唐高宗下令接替王文度掌兵,接任方州刺史。但就是在他刚刚到任的第一年,之前,被征讨的百济又卷土重来了。
大显身手的时候
百济这次找回了曾经的王子,决定反叛,一路打到了新罗,把唐军围堵在了府城。
朝廷得知了这个消息,命令刘仁轨火速增援。刘仁轨终于得到了能一雪前耻的机会,他火速出兵,击退了围攻的百济军队。
看着百济撤军,刘仁轨仍然放心不下,他决定继续留在百济,以免对方死灰复燃。刘仁轨担心的事真的发生了,百济卷土重来,趁着夜色扎下了营。
料事如神的刘仁轨果断出击,迅速摧毁了百济营地,杀得百济人落荒而逃。高宗听说此事,连连拍手称赞,认为刘仁轨有勇有谋,对他大肆嘉奖。
但是刘仁轨也没有接受,建功立业才是他的追求,建功立业的机会在第二年找上了门。
与百济隔岸相望的倭寇,决定帮助百济军队东山再起,很快派出了大军进攻刘仁轨所在的地方。
敌军来势汹汹,刘仁轨也得到了朝廷援军的支持,孙仁师将军前来助阵。刘仁轨在战前提出兵分几路,直取地方大本营,而没有选择先攻占对方的交通枢纽。
他的战术确实直击敌方要害,倭寇和百济首领面对,从几个方向突袭而来的唐军,不敌之下宣布了投降。
刘仁轨也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而是把他们放了回去。自此,倭寇在之后近800年的时间没有再踏上唐朝一步。
虽然刘仁轨出色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仁师将军想让他回去领赏,但是刘仁轨决定留在百济,帮助百济人重建家园。
他帮孙仁师写好了给高宗的奏章,自己则深入百济,调查民风民情去了。
文武双全、大治之才
在刘仁轨的统治下,百济很快就恢复了原貌,并且刘仁轨还把唐朝一些好用的农业工具,带到了百济。
百济人民在刘仁轨的带领下,开垦农田,灌溉水利,逐渐从战争的悲痛中走了出来。刘仁轨还让曾经的百济王子做自己的副官,安抚百济人民,百济逐渐走上了复兴之路。
而在长安,唐高宗看了孙仁师带回的奏章,称赞刘仁轨文武双全,加封了他的官职。在百济,刘仁轨收到了加官的通知,却也不急着回去受命,他在百济还有没有处理完的事务。
几年之后,听闻高宗到泰山祭祖,还在百济的刘仁轨,带着百济王子,倭寇大臣一起来到泰山,臣服于皇帝脚下。
大喜过望的唐高宗直接把刘仁轨封为左丞相,留在了朝廷之内,即使在武则天管理朝政之时,他依然是大唐的重臣。
总而言之,刘仁轨文武双全,立功无数,无论是在唐高宗手下,还是武则天身边,他都尽心尽力地为大唐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位武则天口中的“大唐萧何”,在经历了浮华的一生后,在四十三岁的时候病逝。
而在他死后,也进入了唐高宗的庙庭,这对他来说应该也是无上的荣耀,作为一个河南人,刘仁轨也是不少河南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