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
清朝的总督权力再大也只是1个“官员”,唐朝的节度使却是1个“土皇帝”,谁容易犯上作乱很明显。
我们先来看清朝总督。清朝是中国封建专制的顶峰时期,对臣下防范的制度设计也达到最完善,像总督这样的大官(管辖着一省或两三省的军事、行政)非皇帝亲信不可。换言之,无论是皇帝亲擢,还是廷臣会审,或者吏部简选,总督的最终任命权掌握在皇帝手里。
这样产生的总督,很大概率上会保持忠诚度,忠心耿耿履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的职责。并且,皇帝会通过各种手段监视总督,奏本、密折等信息载体会不断送到皇帝桌前。
清朝军队
忠诚的总督自然不会叛乱,那么心生异念的总督,会不会犯上作乱呢?
清朝的皇权早就给他套上“狗圈”,总督想开始咬人,那是不可能的。要想造反,最基本的三个条件要具备,一要有调动人马的“管人权”,二要有大量金钱的“管财权”,三要有调动物资的“管物权”。
清朝的总督承袭自明朝,全名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很有点高大上的味道。实际上,总督手下的各级官员,他基本没办法任命,几乎全是朝廷空降的,自己任命官员必须报兵部备案。另外,财、物的掌控也不给力,每次朝廷收割完地方赋税,总督手里就没什么油水。
李鸿章是总督的重要代表
虽然总督手里没有人、财、物,但是很多人说总督还是有法子的,毕竟他麾下有一支部队,难道临时起事不可以吗?
先不说这帮吃着皇粮的部队肯不肯就范,就算他们愿意跟着总督造反,那又会怎么样呢?按道理说,总督要调动手里的部队,要经过朝廷的许可。这个难点我们直接忽略,且当这群大兵很冲动,直接跟着总督闹事……
总督的辖区还有不少其他军队,他们并不受总督的调遣,绿营部队归提督管、八旗兵归朝廷将军管、漕运巡盐归当地衙门管……能耐最大的总督,充其量最多调动近5000督标,刚开始动手就会被闻讯赶来的各路军马剿灭。
八旗人偶
有人说,清朝的总督是“提线木偶”,话有些粗糙但道理很正。总督面上像地方诸侯,可以节制提督、总兵等高级军官,但只有调兵权,没有什么统兵权限。而真正的统兵权在中下级军官,当然他们没有调兵权,这样就形成上下制约的平衡。
另外,总督在1个地方也不会呆太久,朝廷过几年就会将他调离,防止他在地方形成势力。只有在战争时期,总督才能获得特权,给钱、给人、给物。典型如曾国藩打太平天国,朝廷给他很大的权限,而周边防范他的军事力量也一直存在。
一旦天平天国覆灭,曾国藩的湘军就马上被解散,决不留下后患。只是到后来,朝廷统治摇摇欲坠,不得不下放权力到地方,总督的权力才变得大起来。狗圈一松,不良后果就出来:1900年慈禧西逃,列强与南方各省达成“东南互保”协议,演变为总督直接对抗朝廷。
古代将士
我们追溯到唐朝的节度使,那可是掌握实权的大佬形象,他们可以随时撤换手下官员。安史之乱爆发前,安禄山超速批量撤汉人官吏,一道命令数千军官被番将代替。
唐朝的节度使,原本也受到朝廷的监视,他们只管理地方军事,士兵由地方招募、粮饷出自中央。后来,随着大唐帝国的领土扩张,皇帝有效控制每一块国土的能力在减弱,尤其是边地发生重大军事冲突时,远在长安城的朝廷难以短时间内调集资源支持。
于是,边地的节度使逐渐获得授权,掌控地方的人、财、物以应对外患。这样做的效果很明显,大唐的边防能力明显提升,节度使常常不会麻烦中央。但是,恶果也很突出,节度使拥兵自重,逐渐成为朝廷的威胁。
古代军队
安史之乱沉重打击大唐帝国,各地节度使在平叛过程中乘机崛起,他们甚至能决定下任节度使的人选,有时是亲儿子、有时是部将……
个别节度使不满意皇帝,还会领兵作乱,搞得朝廷也是头疼不已。不过,朝廷也没有办法,没有实力消灭各地割据的节度使,只能维持“天下共主”的地位。公元907年,身兼宣武军节度使、蔡州节度使、河中节度使的朱温,用武力废掉唐哀宗李柷,篡唐建立“后梁”。
因此,跟唐朝跋扈的节度使相比,清朝的总督还是很乖的,总体上没出什么大的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