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盛唐,时有权臣和权宦威胁到皇帝的事,干涉皇位的继承和国家的运转。中国历史上,作为不完整的男人太监做到极致的,非魏忠贤不可。没有哪位太监的权力超过魏忠贤,没有哪位太监的党羽超过魏忠贤,更没有哪位太监得“九千九百九十九岁”之名,差一岁就是皇帝的万岁。古今中外,谁能胜他魏忠贤一筹。没有。魏忠贤的阉党势大,边疆大帅到内地督抚,内阁首辅到县衙长官,生祠遍布全国(有生祠的地方就是魏忠贤的地盘),短短三年时间做到。
魏忠贤将他所在的那个村子里的所有人都封官赐爵,一步登天,边疆大胜的战功都能挪到魏忠贤“孝子贤孙”身上。据有传闻野史言:天启皇帝临危病重时,因没有子嗣,将从成年诸王中选出一个即皇帝位,魏忠贤担心自己的权势遭到削弱,竟然找了一大批秀女令其中几个怀孕,待到天启帝将死,就推出来说是天启血脉。这可谓是谋国辣手,想将大明江山的主人血脉随便换一个,若是此事真的发生,明朝先帝们泉下有知会不会痛哭失声?
因此崇祯帝对魏忠贤一派恨之入骨是情有可原,任哪位皇帝遇到都忍不了。可是魏忠贤却被新登基的少年崇祯迅速料理,一点风浪也没掀起,这是为什么?被逼到死境的魏忠贤,为什么不敢拼死一搏呢?为什么选择乖乖等待死亡的到来,而不是找来同为受害者的党羽们政变,改朝换代,或是另立新君?种种疑问,都可以让一个人的存在来解释,他从明朝初年活到明朝灭亡,他不死,朝中任何奸佞妖邪都不能兴风作浪威胁到皇帝。某种程度上说,皇帝之位归属谁都得他作主。
英国公是大明最高世袭公爵,父子承袭,一脉相传,无论谁张居正当政,还是刘瑾、魏忠贤当政,英国公一家都安然无事,无人敢惹,好生对待。大明英国公封于靖难之役后的永乐大帝朱棣,殉国绝于崇祯皇帝朱由检。英国公一直领导中军都督府,把持京营和禁卫军,巩固京都,一直发挥着大明定海神针的作用。简单来说,京城内部及附近的所有大明军队,都归英国公统辖,每一任大明皇帝的即位都需要得到英国公的认可和效忠,不然坐不稳皇位。政变,得先过了英国公这一关,不然还没动手就被抓起来了。英国公一脉存在感其实很低,他们不参与朝堂争斗,不干涉皇室内部,他们中立于各方势力,只效忠于大明皇帝。
魏忠贤拼命阻拦崇祯即位,可英国公张维贤亲自抬轿,从容不迫地带朱由检走向皇位,魏忠贤党羽根本不敢动。魏忠贤敢做出格的事,必死无疑,一点机会都没有。英国公是大明当之无愧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