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是杜甫咏怀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用以表达自己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三国之中,蜀国最弱,然蜀丞相诸葛亮,武庙十哲之一,做为一流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为何要带领弱蜀五伐强魏,逆势而为呢?到底是以战养战,还是另有隐情?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诸葛亮自己以及他同时代的人,就已经回答了,那就是:现实的逼迫与无奈。
然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历史回到1800年前的三国时代,我们先看下诸葛亮所面临的真实的蜀国实力:
我们据此可以大约推断出,三国鼎立时候,总人口约767万,其中蜀国94万,魏国443万,吴国230万左右。蜀国人口与魏国人口比例接近为1:5,由此可知,兵员比例也接近于1:5。
从疆域上来说:
魏国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雍州、凉州等十个州。
吴国的领土包括扬州、荆州、交州这三个州。
蜀国只有一个州,益州。
对照地图,可以很容易的看出,魏国领土是蜀国领土的两倍还要多,更不要说魏国领土主要是富饶的中原地带,而蜀国领土偏居西南,且多山川险塞。
因此,无论是人口,还是领土疆域,蜀国和魏国相比,都是处于绝对弱势的,因此,才有了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发出的担忧,“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其一也。
其二,倘若只是强弱之势明朗,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能力全力发展蜀汉经济,增强实力,相信魏国也不能轻易灭掉蜀国的。诸葛亮自己也相信,在自己有生之年,蜀国不会被灭,事实也证明了,确实如此。然而百年以后呢?蜀国还能安然无恙吗?对此,他自己在《后出师表》中也回答到:“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赵云死的具体时间尚待考证)、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因为这些人才都是集十年之内所聚的四方之精英,倘若将来只有益州一州之地,还能有这么多人才涌现吗,能以一州之地抗衡魏国十州之地的人才吗?是以深为忧虑,为此诸葛亮说:“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其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假如没有这么多可用的优秀人才,那后世之后,蜀国又会不会有比诸葛亮自己更厉害的统帅之人出现呢?诸葛亮认为也很难再有,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亮:“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其四,刘备白帝城亡后,到公元225年12月南征班师,此时的诸葛亮已经44岁了。对于古人而言,这已到了不惑之年。而据考证,三国时期人的平均寿命才三十几岁,因此对于诸葛亮来说,感觉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他若想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多的去做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就必须要珍惜时间,他在《诫子书》中,曾写道:“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因此无论是报刘备知遇之恩,还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诸葛亮都觉得时日不多。
所以,诸葛亮北伐,是在客观现实下被逼迫的无奈之举,在他看来,这也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从个人情感层面上来讲,诸葛亮北伐是为报刘备知遇之恩,托孤之重。
诸葛亮在多个场合,曾多次提到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这样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所以在《后出师表》中为报先帝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这样称赞诸葛亮:“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第三:诸葛亮虽然北伐中原的口号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诸葛亮自己也明白,克服中原非一朝一夕之事,只能缓缓图之,只能尽人事听天命。“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后出师表•诸葛亮》,因此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不曾弄险,不用奇谋,只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之策略。只因其兵员有限,地域狭小。因此,北伐中原,存人为第一要务,这也就解释了,虽然七年五伐中原,然对蜀国损耗却很小的原因。所以孙樵在《刻武侯碑阴》所说:“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
在存人的基础上,若夺得雍凉二州,则进可与曹魏争天下,退可增强蜀国实力以备将来之用。因此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如此写道:“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最后一次率军北伐,这次诸葛亮采用了军事屯田制度,以备长久之战,可惜苍天助曹不助尔,八月二十三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东吴大鸿胪张俨《默记》。
结论:
所以说,诸葛亮北伐,以战止战说法是不妥的,北伐的目标应是扩充蜀国的实力,使其有能力与曹魏争霸天下,若天赐良机,则可恢复汉室,克服中原,若不济,则可争夺雍凉二州,以备后世将来之用。
因此,依据当时环境,诸葛亮北伐,是其现实环境下的无奈之下的选择,也是其认为最好的选择,而北伐,不仅仅只是为了以战止战,更为了在有生之年,最大限度的扩充蜀国实力,事成,则吞魏灭吴,事不成,则坐拥雍凉二州,以备后世之用,然至于成败如何,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则非人力之所能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