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蜀国最弱,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强魏?是以战止战?还是另有隐情?

蜀国最弱,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强魏?是以战止战?还是另有隐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580 更新时间:2024/2/7 22:59:42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是杜甫咏怀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用以表达自己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三国之中,蜀国最弱,然蜀丞相诸葛亮,武庙十哲之一,做为一流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为何要带领弱蜀五伐强魏,逆势而为呢?到底是以战养战,还是另有隐情?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诸葛亮自己以及他同时代的人,就已经回答了,那就是:现实的逼迫与无奈。

然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历史回到1800年前的三国时代,我们先看下诸葛亮所面临的真实的蜀国实力:

我们据此可以大约推断出,三国鼎立时候,总人口约767万,其中蜀国94万,魏国443万,吴国230万左右。蜀国人口与魏国人口比例接近为1:5,由此可知,兵员比例也接近于1:5。

从疆域上来说:

魏国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雍州、凉州等十个州。

吴国的领土包括扬州、荆州、交州这三个州。

蜀国只有一个州,益州。

对照地图,可以很容易的看出,魏国领土是蜀国领土的两倍还要多,更不要说魏国领土主要是富饶的中原地带,而蜀国领土偏居西南,且多山川险塞。

因此,无论是人口,还是领土疆域,蜀国和魏国相比,都是处于绝对弱势的,因此,才有了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发出的担忧,“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其一也。

其二,倘若只是强弱之势明朗,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能力全力发展蜀汉经济,增强实力,相信魏国也不能轻易灭掉蜀国的。诸葛亮自己也相信,在自己有生之年,蜀国不会被灭,事实也证明了,确实如此。然而百年以后呢?蜀国还能安然无恙吗?对此,他自己在《后出师表》中也回答到:“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赵云死的具体时间尚待考证)、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因为这些人才都是集十年之内所聚的四方之精英,倘若将来只有益州一州之地,还能有这么多人才涌现吗,能以一州之地抗衡魏国十州之地的人才吗?是以深为忧虑,为此诸葛亮说:“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其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假如没有这么多可用的优秀人才,那后世之后,蜀国又会不会有比诸葛亮自己更厉害的统帅之人出现呢?诸葛亮认为也很难再有,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亮:“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其四,刘备白帝城亡后,到公元225年12月南征班师,此时的诸葛亮已经44岁了。对于古人而言,这已到了不惑之年。而据考证,三国时期人的平均寿命才三十几岁,因此对于诸葛亮来说,感觉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他若想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多的去做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就必须要珍惜时间,他在《诫子书》中,曾写道:“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因此无论是报刘备知遇之恩,还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诸葛亮都觉得时日不多。

所以,诸葛亮北伐,是在客观现实下被逼迫的无奈之举,在他看来,这也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从个人情感层面上来讲,诸葛亮北伐是为报刘备知遇之恩,托孤之重。

诸葛亮在多个场合,曾多次提到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这样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所以在《后出师表》中为报先帝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这样称赞诸葛亮:“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第三:诸葛亮虽然北伐中原的口号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诸葛亮自己也明白,克服中原非一朝一夕之事,只能缓缓图之,只能尽人事听天命。“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后出师表•诸葛亮》,因此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不曾弄险,不用奇谋,只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之策略。只因其兵员有限,地域狭小。因此,北伐中原,存人为第一要务,这也就解释了,虽然七年五伐中原,然对蜀国损耗却很小的原因。所以孙樵在《刻武侯碑阴》所说:“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

在存人的基础上,若夺得雍凉二州,则进可与曹魏争天下,退可增强蜀国实力以备将来之用。因此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如此写道:“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最后一次率军北伐,这次诸葛亮采用了军事屯田制度,以备长久之战,可惜苍天助曹不助尔,八月二十三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东吴大鸿胪张俨《默记》。

结论:

所以说,诸葛亮北伐,以战止战说法是不妥的,北伐的目标应是扩充蜀国的实力,使其有能力与曹魏争霸天下,若天赐良机,则可恢复汉室,克服中原,若不济,则可争夺雍凉二州,以备后世将来之用。

因此,依据当时环境,诸葛亮北伐,是其现实环境下的无奈之下的选择,也是其认为最好的选择,而北伐,不仅仅只是为了以战止战,更为了在有生之年,最大限度的扩充蜀国实力,事成,则吞魏灭吴,事不成,则坐拥雍凉二州,以备后世之用,然至于成败如何,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则非人力之所能及也。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曹操当年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你理解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上曹操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吗,曹操说宁教我负人休教人负我,曹操谈宁可我负天下

    当然,历史上的曹操肯定不是这样说的,陈寿的三国志也未采纳这个故事,只是《孙盛杂记》里面记载了这句话的原始版本,原话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后经过罗贯中的艺术加工后,就变成了现在流行的两句名言。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所以罗贯中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对语言做了艺术处理,这样的艺术处理,更有

  • 为何秦始皇能统一六国?有人说他侥幸,其实是靠这几样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始皇统一六国谁的功劳最大,秦始皇能统一六国吗,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小视频

    要说秦国本来地处西部,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人才储备都比中原的各大诸侯国相差甚远,所以一直以来被视为夷狄。而历史上秦国的强大要归功于商鞅变法,在法家的治下,秦国变成了一个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赏罚分明的国度,而且鼓励生产改革了当时的田产制度,光这一项就吸引了许多因为战乱而逃亡的农民去到秦国,再加上一些有

  • 为了衬托诸葛亮的智慧,三国演义把周瑜写成气小量狭之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气周瑜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品质,诸葛亮与周瑜略输一筹,周瑜怎么称赞诸葛亮

    说气小量狭,实在冤枉了历史上的周瑜。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

  • 真实的张飞什么样?不仅文武双全,还是个美男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张飞的真实实力,张飞在历史上是个美男子吗,张飞真的文武双全吗

    但是其实我们对历史上真实的张飞知之甚少,一个是因为三国时期的蜀汉并没有自己的史官,所以有关蜀汉的史料非常非常的少,而比较权威的《三国志》对这位蜀汉猛将的记载,都只有区区900多个字,但是我们经过考古学家的发现以及其他的史料对比,仍然可以给大家还原一个更加立体丰满的张飞形象,一个颠覆的认识就是张飞不仅

  • 历史上诸葛亮真的有“七擒孟获”吗?孟获的地盘在今天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也正是因为大家对原素材的掌握程度不同,当人们看了各式各样的故事之后,反而对最初的蓝本越来越感到疑惑。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名场面"——七擒孟获一样,这事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我们若是没有专门去梳理一下,就实在是判断不了。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洋洋洒洒地将七擒孟获的故事写了好几章。但《三国志》中最与之

  • 汉寿亭侯是个什么的官职?为何能让关羽如此珍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关羽的汉寿亭侯是几级侯爵,关羽汉寿亭侯是谁封的,关羽的汉寿亭侯是什么时候封的

    古人很早就形成了"贤臣不仕二主"的观念,所以一般非常抵触降将。但关羽成了一个例外,因为他投降的目的之一是保护兄长,他投降后又真心为曹操干过事,深得曹操的信赖。且他在投降时道明了,他是去为汉天子干事的。所以尽管中途当了降将,关羽也还是个把忠、义和贤都守得很好的将领。而在关羽为曹操效力期间,关羽曾斩杀了

  • 三国故事馆丨孙吴后周瑜时代最为杰出的谋臣——陆逊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周瑜和陆逊谁有谋略,三国最牛谋士陆逊,陆逊在三国中的两个故事

    陆逊,是孙吴势力的一流谋臣,也是周瑜之后孙吴的谋主,以弱冠之龄行英雄之事,擒杀关羽,抗拒刘备,为孙吴立下了赫赫战功,今天,大仙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陆逊的故事。武将历史陆逊,字伯言,出身于江东豪门大族,少年时就在孙权幕府出仕(当时孙权官职为将军),历任郡县长官,政绩斐然。孙权感念陆逊有功,将兄长孙

  • 刘邦挑选大将军,众多英勇将官不要,偏偏选个还是无名小卒的韩信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邦是怎么拜韩信为大将军的,刘邦最勇猛战将,刘邦对韩信的5不杀承诺

    夏侯婴引荐韩信自小熟读兵书,在秦末的乱世,他渴望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名留青史,可惜他到了项羽的手下当兵。项羽本是自负之人,尤其在带兵打仗这一方面,项羽更可以说是目中无人,他对自己有着绝对的自信,韩信虽然多次对项羽提建议,但都被项羽忽视,感觉在项羽手下永无出头之日的韩信决定换一个老板!当刘邦被封为汉王

  • 做了31年的傀儡皇帝,曹操却将3个女儿都嫁给他,凭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提到一代枭雄曹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及文学家,也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但你可知道曹操的子女有多少吗?据《武文世王公传》中记载,曹操实际上共有25个儿子,6个女儿,还有3个养子,真可谓是多子多福了。而更令人称奇的是,曹操的这6个女儿中,竟然有3个女儿全部都嫁给了同一个人?

  • 东吴版“隆中对”:鲁肃、周瑜的统一战略,几乎与诸葛亮如出一辙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周瑜鲁肃谁厉害,周瑜诸葛亮和鲁肃的关系,周瑜和鲁肃到底谁是对的

    其中,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蜀汉诸葛亮的“隆中对”,而因为它最终没能实现,反而成为了一种遗憾的美、残缺的美,让无数人扼腕叹息。不过,与蜀汉同病相怜还有吴国,当初的孙权,也有着几乎相同的梦想。长期以来,因为人们对于吴国的漠视,让它成为了一段非常冷门、鲜为人知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国时期孙吴的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