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当年在淮海战役期间,刘昌毅在双堆集战役中立下大功,活捉了敌第12兵团司令长官黄维。
在战斗过程中,他虽然生擒了黄维,自己也受了伤,被送去了后方医院接受治疗,途中因为看到了批评的电报,刘昌毅一度没压下火气,原来有人举报他纵容手下两名干部无票乘车,还打骂了两名列车员。
脾气暴躁的刘昌毅看到这份电报,顿感莫名其妙,火气立马上来了,他不顾有伤,直接杀到了商丘,将手下带到了刘邓面前对质,在得知详情后,邓小平也不知道说什么,刘伯承立马站出来解围,表示通告搞错了。
火气还没消的刘昌毅回到开封后,没多久又在淮海庆功宴上搞事情,这次情况更严重,他竟然怼了邓小平。
当时中原野战军的各大首长和纵队指战员都在一起聚餐,邓小平刚开始夸刘昌毅仗打得不错,可还没等刘昌毅高兴完,小平同志紧接着的一句话,就让他当场把酒桌给掀了,当时邓小平多说了一句话:只是多吃了500多斤肉。
听完这句话的刘昌毅直接掀桌子走人了。
看到这,大家似乎都会认为刘昌毅是一个做事不经过大脑的莽汉子,其实事实倒不是如此,部队中的将领都清楚刘昌毅的性格,他如同三国的张飞,性格直率,说话做事从不拐弯抹角,所以大家也都不会和他较真。
接下来笔者就带大家走进刘昌毅将军的故事。
刘昌毅原名刘昌义,1914年生人,他出生于著名的将军县湖北黄安,年幼时期的刘昌毅经常连温饱都不能解决,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好在父亲认为只有读书人才有出息,于是就变卖了家产供他读私塾,不过读了半年,父亲就扛不下去了,刘昌毅只能半路辍学。
12岁时,刘昌毅做了裁缝店的学徒,可因为老板总对他藏着掖着,他学的也不开心,父亲不想儿子半途而废,于是就找了邻村一位姓陈的裁缝,让他充当刘昌毅的老师。
这个老师人很好,教会了刘昌毅很多,不过后来刘昌毅才知道自己师傅竟然是共产党员。
1927年,刘昌毅跟随师傅去了汉口,为了考验他,陈师傅给他安排了一个送信的任务,刘昌毅很机灵,到达指定地点后,发现突然有好几个便衣特务在,他赶紧停下来假装买冰棍,将纸和冰棍一起吞进肚子,才躲过一劫。
1929年,陈师傅让刘昌毅自行回老家,因为武汉形势恶化,万一他年纪轻轻有三三长两短自己也不好向他父母交代。
陈师傅其实早有预感,自己怕是在劫难逃了,他不想连累刘昌毅,就赶走了他,果不其然,当刘昌毅回老家后不久,就知道了陈师傅遇害的消息,他悲痛之余下定决心,要为给自己革命启蒙的老师报仇,从此毅然踏上了革命道路。
后来刘昌毅拉着本村的数十名青壮参加了红军,在战场上他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武艺,从普通的战士一路升到了营长一职。
1932年,红军准备组建革命根据地,这时刘昌毅却被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关了禁闭,有人说他是改组派,刘昌毅读书少,压根就没明白是啥情况,那时已经有不少战士和干部因此遇害。
在禁闭室,刘昌毅大喊冤枉,他强调自己是干革命的,改组派是什么自己压根不清楚。
审讯人员想屈打成招,好在36团团长余云天及时出手,救了刘昌毅一命。
在死里逃生过后,刘昌毅被任命为36团2营营长。
1933年,在战场指挥战斗的刘昌毅差点壮烈牺牲,当时有一颗迫击炮弹在他十来米左右的地方突然爆炸,警卫员赶紧跑过去,发现刘昌毅早已被炸得血肉模糊,陷入了深度昏迷。
将人送到医院后,医生发现有一块弹片从刘昌毅的下巴左侧穿了过去,他的牙齿几乎全被打掉,因医疗条件有限,刘昌毅的生命危在旦夕。
许世友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救活他,可医生把能用的方法都用上了,还是不行。
宣达战役胜利后,部队要立即转移,大家伙开始忙着办理刘昌毅的后事,为此还给他准备了一副棺材,警卫员胡少荣一直陪在他身边,待大家伙把刘昌毅放进去后,葬礼的仪式也完成了,到了准备下葬时,胡少荣突然扯下了腰间的望远镜和手枪,将它们放在了刘昌毅身边,可这时刘昌毅的手却突然动了一下,这个细微的动作,让胡少荣当即蹦了起来,大喊道营长还没死,他还活着。
于是刘昌毅又被送往了医院,医生再次诊断时,发现他的高烧竟然退了,脸也在逐渐消肿,过了一段时间,刘昌毅竟奇迹般地痊愈了。
抗战爆发后,已是太行军区副司令的刘昌毅率部参与了白庄伏击战,一举歼灭了日军36师团高木联队整整三个大队和一个军官视察团,期间还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尤其是一门山炮,听说还是天皇恩赐的,日军写了好几封信要求归还,还想用双倍物资交换,可刘昌毅却一直没有答应。
1943年旧伤复发的刘昌毅在伤势未痊愈的情况下带着16团参与了林南战役,战后他去了延安抗大学习。
毕业后,刘昌毅去了豫西,这个地方不少人都会一两招把式,日军入侵中原后,不堪凌辱的豫西百姓自发组织了战斗,其中一个叫武圣学的组织最为有名。
这个民间武装组织虽然积极抗日,却称霸一方,而作为领头人的杨明照,生性豪爽,十分讲义气,时常带着手底下的兄弟做些打家劫舍的买卖,因为功夫了得,加上其人马众多,日本人都有点忌惮他,那时汤恩伯想用金钱收买杨明照,却被骂了个狗血淋头。
绰号猛张飞的刘昌毅粗中有细,他决定先试探一下杨明照的情况。
他派人到杨明照的地盘游说,准备联合杨明照抗日,可杨明照却提了个条件,要他听指挥也行,当众比试一番,赢了他,随意使唤。
刘昌毅想了想,觉得很有意思,以武会友也不算坏了江湖规矩,就答应了杨明照的挑战。
当时比武雷霆上,可谓是人山人海,老百姓都知道了刘司令要和杨堂主比武,都抢着过来观看。
比武一开始,四目相对,杨明照求胜心切,直接来了一招黑虎掏心,被刘昌毅以一计四两拨千斤巧妙化解了。
几个来回后,刘昌毅差不多试出了杨明照的底细,他故意卖了个破绽,杨明照没有察觉,扑了过去,却被刘昌毅对着胸腹来了一脚,这一脚踢得不轻,让杨明照半天没缓过劲来,随后说道:这次,我认输。
第二场比刀枪,刘昌毅以一招之差输给了少林出身的杨明照。
在最后比试枪法时,杨明照输得心服口服,最终折服于刘昌毅的麾下,而其率领的三千人则跟着八路军六支队一起抗日,全听刘昌毅差遣,而自此,刘昌毅的猛张飞名号,在豫西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收编了武圣学后,其他民间武装也纷纷向八路军靠拢,中央对此大力夸奖了刘昌毅。
日本人投降以后,蒋介石不断在中原地区制造摩擦,企图一举歼灭我中原野战军部队。
时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副司令的刘昌毅奉命率部抵达光山,在八里岔与国军激战,歼敌一个营的兵力,因敌人没有撤兵的打散,刘昌毅放心不下,执意要去前线观察地形,好拟定作战方案,参谋长不同意,但拗不过刘昌毅,结果在返回途中,刘昌毅被敌人打了冷枪,连续有五颗子弹打在了他的腮部,牙齿全被打掉了。
被送到医院的刘昌毅伤口已经出现了化脓的情况,李先念请来了白求恩的学生潘世珍,为他治疗。
因为缺少麻醉药,医生也在迟疑要不要手术,刘昌毅自己拿纸和笔,写下了三个大字,大胆割。
整个手术过程中,这个硬汉愣是一点声音都没有发出来,让医生都佩服的五体投地,潘医生当时除了取子弹,还把之前残留的大一点的弹片也一并取了出来,不过有些太细小的实在无法取出,导致刘昌毅一直处于发烧昏迷的状态。
周恩来知晓情况后,决定派飞机送刘昌毅去北京协和医院治疗,可偶尔恢复意识的刘昌毅却强调,自己死也要在战场上,决不离开部队,真是一个铁打的汉子。
无奈下,周恩来只能派人去武汉买相关的药物和器械,此后潘世珍连续给刘昌毅做了三次手术,才保住了他的命。
作为一生历经千余次战斗的战将,刘昌毅全身几乎没有一处不受伤的地方,每到阴雨天,他的旧伤就会发作,疼痛难忍,可外人看来,他依旧保持着挺拔的军人作风。
1954年,刘昌毅奉组织命令,前往旅顺组建海军基地,当时苏方的态度还是比较友好的,不过刘昌毅在评定装备时,却发现了以次充好的现象,这护卫舰表面喷了清漆,还被抬高了价格。
刘昌毅把所有装备等级全部下降了一级,苏方刚开始不同意,刘昌毅脾气上来了,只留下一句话:我们只要新的,那些不能用的一概不要,态度十分强硬。
苏联方面见这个将军这么硬气,一时间只好同意了他的要求。
后来刘昌毅担任了旅顺海军基地的司令员,虽然全国已经解放,还是会受到美蒋的骚扰,那时刘昌毅不敢放松,他积极备战,整顿内务,建立了完善的体系制度,期间还将前来骚扰的美蒋战机一举击落,狠狠涨了一波我军的军威。
1955年刘昌毅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到了1979年,对越反击战爆发,邓小平亲自点将,许世友担任了总指挥,而许世友第一道命令,就是调来了刘昌毅。
当时刘昌毅已经65岁了,虽然一瘸一拐,依然是精神气十足,许世友担心刘昌毅上不了战场,于是晚上两人约定了一起喝酒。
酒过三巡后,许世友问他还喝不喝酒,刘昌毅只说了一句话:都是死过好几次的人了,还怕喝酒不成?这次聚会,刘昌毅喝了一斤半白酒,醉了整整2天。
许世友很开心,直接点名他当了副司令,就此年过古稀的刘昌毅带领打起了仗,不到半个月,我军就击垮了越军。
1988年他荣获了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9年11月,刘昌毅将军在广州病逝,享年86岁,临终前他留下遗言,把自己的骨灰埋在家乡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与战友们作伴。
戎马一生的刘昌毅将军,生性率直,敢作敢为,而他与战友出生入死的事迹,至今仍被后人代代相传,向老将军致敬。